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38年后,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呈现出长期化的迹象。日军虽然打下了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但对于比日本大20倍的中国,日军只是用极少的兵力在各主要城市点和线上占领,实际上已经陷入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一年,日本出台《国家总动员法》,把本来是私人企业的媒体组织到了政府和军部的管理统制之下,由于战争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源不足,纸张等媒体资源都成了战略物资,这样报纸的数目也在不断减少,1938年日本全国有739家报纸,到了1941年初,日本以所谓“整顿恶德不良纸”的名义将报纸数量减少到108家,9月底更是以“一县一纸”为理由减少到54家,而在1937年还有平均有16页的大报纸,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减少到6页,后来又变成了4页,最后只剩下薄薄的1页纸了。
![]()
1941年12月9日的日本《读卖新闻》
如果说太平洋战争之前的日本媒体是自主地在配合战争宣传的话,到太平洋战争之后就连这种自由也没有了。从开战之日起,日本特务机构特高课职员就开始在报社常驻了。主管媒体的内阁情报局立即发表了“禁止登载非经大本营许可的任何信息”的命令,日本媒体作为言论机构的机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了不折不扣的国家宣传工具。在同一个命令中,情报局还明言:“禁止登载对我军不利的消息,但是让人认识到战场的真相从而更加激起同仇敌忾的文章除外。”
从此,报社把前线得到的原稿以及照片用摩托车送交报道部的审查员。审查员查看照片的说明,检查是否有还没公开的武器,如果没有,就盖上“已审查”的印戳;如果有的话,则盖上“不予许可”的印戳。需要修改的话,可以把不适宜的部分删掉或者把该部分做模糊处理,然后再盖“已审查”的印戳。如果遇上审查员也不能判断的情况,则盖上“保留”印戳,留待第二天咨询专家。
![]()
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照片被日本军方打上“不许可”印戳
《读卖新闻》的专栏“编辑手记”的执笔者、著名作家高木健夫回忆道:“报道不准发表,禁令每天就有好几条。悬挂在报社统版编辑部桌前铁丝网上的禁令纸张,转眼就挂得满满的,想要记住到底禁止的是些什么,足以伤透脑筋。整日头晕脑涨。禁止、禁止,简直无从下笔。”
在日本军方严厉的新闻审查制度和一切为了胜战的命令下,日军从军记者的报道已经完全无视基本事实。例如,在日本决心偷袭美国珍珠港前,以《朝日新闻》《日本日报》为代表的媒体开始大肆宣扬苏联的威胁,并声称日本的北上决心;同时又制造和平假象,暗示日美两国之间至少在1941年12月14日之前都是安全的,从而成功欺骗了美国,取得了偷袭珍珠港的胜利。
以臭名昭著的“大本营发表”为代表的军部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共进行了846次新闻发布,其在最初6个月内发布的内容基本与事实相符,而在接下来的9个月,“捏造报道”开始了。起初还只是夸大战果,直到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失败,后面的8个月,已经开始报道根本不存在的胜利。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被日军击中的美军舰艇
关于瓜达尔卡纳尔之战,1943年2月1日,日军开始撤退,为了掩盖战败的事实而第一次用了“转进”这个词。之后,《读卖新闻》在报道这次“转进”会议的政府说明时,用了《绝对不要失望》这样的标题,但这篇文章被认为“给人们的印象非常不好”而被删除了。其他,关于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不足也不能报道,天气预报本来就不能报道,甚至连气压、风向、风速、潮水的涨落也不能报道,甚至撑一把洋伞的照片也不能刊登。
中途岛海战不仅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日军“大本营发表”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开端。中途岛海战日军遭到重创,大本营海军报道部拟发表:损失2艘航母、重伤1艘航母、轻伤1艘航母、1艘巡洋舰被击沉,但是作战部只允许发表损失1艘航母、重伤1艘、1艘巡洋舰被击沉,35架飞机下落不明。实际损失情况却是4艘航母被击沉、1艘战舰轻伤、1艘巡洋舰沉没、1艘巡洋舰重伤、2艘驱逐舰轻伤、损失1艘潜水艇,42架飞机被击落、轻伤280架,死伤3200人。
