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历史,发现有几场战争十分荒唐。
![]()
春秋战国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很讲仁义。宋国的邻国郑国讨好楚国,甘愿充当它的走狗。有一次,郑国又向楚国朝礼,宋襄公很为恼火,决定发兵惩罚它。大臣们纷纷劝他息怒,他坚决不听,最后,亲率大军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王派大将成得臣迎战。双方军队在泓水遭遇。第二天天明,成得臣带领部队渡河。宋国的臣下劝宋襄公乘机攻击楚军。宋襄公不允,说这是不仁义的。楚军渡过泓水,集结部队。臣下又劝告宋襄公,乘楚军未列阵时攻打,必定获胜。宋襄公还是不许,而且教育部下说:敌军不列阵不能冲锋,受伤的敌人不能二次伤害,不抓上了年纪的俘虏。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仁义”,早已闻名于诸侯。战前,成得臣就对部下说,宋襄公不懂打仗,我们必定胜利。所以,他敢在敌人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渡河,又敢不慌不忙地列阵。
![]()
唐朝安史之乱。发生了一场“香积寺之战”,此战十分惨烈,唐军战损六成。一般,战损达到三成即溃败。唐军为了打赢,借来了回纥兵。回纥是个十分强悍而有野心的民族,帮助唐军攻下洛阳后就大肆烧杀抢掠,以后又长期骚扰唐朝,唐朝苦不堪言。此战后,唐朝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落。
![]()
有人评价明朝的英宗皇帝朱祁镇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他凭借祖父朱高炽与父亲朱瞻基创下的“仁宣之治”,做了几年的太平皇帝。后来太皇太后(张皇后)以及父亲留给他的几个辅助大臣都死了,他就开始信任太监王振。当时,北方的瓦剌部首领也先老是侵扰明朝的边疆,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带领50万(实际30万)大军亲征,委派王振为元帅。君臣拒绝了一切忠贞大臣的建议,50万大军无所作为。王振为了向家乡父老炫耀,甚至还篡改行军路线,把军队引到蔚州,终于在返回的路上,落入也先的包围。最后在土木堡大败,50万大军只逃回10万,皇帝被俘,王振等60多名大臣被杀。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时,瓦剌军只有6万。野史上说,朱祁镇虽然被囚,但待遇还可以,他拒绝投降瓦剌。朱元璋的几个后代,皇帝当不好,骨气还是有的,末代崇祯皇帝选择了上吊自杀。他善于交际(不当外交官可惜了)与也先相处也很好,后来被放了回来。
上面这三场战争,称其荒唐,或者是因为组织者将战争视作儿戏,没有考虑到克敌制胜的多种因素;或者无限放大了战争的残酷性,没有考虑到后果。比如“香积寺之战”。当战损超过三成,就要考虑止损,不能损失更多的兵力;另外向回纥借兵,更是失策。所以中兴名将郭子仪颇受责疑。而另一场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战争,更是荒唐,这就是“卑梁之衅”,俗称“一棵桑树引起的战争”。
![]()
现在安徽省天长市西北,古时候有个叫卑梁的城邑,属于吴国,与它交界的是楚国的钟离,都以养蚕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两个地方离得实在太近,不独鸡犬之声相闻,就是种植的桑树也靠得很近,其中有棵桑树恰巧生长在两国的国界线上。这天,卑梁与钟离女都来摘桑叶。卑梁女看到那棵桑树,就上去摘起来。而钟离女说些棵桑树是她们的,不让摘,于是双方就争吵起来,吵着吵着就打起来。钟离女吃了亏,回到家里向家人哭诉,父兄闻言大怒,立即拿起武器越界去讨要说法。一言不合就开打,结果打死了卑梁这家人家几个人。卑梁郡守接到报告,就带兵扫荡了钟离。于是,事情越闹越大,楚王调动军队占领了卑梁。消息传到吴王僚那里,吴王就派公子光率军攻占了钟离和另一楚国的重镇居巢。这个楚王就是那个杀了伍子胥父兄,后来死了,被伍子胥挖棺鞭尸的楚平王。公子光即是后来的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时,囚禁了越王勾践,使得他“卧薪尝胆”;收留了伍子胥,帮助他报了父兄之仇,是个有大作为的人。
![]()
这场战争实在荒唐!仅仅是一棵桑树几片桑叶!如此无谓小事造成了两国的争端与杀戮。后人引以为戒,留下了“卑梁之衅,血流吴楚”的典故。
战争从来是残酷的,所以有大智者不轻易言战。孙子说:“士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临而致战。”(孙子《火攻篇》)。还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意思是没有好处就不动用军队,不能取胜就不要寻衅,不到危急关头不发动战争。
2025年10月18日
东邻门下
于海上三春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