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超3万家中国芯片公司没了。
2022年,6200多家企业注销倒闭;2023年,这个数字直接突破1万;2024年更狠,14648家企业没能撑过去,平均每天就有40家退场。
![]()
这股倒闭潮传到国外,嘲讽声不绝于耳,ASML说中国拿不到先进光刻机,西方媒体直接定论“中国造不出芯片”,把企业退场当成了铁证。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
退场潮
很多人看到“3万家倒闭”就慌了,觉得中国芯片产业要垮了。但拆开来分析这些消失的企业,会发现最先倒下的大多是“投机者”。
2019年后,芯片成了政策扶持的热门赛道,一听有补贴、有资源,2022年前后一下子冒出来6万多家新公司。
![]()
可这些公司里,十家有八家没真技术,有的连研发团队都凑不齐,就想靠“造芯”的名头蹭补贴、套投资。
后来武汉弘芯、济南泉芯这些项目爆雷,大家才看清真相:它们号称投资几百亿研发先进芯片,实际连核心设备都没搞定,最后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公司注销。
![]()
监管一收紧,这类空壳企业自然撑不住,成了退场潮的主力。说白了,这不是产业不行,是泡沫被挤干净了。
投机者的离场只是第一层,真正让中小企业扛不住的是外部技术封锁,2023年起,美国联合荷兰搞起更严的限制。
ASML直接停售能生产7nm及以上先进制程的光刻机,连成熟制程设备的维修保养都受限制。有的企业设备坏了,国外厂商迟迟不来修,生产线只能停着。
![]()
那些全靠进口设备、没替代方案的中小企业,设备断供、订单丢失,成本又压不下去,只能一个个倒闭。这波冲击比投机者退场更直接,也更残酷。
除了外部压力,行业内部的“资源洗牌”也在加速,芯片产业本就是烧钱的行当,研发一款芯片动辄几千万上亿,还得熬好几年才见回报。
![]()
资本自然更愿意投给有技术、有产能的头部企业,2024年虽然新注册5万多家芯片公司,但能拿到融资的没几家。
反倒是中芯国际这样的龙头,能持续砸钱扩产,光是28nm成熟制程,就投了几百亿建生产线,同时,行业并购案多了起来,比如晶华微花2亿收购智芯微,整合资源聚焦主业。
这种“淘汰弱小、整合资源”的模式,其实是产业从混乱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
破局
就在外界盯着倒闭数字唱衰时,中国芯片产业在悄悄“换道超车”,西方在硅基芯片上卡脖子,咱们直接开辟了非硅基新赛道,还有了实打实的突破。
清华大学方璐教授团队研发的“玉衡”芯片,就是典型例子,这颗芯片只有2厘米见方,却能实现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简单说,能看清比头发丝直径百万分之一还小的细节。
![]()
更关键的是,它不用依赖传统硅基技术,绕开了光刻机限制,以前要花数千年的“恒星光谱巡天”任务,用它十年就能完成,成果还发在了《自然》杂志上,含金量不言而喻。
北京大学孙仲团队的突破也很亮眼,他们搞出的模拟矩阵计算芯片,把计算精度提到24位定点,求解128×128矩阵时,吞吐量是顶级GPU的1000倍以上。
![]()
而且能效比比传统处理器低100倍,不管是6G基站信号处理,还是AI大模型训练,都能用得上。现在这技术正在和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很快就能落地。
传统赛道上,设备自主化也有了实质性进展,这对成熟制程扩产至关重要,上海微电子研发的28nm沉浸式DUV光刻机,已进入产线验证阶段,核心部件全是国产的。
![]()
科益虹源的高功率准分子激光器,能量稳定性控制在±0.5%,寿命超2万小时,完全满足28nm光刻需求;国望光学的沉浸式投影物镜,镜面精度也达标了。
这些部件以前都得进口,现在能自己造,就不用再看别人脸色。有了自主设备支撑,中芯国际的28nm产能也上来了,每月能生产30万片晶圆,全球市占率超30%。
![]()
在汽车电子、消费电子这些主流领域,成了很多厂商的首选,政策和资本也在往“卡脖子”环节发力。
2025年9月,大基金三期通过子基金给拓荆键科增资4.5亿元。拓荆键科是做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的,属于芯片制造核心设备之一。
![]()
大基金的这笔投资,就是支持它攻克技术难关,提升国产化率。这种“精准滴灌”,比以前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更有效。
同时,咱们也用了反制手段。
对镓、锗这些半导体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西方企业很依赖这些材料;还对部分美国芯片加征关税,倒逼一些厂商选择国产芯片,为本土企业争取了更多市场空间。
![]()
消失的是泡沫,留下的是硬核实力
企业数量少了,但中国芯片的核心实力不仅没降,反而更强了,这一点在成熟制程上最明显。全球芯片市场里,75%的需求集中在28nm及以上的成熟工艺,不是所有场景都要先进制程。
中芯国际的28nm产能稳居全球前三,市占率超30%,尤其是新能源车企的车载芯片,很多都用中芯的产能。
![]()
2024年1到10月,中国芯片出口额达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大部分是成熟制程的中端芯片。
这说明,消失的多是低端产能,真正有市场、有技术的核心产能不仅没垮,还在持续扩张,稳稳占据了全球市场一席之地。
自主芯片架构的生态也在慢慢成型,这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
龙芯中科的LoongArch架构,已稳定应用在军工、政务等领域,完全自主可控,没有外部授权限制,还在不断迭代升级,性能越来越强。
热门的RISC-V架构,在物联网、智能家电领域渗透很快,现在主流EDA工具厂商,比如Synopsys、Cadence,都已全面支持RISC-V架构开发,企业设计芯片不用再依赖国外架构授权。
![]()
晶华微这样的企业,还通过收购智芯微整合了RISC-V技术和团队,丰富产品矩阵,自主架构生态越来越完善,不用再担心被人在架构上“卡脖子”。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的完整芯片产业链,各环节协同能力越来越强。
设计端有华为海思、晶华微,能设计高性能芯片;制造端有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能提供稳定产能;设备端有拓荆科技、上海微电子,在关键设备上不断突破。
![]()
2024年行业并购案比往年多47%,很多企业通过收购整合资源,比如长电科技收购星科金朋,强化了先进封装能力。
这种整合让企业主业更聚焦,技术转化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以前“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精”的乱象少了,整个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更强,就算某个环节受影响,其他环节也能及时补位。
![]()
结语
三年超3万家芯片公司消失,听起来触目惊心,但这不是中国造芯的溃败,而是一场必须经历的“产业升级阵痛”。
那些消失的企业里,有蹭补贴的投机者,有扛不住封锁的弱小者,他们的退场是产业的“自我净化”。
外媒盯着倒闭数字唱衰,却没看到清华“玉衡”芯片开辟新赛道,没看到中芯国际28nm产能占全球三分之一,没看到大基金三期精准扶持设备企业。
![]()
这些突破,正在瓦解“中国造不出芯片”的刻板认知。
西方的封锁确实带来压力,却也倒逼我们加快自主研发,现在的中国芯片产业,不再靠企业数量撑场面,而是靠技术突破、产能优势和产业链韧性说话。
造芯从来不是捷径,需要时间和耐心。那些消失的泡沫,让留下的力量更集中、更坚定,中国造芯走的是扎实的长路,而这条路,正在越走越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