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作者:刘毅博士
通讯作者:刘晓教授
通讯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6651
全文速览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晓教授团队与武汉科技大学、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合作,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Ambient-Temperature Chlorobenzene Combustion by Ozone: Proton-Electron Concerted Polarization over Brønsted Acid/Single-Atom Ni Pairs on SmMn2O5”的研究论文。文中构建出一种新型臭氧分子协同活化位点,在硼酸-单原子Ni双位点上,臭氧分子能够被高效转化为单线态氧,用于深度燃烧大气中的典型含氯污染物(氯苯),并在接近室温环境下(30 ℃, 0-3.2 vol % H2O)表现出99.9%的转化率;硼酸中的羟基直接参与脱氯并通过活化水分子实现结构再生,因而表现出优异稳定性,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背景介绍
氯代挥发性有机物(Cl-VOCs)对环境和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不仅参与消耗平流层臭氧,还会导致地面光化学烟雾形成。传统高温催化燃烧技术虽能矿化这类污染物,但需在250 ℃以上运行,且易通过温度依赖性副反应生成多氯毒副产物。基于臭氧的低温氧化技术(100-200 ℃)虽能减少副产物生成,但氯原子的吸电子效应会阻碍臭氧的直接亲电攻击,导致臭氧对氯苯的氧化能力有限。因此,低温臭氧降解技术存在三大瓶颈:常温下臭氧活化动力学缓慢、氯物种积累导致催化剂失活、实际工况中水分子竞争吸附。这些挑战共同指向催化剂设计的核心矛盾:需同时实现室温臭氧活化、耐氯活性位点构建及水相容性反应路径。
本文亮点
本研究通过在SmMn2O5(SMO)表面精准修饰硼酸/单原子Ni配对位点,制备出可协同活化臭氧与水分子的Ni/B-SMO催化剂。在含水3.2 vol%的常温条件下,该催化剂对氯苯的转化率达97.8%(原始SMO仅为81.3%),且连续运行50小时后活性保持90%以上(SMO在12小时内从78%急剧衰减至24%)。其优异稳定性源于卓越的脱氯能力:硼酸位点直接参与C-Cl键断裂,并通过四元环吸附构型活化水分子实现自再生,有效抑制氯中毒。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与实验证据共同揭示:硼酸与单原子Ni协同向桥式吸附的臭氧转移电子,选择性生成高活性单线态氧(1O2);硼位点活化水既增强催化剂耐氯性,又缓解水分子竞争吸附引起的活性抑制。这种臭氧/水双活化协同策略为开发高性能室温Cl-VOCs降解催化剂提供了新范式。
图文解析
SMO上Brønsted酸/过渡金属配对的理论设计
![]()
图1: (a) Brønsted酸/过渡金属对上水解脱氯与臭氧活化的示意图。(b)和不同过渡金属组成双中心的硼酸对臭氧的吸附能,以及臭氧中O1-O2键的-ICOHP值。(c) 臭氧中O1-O2键的晶体轨道哈密顿填充分布。
本研究选择硼酸作为Brønsted组分,因其在温和条件下可促进卤代烃中C-Cl键的亲核取代(图1a)。通过系统筛选过渡金属与硼酸构建配对位点,发现Ni/硼酸组合在SmMn2O5(SMO)表面表现出最优的臭氧活化性能。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数(COHP)分析表明,Ni/硼酸对臭氧O1-O2键的轨道重叠程度最低(-ICOHP值:Ni/B-SMO为1.79/1.65,SMO为5.64/5.49),表明其更易活化臭氧(图1c)。
![]()