![]()
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加贺”号下沉
特别是在1944年10月19日的“台湾海空战”中,日本航空部队与美军航母舰队大战,遭遇了又一次惨败,但是“大本营发表”却声称取得了日俄战争日本海海战以来的又一次大胜利,战果辉煌,以致裕仁天皇都颁发了“奋战!大胆击破了敌舰”的嘉奖圣谕,举国欢腾,甚至还发行了为纪念胜利而谱写的乐曲唱片。但事实上,被击沉的美军战舰数目为零,日军却损失了过半的航空部队。
据查,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以后,在日本媒体夸大战果的报道中,关于冲绳岛战役、吕宋岛战役、台湾海域航空战、莱特湾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九州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第三次所罗门群岛战役、布干维尔岛战役、拉纳尔岛海战等战役情况的发布大多是捏造的。
所以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媒体走过的道路就是:夸大战果——封锁失败——鼓吹彻底抗战三部曲,是一场完全的欺骗。但那种谎话只能欺骗日本国民,骗不了媒体。各个媒体都有特派员在前线,他们对前线的了解不亚于参谋本部和军部,而且媒体能接触到外国通讯社的信息,所以各媒体对战场上发生着什么和将会发生什么心知肚明,但却没有向日本国民发出过任何信息。
当然,说日本媒体对军部一点都没有抵抗也不是事实,1944年的“竹枪事件”是媒体反对军部的典型事件。东条英机时代有个口号:“用竹枪也能打败英美鬼畜。”《每日新闻》记者新名丈夫写了一篇文章,说要打败英美鬼畜不能用竹枪,要“用飞机,用海军飞机”,严厉批判了陆军提倡的在本土作战中,男女老少一起用竹枪准备战死一亿人的“一亿玉碎”的主张。这篇报道像捅了马蜂窝,说出了“全体海军战士的心里话”,但却惹恼了陆军和参谋本部。作为惩罚,陆军省强制新名入伍,于是,在征兵检查中由于高度近视已经免除兵役的37岁的新名记者被重新征召为二等兵,送去了硫磺岛。
其实,这篇文章折射的是日本陆海军之间的争斗。因为新名记者当过海军记者俱乐部的主任,所以海军方面出面说话:“大正年间就征召这一人是怎么一回事?”按照当时日本的法律,凡男子年满20岁一定要经过征兵体检,新名丈夫早在大正年间就经过了体检,当时征兵不征大正年间参加体检的。
于是,东条英机马上再追加征召250名大正年间体检过的人发配到硫磺岛的丸龟联队,新名也被陆军总部调动到战斗最激烈的冲绳、硫磺岛前线,其实就是不打算让新名活着。但是,新名本人由于当过陆军的随军记者,加上海军的帮忙,过了三个月就解除了征召,可是那250名日军就“玉碎”在硫磺岛了。
![]()
1945年4月5日,硫磺岛,三名日本士兵在藏身之处现身投降
到了太平洋战争中期,日本新闻界也知道大本营发布着谎言,变得不再相信会取得胜利了。但正如《时事新报》编辑局局长伊藤正德所说:“我们必须虚张声势,让别人看到我们坚持战斗的决心。所以,我们只能拼命维持住国民斗志昂扬的状态,让国民努力到最后一刻。”
所以一直到1945年8月14日,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前一天,《朝日新闻》还在发表社论说:“信念在一亿国民的心底燃烧,默默地在各自岗位上工作所锤炼出来的火球会在一瞬间爆炸出来,这就是对敌人的暴虐的报复。”按照作者的调查,这篇社论并非受到军部授意,而且在十天前大本营情报局长已经向新闻界透露了日本可能已经战败,正在考虑如何结束战争的重要情报。掌握了信息的《朝日新闻》不但没有设法透露这个信息,反而继续像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以及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前那样疯狂地进行煽动。
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日本各报纸都在早报报道了战败的消息和接收《波茨坦公告》的过程。日本国民第一次被告知战争的真相,了解到了大本营发布的都是虚假新闻,了解到了报纸的报道谎话连篇。
而此时,在朝日新闻社内,追究战争责任的呼声高涨,社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骚乱。整个日本新闻界也被卷入追究战争责任的大漩涡之中。
- END -
责编 丨 齐风
美编 丨 黎珊
初审 丨 叶筱
复审 丨 亚闻
![]()
转载请注明:“文史博览”(wsbl1960)微信公众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想要投稿
发文至邮箱2004wsbl@163.com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