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家几个核心的总结。
第一,学医的地域性,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想在哪上学就要在哪就业,或者想在哪就业就要在哪上学”,这个问题是一个谬论。学医真正的地域性跟几件事有关系:
第一个,跟你上学地方的同学关系有关,他们有可能会成为你的资源;
第二个,你们当地医院里现在的中流砥柱,可能20年之前就是本地某医学院或中专学校毕业的学生、前辈或学长,这里面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丢丢的香火情,但这些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
所以真正学医的地域性核心是什么?
核心逻辑是,当你有了导师,且导师开始亲自带你时,如果你跟他关系处得还可以,而这个导师有一点人情味,或者说价值观和格局还不错,那么未来有一天他有可能会拉你一把。至于拉你的力量多大、多小,那不重要,要看命。但但凡有贵人相助,不管帮助多少,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都比自己攀爬和努力可能稍稍更友好一点点。
所以真正的学医第一性,“在哪上学就要在哪就业”的本质是,你在那个地方上学时,当地的导师在他们的圈子里有影响力,他如果想帮你,能帮你的范围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是最有效的。所以学医的第一性,严格意义上讲是从硕士开始的,博士会发挥到极致。
但到了博士阶段,在今天这种形势下,读博这件事就不用再纠结了。比如,你如果还傻到说“我们家孩子现在要读博,但我们家是南京的,现在只能读哈尔滨的博士,不想去”,那你就是无知和傻。为什么?
因为今天的博士申请已经非常难了,当它变成申请考核制之后,留给我们的机会其实更少了。所以当你有机会,导师愿意给你抛出橄榄枝时,不要管他是哪里的导师,跟着走就行了。
有人说:“老师,你不是说学医有地域性吗?”
这就是我想给大家讲的,当你读到博士时,你就可以有反客为主的可能性。怎么说呢?就是你读到博士时,可以跟着博导有肉吃、有汤喝,也可以不跟。为什么?因为你不管到哪儿都是博士,都是人才,只要不去顶流的医院,你都是人才。
所以学医的地域性,本质上来讲,如果你只是专科学历或本科学历,这种地域性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一点用都没有。但也不能说“学医的地域性在本科和专科阶段无所谓,就可以任性一点”,为什么?
因为当你的分数不是很高时,把本省和外省的学校横向比较,会发现学校层次跨度不会很大,甚至本省有更大的包容性,因为本省会给你更多机会、更多名额和更多调剂机会。所以这时选本省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你还是要记住,在专科和本科阶段,我指的是当你的最终学历是专科或本科时,所谓的学医地域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因为那些你看得上的医院,通通看不上你的学历;你能去的那些医院,通通不会关心你是哪里上的学。相比你是哪个省份的学校,更关键的是你到底是公办还是民办。
所以学医的地域性最极端的体现是从硕士开始,博士会发挥到极致。但硕士和博士阶段,你说它有地域性,也可以说没有。只是说当我们有的选时,优先选择有地域性优势的;如果真的没得选,以上岸为准。为什么?因为当你上不了岸时,所有的地域性对你来讲都是形同虚设,就是一个空洞的字眼,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当你真的退无可退,只能在上岸和地域性之间选一个,或者连上岸都成困难时,还考虑地域性吗?大家要学会变通。当你没有任何退路、没有选择时,只有一个选择——能读个研究生就谢天谢地了,这时还会考虑地域性吗?肯定不考虑了。为什么?因为不管你在哪读个硕士,你都是硕士,永远比本科强。
那学医的地域性最后总结一句话:学医的地域性真正意义上是从硕士和博士开始,但当你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没有资格去选择时,地域性就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因为这时上岸是第一位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