图2:(a) 吸附臭氧时催化剂中Mn(Ni) 3d、O 2p和H 1s的价电子密度分布。O1代表直接接触吸附位点的氧原子,O2代表邻近O1的氧原子。(b) Mn(Ni) 3d、O 2p和H 1s轨道耦合相互作用示意图。(c) SMO表面与(d) Ni/B-SMO表面臭氧活化路径和能垒。(e) 催化剂表面H2O吸附构型及吸附能。(f) SMO与(g) Ni/B-SMO表面水活化及脱氯路径和能垒。白色B与黄色B分别表示苯基和硼原子。(h) 脱氯化与水活化机理示意图。
桥式吸附构型使得Ni 3d轨道与硼酸H 1s轨道协同向臭氧O1的2p轨道转移电子(图2a)。在臭氧活化路径方面,Ni/B-SMO将两分子臭氧转化为1个1O2和1个·O2-,最大能垒仅为0.84 eV(SMO需1.31 eV且仅生成·O2-)(图2c-d)。此外,Ni/B-SMO对水分子吸附能达-0.96 eV(SMO为-0.29 eV),其硼羟基直接参与脱氯反应生成酚和HCl,并通过四元环吸附构型活化水分子实现硼酸位点再生(能垒为0.76 eV),显著低于SMO的脱氯能垒(2.29 eV)(图2e-h)。这种臭氧/水双活化协同机制有效缓解氯中毒问题,为低温降解氯代有机物提供了新策略。
结构与化学性质
![]()
图3:(a) 催化剂改性示意图。(b) Ni/SMO 和 (c) Ni/B-SMO的能量色散光谱(EDS)图。(d) Ni K边归一化XANES光谱。(e) Ni K边EXAFS谱在R空间中的分布。(f) Ni-SMO与(g) Ni/B-SMO的Ni K边EXAFS小波变换图。
采用连续水热-浸渍法合成了硼酸和单原子镍修饰的SmMn2O5(SMO)催化剂(图3a)。STEM、EDX和HAADF-STEM直观展示了B和Ni在SMO表面的均匀分散(图3b-c)。XANES和XPS表明Ni氧化态接近+2(图3d)。EXAFS谱中1.6 Å处的主峰(Ni-O配位)证实Ni为单原子分散(图3e)。小波变换分析发现Ni-SMO中6.4和13.1 Å-1处的峰分别对应Ni-Mn和Ni-Sm配位,而Ni/B-SMO在2.9 Å-1处出现新信号,表明存在Ni-B配位,但键长显著长于Ni-B合金,说明Ni与B相邻而未形成合金(图3f-g)。
催化性能
![]()
图4:(a) 氯苯转化率;(b) COx选择性;(c) 30 ℃下Ni/B-SMO与对照催化剂性能对比。(d) Ni/B-SMO与已报道催化剂的氯苯转化率对比。(e) SMO与(f) Ni/B-SMO的催化燃烧稳定性。反应条件:空速20,000 mL·g-1·h-1(氯苯浓度100 ppm,臭氧浓度1500 ppm,氧气浓度为10%,水蒸气浓度为3.2%)。
在含3.2 vol%水的条件下,SMO的转化率随温度呈现动态波动,而Ni/B-SMO在全温区表现优异(图4a)。B-SMO和Ni-SMO的最高转化率分别为94.1%(40 ℃)和95.3%(35 ℃),但高温下性能均逊于Ni/B-SMO,表明硼酸与单原子Ni协同是关键优势。Ni/B-SMO在全温区实现100%臭氧转化,且COx选择性和无机氯产率均超过90%与80%(图4b),证明矿化能力卓越。四维性能指标综合评估中(图4c),Ni/B-SMO全面领先对照组。与已报道的催化剂相比,Ni/B-SMO具备显著优势(图4d)。稳定性测试表明,SMO在12小时内转化率从78%暴跌至24%,COx选择性从41%降至30%。相反,Ni/B-SMO表现出卓越的抗氯中毒能力,每次气氛处理后活性近乎完全恢复(图4f),在50小时连续运行中始终保持90%以上转化率和87%以上COx选择性。
臭氧活化机制
![]()
图5:含淬灭剂条件下氯苯催化燃烧活性趋势:(a)SMO、(b)B-SMO、(c)Ni-SMO及(d)Ni/B-SMO。测试条件:100 ppm氯苯,1500 ppm臭氧以及10%的氧气。(e)主要活性氧物种(ROS)的确认。(f) TEMP-1O2的电子顺磁共振(EPR)信号。25 ℃下(g) Ni/B-SMO与(h) SMO表面O3+H2O吸附的原位红外谱图。(i) Ni/B-SMO经Cl/OH置换后的模拟红外谱图。(j) Ni/B-SMO在25 ℃下氯苯+臭氧/水+臭氧气氛切换条件下的原位红外谱图。(k) H2O-TPD谱图。(l) Ni/B-SMO在25 ℃下吸附臭氧+水的原位红外谱图。
