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曾是无数寒门家庭改变命运的曙光,高等教育更是被视作跨越阶层的“公平跳板”。可2025年以来,多所高校学费“涨声一片”——有的理工科专业涨幅超50%,有的民办院校学费直接翻倍,中外合办专业年费甚至突破16万元 。这场涨价潮,正让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变得愈发艰难。
![]()
学费上涨首先筑起了一道“入学门槛”,将部分寒门学子挡在大学校门外。对农村和低收入家庭而言,大学费用本就占据家庭支出的大头,此次涨幅足以成为压垮求学梦的最后一根稻草。河南就曾出现考生因无力承担民办院校数万元学费而被迫弃学的案例,他们并非输在学业竞争,而是败在了教育的经济门槛前。更令人揪心的是,涨幅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理工科因培养成本高,涨幅普遍高于文科,而这些恰恰是就业前景更稳定、能真正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专业领域。当热门高薪专业的学费不断攀升,寒门学子要么被迫转向低成本但就业弱势的学科,要么直接放弃深造机会,教育改变命运的路径从源头开始收窄。
即便勉强跨过门槛,经济重负也会扭曲寒门学子的求学状态。为了应对上涨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少学生不得不挤时间做兼职,从餐厅服务员到外卖配送,奔波于生计的同时,根本无力投入精力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等能提升竞争力的活动。而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则可专心学业、拓展视野,这种差距在四年时光里不断拉大。更沉重的是心理负担:河南一位农村父亲为凑齐孩子8970元的学费,连续三个月在工地打两份工;有学生算过,上涨的学费相当于全家8个月的口粮,每次向家里要钱都充满愧疚 。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学习专注度,更可能埋下心理健康隐患。
更值得警惕的是,学费上涨背后暴露的教育公平隐忧。此次普涨与财政投入不足密切相关,部分省份公办高校财政拨款占比已从60%降至40%以下,高校将经费缺口转嫁到学生家庭的做法,本质上是把公共教育责任转嫁给了个体。更令人无奈的是,一些高校一边涨学费,一边将资源向高收费项目倾斜,却未同步提升基础教学质量,实验室设备陈旧、实习机会稀缺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高等教育逐渐偏离公益属性:富裕家庭能轻松获得优质资源,寒门学子却连基本求学机会都难以保障,社会阶层固化的鸿沟进一步加深。
尽管多所高校推出了资助措施,如提高奖学金覆盖率、提升助学贷款额度,但这些仍难以填补缺口。助学贷款意味着毕业即负债,在应届本科生月收入中位数仅五六千元的现实下,漫长的还贷周期又会成为职业选择的新枷锁。
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凭借努力而非家庭财富获得机会。当学费成为筛选学子的首要标准,高等教育这台“社会平衡器”的功能便会失效。若不能强化财政对高等教育的主责,建立学费与居民收入挂钩的浮动机制,这场涨价潮可能会变成对寒门学子的“系统性劝退”。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线,才能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不至于在涨价声中崩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