最近粮油圈讨论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中国买家暂停采购巴西大豆了,10月中下旬,“中国不买12月后船期巴西大豆”的消息传开,原因很直白,价格太高了。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数据显示,巴西大豆报价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同期大豆每蒲式耳高2.8-2.9美元,比美国大豆溢价多1美元出头。
这可不是小数目,国内油厂本就从下半年开始亏损,这下更是扛不住,而这事背后还牵扯着中美贸易博弈下大豆进口的选择,为啥巴西敢涨价?中国又凭啥说停就停?
![]()
从辉煌到黯淡
2017年的全球大豆贸易版图里,美国还是中国市场上当之无愧的“核心玩家”。
可谁也没想到,2018年4月,对包括大豆在内的美国农产品加征25%关税。
这就导致美国大豆到岸成本瞬间每吨上涨300-500元,原本的价格优势彻底没了性价比,中国油厂和贸易商不得不转向其他供应国。
![]()
更糟糕的是,美国大豆的对华出口数据从此一路滑坡,再也没缓过劲来。
2024年前8个月,中国自美大豆进口仅580万吨,同比骤降近80%;2025年前8个月,美国在华大豆进口份额进一步萎缩至22.8%,近乎退出主要供应队列。
![]()
美国国内困境加剧:数千万吨大豆积压,中西部粮仓利用率接近100%,10月15日伊利诺伊州一座27米高的粮仓因不堪重负坍塌,豆农施压政府,特朗普被迫考虑补贴以稳住农民票仓。
于是,巴西在此时借势而起,升级港口和铁路系统,将运费成本降低,物流时间压缩到20天,再加上政府积极推动农贸合作,巴西迅速抢占了中国市场。
![]()
2018年对华出口5399万吨,占中国进口量56%,首次超越美国;2024年增至7465万吨,占比飙升至71.1%。
2025年前8个月,中国7331.24万吨大豆进口中,71.6%来自巴西。
![]()
而巴西的产业也直接受益:中国订单催生“大豆黄金期”,种植户收入激增,农舍翻新成别墅、泥泞小路硬化为水泥路,出口企业规模快速扩张。
但是这些并没有满足巴西,反而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贪心,甚至产生了中国对巴西大豆有依赖,无论多高的价格都能接受的奇怪想法。
于是,巴西开始了坐地起价,报价脱离市场规律。
![]()
巴西坐地起价
巴西大豆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基准价上每蒲式耳加价2.8-3美元。
巴拉那瓜港大豆每吨比美国墨西哥湾货贵66.1美元(溢价创近四年最高),10月上旬溢价甚至飙升至每蒲式耳270美分,远超美国大豆不足2美元的同期溢价。
不仅如此,巴西卖家还动起了操纵市场的歪心思。
![]()
等到南美收获季快结束时,他们已经卖掉了四分之三的库存,可剩下的库存非但不及时抛售,反而死死捂在手里囤货惜售。
他们打的算盘很明确:想借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契机,把价格再炒高一波,狠狠赚一笔。
更过分的是,部分种植户和出口商还私下结成了价格联盟,串通好约定最低售价。
![]()
可巴西这场涨价闹剧的根基,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2024年5月发布的《全球农产品供需报告》,2024/25作物季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能达到1.1亿吨,创下历史新高,而且全球大豆总产量也将同步刷新纪录,供应端明明十分宽松。
![]()
荷兰合作银行的分析师当时就警告过,中国抢购巴西大豆推高溢价,但美国大豆加上关税和运费后价格已逼近巴西,这溢价根本撑不住。
更何况,巴西还忘了大豆这东西储存成本高、又容易霉变,囤货本身就是在赌,完全是仗着短期区域垄断地位的投机行为。
![]()
巴西这边算盘打得震天响,可中国市场压根不吃“坐地起价”这一套,一场果断的停购风暴很快就来了。
2025年10月中旬,中国大豆产业协会通过官网发布公告,明确宣布全面暂停采购当年12月及次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
停购也是为了稳住国内的民生市场。
![]()
大豆不仅关系到食用油供应,更是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要是任由巴西涨价传导到下游,国内食用油、饲料价格都可能跟着上涨,最终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毕竟对中国来说,粮食供应链既要保供应,更要保稳定,绝不可能为了买豆子就任由别人“宰割”。
![]()
中国的底牌