在臭氧辅助催化燃烧反应中,主要活性氧物种(ROSs)包括单线态氧(1O2)、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自由基(·OOH)。通过淬灭实验鉴定(图5a-e),SMO表面以·O2-为主;B-SMO同时存在·O2-和·OH;而Ni-SMO和Ni/B-SMO则以1O2为主要ROS。EPR分析进一步证实Ni/B-SMO具有最强的TEMP-1O2特征信号,表明硼酸与单原子Ni协同显著促进1O2生成(图5f)。原位红外在1323 cm-1处观察到Ni/B-SMO的双位点臭氧吸附构型,与理论模拟(1318 cm-1)高度吻合(图5g)。相比之下,SMO表面仅检测到-OOH,缺乏稳定ROS的强吸附位点导致活性氧快速淬灭(图5h)。
水分子活化与脱氯机制
![]()
图6:潮湿条件下,25 ℃时通过质谱仪在气相中鉴定出的氯苯燃烧中间产物:(a)SMO和(b)Ni/B-SMO。臭氧和水活化机制的示意图:(c)Ni/B-SMO和(d)SMO。
与原初Ni/B-SMO相比,使用后的催化剂在1086和778 cm-1处出现两个新峰,分别对应H-O-B-Cl(1100 cm-1)和B-Cl(790 cm-1)的模拟红外振动,表明硼酸羟基直接参与脱氯过程(图5i)。在通入氯苯和臭氧时,B-Cl信号持续增强,说明B-OH转化为B-Cl物种;而当将氯苯替换为水蒸气时,B-Cl信号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图5j)。这证明B-OH直接参与氯苯脱氯,吸附的水分子则促进结构再生和HCl形成。Ni/B-SMO卓越的臭氧和水活化能力使其能够实现氯苯的深度降解,因此其表面仅脱附微量酚类水活化脱氯产物,未检测到多氯副产物(图6a);而SMO因降解不完全及脱氯性能较差,生成多种多氯副产物(图6b)。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在SMO表面精确构建Brønsted/单原子Ni对,利用质子-电子协同极化法实现了高效的室温氯苯臭氧化反应。通过协同Ni 3d/H 1s与O 2p轨道相互作用,Ni/B-SMO在接近环境条件(30 ℃,0-3.2 vol %水)下实现氯苯近乎完全转化(99.9%),同时达到100%臭氧利用率和>90%的COx选择性,并完全抑制有毒副产物生成。硼羟基位点通过水解脱氯与水介导的活性位点再生机制,进一步确保了卓越的稳定性,攻克了长期存在的氯/水中毒难题。这些发现开创了协同活性位点设计的新范式——将选择性氧化剂活化与自保护功能相结合,为开发节能环保修复技术铺平道路。
作者介绍
![]()
第一作者:刘毅,202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入职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郑安民教授团队,从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燃烧相关的研究工作。近5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 Commun.、Environ. Sci. Technol.、ACS Catal.、Appl. Catal. B等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申请专利3件。
通讯作者:刘晓,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2-2017年先后在日本丰田中央研究所和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2017年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工作。从事“金属氧化物表面活性氧物种调控”研究,发展传统热催化分子氧活化、晶格氧活化策略,应用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催化燃烧、汽车尾气净化、有机小分子高值转化等。相关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Environ. Sci. Technol.等SCI学术期刊。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