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目送》里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句话道尽了亲情最本质的模样——这场缘分从相遇起,便藏着别离的伏笔,却也在别离中完成最深刻的修行。
![]()
儿时的我们,总把父母当作永不熄灭的灯塔。学步时攥紧他们的手指蹒跚前行,放学时奔向校门口熟悉的身影,睡前缠着讲重复百遍的故事。那时的亲情是紧密的联结,我们追着光,父母护着影,以为这样的日子会延续一生。
![]()
可成长本就是一场裂变。第一次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是挣脱怀抱的试探;高考后填报远方的志愿,是迈向独立的决心;工作后把更多精力分给事业与生活,是身份转变的必然。不知从哪天起,我们开始嫌父母的电话啰嗦,觉得他们的叮嘱过时,却没看见他们对着手机研究发微信的笨拙,只为追上我们奔跑的脚步。
![]()
父母的修行,是学会从“拥有”到“成全”。送孩子上大学时,明明转身就红了眼眶,却要笑着说“照顾好自己”;孩子成家后,把牵挂藏在“不用常回来”的客套里,却在日历上圈出他们可能归家的日子。他们慢慢退到我们人生的背景里,从决策者变成旁观者,把爱化作不打扰的温柔。
![]()
我们的修行,是读懂“目送”背后的深情。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饭桌上留好的热菜,行李箱里塞满的特产,天气预报里新增的城市,都是亲情最实在的注脚。直到某次回家发现他们鬓角又添白发,才惊觉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早已进入倒计时。
![]()
这场渐行渐远的旅程里,没有输赢,只有成长。父母修的是放手与牵挂的平衡,我们修的是感恩与陪伴的及时。不必为距离怅然,毕竟前半生他们陪我们长大,后半生我们念他们变老。珍惜每一次通话、每一顿家宴,便是对这场缘分最好的修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