面对巴西坐地起价的挑衅和83.57%的对外依存度,中国之所以能果断停购、掌握主动,是因为我国早已拓展了大豆的进货渠道。
1月发布的2024年进口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达9916万吨,来源地已扩展到16个国家,巴西虽然仍占主导,但“非巴西不可”的格局早已松动。
![]()
其中,阿根廷是这个“备选池”里的关键力量。
中国不仅和阿根廷签订了为期5年的大豆长期供货协议,更在农业领域深度绑定。
![]()
中国农机企业已向阿根廷出口1.2万台套先进设备,帮助其大豆单产提升了18%,还向阿根廷出口1.2万台套先进设备,让物流时间从45天压缩到28天,贸易成本降低近20%。
这种合作铺垫很快见效,2025年阿根廷零关税政策一出,中国企业两天就锁定130万吨订单,成为政策最大受益方。
![]()
不仅如此,乌拉圭、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补充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阿根廷、乌拉圭等非巴西国家进口大豆的总额超70亿美元,占当年大豆进口总额的14%。
![]()
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巴西,但正是这个“备选池”的存在,让巴西2024年的涨价闹剧彻底失去根基。
在国际大豆的贸易中,战略储备就是最硬的“定心丸”。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2024年三季度的公开通报中明确表示。
![]()
中国大豆战略储备量已形成“超量预警”机制,即便连续3-6个月不进口巴西新豆,也能通过定向投放储备平抑市场价格,完全不会影响国内供应。
除此之外,技术替代直接从需求端削弱了对进口大豆的刚性依赖。
![]()
要知道,进口大豆80%以上都用来榨油和做豆粕,其中豆粕更是占了畜禽饲料蛋白的90%以上,这曾是中国大豆进口的“软肋”。
但现在,这个软肋正在被技术硬实力补上。
目前中国已经研发出了12套成熟的杂粕替代配方,用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等替代豆粕。
![]()
截至2024年底,全国饲料行业的杂粕替代比例已达15%。
别小看这15%,按2024年进口9916万吨大豆测算,相当于减少了1487万吨的进口需求,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
![]()
而且替代技术还在升级,江南大学团队研发的“杂粕脱毒增效技术”,能让棉籽粕的蛋白利用率提升到与豆粕相当的水平,现在已经在河南、山东的饲料厂批量应用。
这种技术层面的突破,不仅降低了成本,更给中国在贸易谈判中争取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最后中国引导大豆进口企业运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套期保值工具,提前锁定大豆采购价格,有效规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避免“被动接受高价”。
![]()
巴西的补救
被阿根廷抢了订单后,巴西终于明白“一次性买卖”走不远。
10月2日,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跟中国进出口银行签了个大单子:联手搞投资基金,专门投农业、基建这些领域。
![]()
说白了,就是想用长期合作绑住中国——你帮我建港口、搞技术,我给你稳定的大豆供应,双赢总比单赢稳。
巴西农民的转变更实在。马托格罗索州的种植户以前爱跟出口商串通涨价,现在主动学中文对接中国采购商,还引进中国农机搞规模化种植。
![]()
毕竟他们尝过甜头:2024年靠中国订单把农舍改成别墅,要是丢了这个市场,私人飞机都得变废铁。
不过巴西还有块心病:美国的前车之鉴。
![]()
2018年贸易摩擦后,美国对华出口从3285万吨跌到2025年前8个月的580万吨,粮仓都塌了还得靠政府补贴。
现在美国大豆协会急得跳脚,可9月中国进口量还是零——谁把贸易当政治筹码,谁就会被市场抛弃。
![]()
国际贸易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诚信换订单,韧性保安全”。
巴西靠降价救市,中国靠布局掌权,美国靠失误出局,每个角色的结局都写在了自己的选择里。
接下来,阿根廷零关税到期后会不会续期?巴西的基金能换来多少中国投资?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中国的粮食安全布局够稳吗?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