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黑烟笼罩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告别仪式上,掌声与嘘声齐飞,艺术与环保激烈碰撞。
![]()
当地时间10月22日下午,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外,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点燃了他的白日烟火作品《最后的狂欢》。原本计划中绚丽的“告别辞”瞬间变成一场浓烟滚滚的视觉冲突,黑烟迅速笼罩了整座建筑和街道,刺鼻气味穿透周边民居的门窗。
大家都举着手机,等着记录这个历史性时刻。
![]()
![]()
结果烟花一放,好家伙,黑烟跟蘑菇云似的往外冒,整条街瞬间就被烟雾吞没了。
![]()
路人的手机举再高也拍不清楚,镜头里全是黑漆漆一片。
有在现场的中国网友发帖说,别说吓到动物了,不知情的附近居民都吓坏了,整条街都被呛到了。
对于附近的住户来说,这事儿搁谁身上不生气?
![]()
这场为蓬皮杜中心五年闭馆维修而准备的表演,原本意图是致敬与重生,却意外成为一场关于艺术边界的大辩论。
蓬皮杜的“硝烟告别”
蓬皮杜艺术中心,这座巴黎现代艺术圣地即将关闭五年进行大修。闭馆前夕,中心选择了以蔡国强的火药艺术作为告别仪式。
![]()
这场持续约20分钟的表演分为三个章节,官方介绍称其包含约7分钟烟火表演,并伴有彩色烟雾和间歇性闪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国强团队甚至引入了AI技术来测算烟花轨迹与配色,让传统爆破与现代科技碰撞。
![]()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火辣”。表演开始后,伴随烟火绽放而来的不是预期中的绚丽效果,而是大量浓密黑烟迅速蔓延整个街区,将蓬皮杜中心标志性的外露管道笼罩得严严实实。
![]()
有现场观众吐槽:“烧焦味在房间里都能闻到,整条街弥漫着爆炸粉尘,对呼吸道危害太大了。”
观众反应:掌声与嘘声齐飞
表演结束后,蓬皮杜中心官方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绚丽多彩的现场画面,但与观众实拍的“黑烟滚滚”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一场“买家秀与卖家秀”的调侃。
中国网友调侃道:“这哪是艺术表演,分明是定向爆破现场”。 更有人幽默评价:“巴黎局部地区突发雾霾,元凶竟是蔡国强”。
![]()
现场观众的反应呈现两极。有人拍照、尖叫,甚至“红了眼眶”。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观众发出嘘声,更有法国人举牌抗议,牌子上写着:“蔡国强毁了西藏神山,蓬皮杜和白立方画廊是同谋。”
抗议声中,环保争议尤为突出。从现场图片来看,浓烟扩散范围广泛,整条街道都被烟雾笼罩。一位在现场的中国网友吐槽:“现场不仅烟雾大,味也大,很像‘火灾’。”
艺术与环保的拉锯战
这并非蔡国强首次因环保问题引发争议。不久前,他在喜马拉雅山脉的“烟花炸山”事件就已引发轩然大波。
![]()
当时,西藏日喀则市的调查通报显示,烟花燃放区域山体海拔4670米至5020米,影响草地面积30.06公顷。报告指出,平整作业、人员踩踏及车辆碾压对土壤草毡层结构造成破坏。
面对环保质疑,蔡国强团队曾回应称,此次巴黎表演使用的烟火药剂经过特殊处理,硫含量比传统烟火降低60%,烟雾会在短时间内自然消散。但公众似乎并不买账。
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蔡国强的艺术理念与公众对环保的呼声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曾在采访中表示:“火药不是破坏,是生长;不是噪音,是乡音。”
![]()
支持者认为,蔡国强的创作是一次大胆的艺术突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张敢解读道,黑烟这种原始而直接的视觉符号,恰恰隐喻了现代艺术在工业文明中的诞生与消逝。
然而,反对者质疑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一位法国抗议者的话发人深省:“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艺术伦理在哪里?” 当艺术创作与环境保护冲突时,该如何取舍?这个问题随着烟花散去,依然悬停在巴黎上空。
事件的涟漪效应
烟花熄灭后,争议并未随之散去。原定于10月23日下午在巴黎巴塞尔艺术展会上举办的《激荡新视野:蔡国强和卡地亚基金会》对话活动突然取消。
![]()
巴塞尔艺术展和卡地亚基金会官网撤下了活动信息,没有给出详细解释。有网友认为,“可能是官方收到了很多抵制邮件”。也有人指出,这可能是品牌基于商业利益做出的选择。
这一取消决定为蔡国强的巴黎之行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有评论认为,蔡国强工作室在“炸山”争议后未在外网致歉,还关闭评论屏蔽批评,可能是导致活动取消的原因之一。
![]()
五年后,当蓬皮杜中心重新开放时,人们是否会记得这个充满争议的下午,记得在巴黎天空点燃火药的他?时间会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