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国宝贝
在渡过做陪伴者期间,在我接触到的青少年里,有一群特别的孩子——他们中很多都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说实话,想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和他们建立起信任,真的不简单。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家长们,我今年专门学习了北京儿童医院汤欣舟博士为渡过设计的“神经多样性家长陪伴课程”。这一学,可真是彻底刷新了我的看法。今天,就想用几个小故事和大家聊聊,我们该怎么理解和支持这些特别的孩子们。
“阿斯伯格是基因不好?”——别再自己背锅了!
“医生,这病是遗传的吗?是不是我们夫妻俩谁的基因不好?” 这是很多家长心里最痛、最自责的问题。
来看看小秋的故事:
小秋的爸爸是顶尖的软件工程师,妈妈是大学教授。他们一开始觉得儿子社交困难,都怪自己工作太忙,没陪好他。直到后来,他们发现小秋能一动不动地看几个小时的蚂蚁,还能画出超级精细的蚂蚁窝结构图,这才又惊讶又纳闷。
这对高学历父母后来查了好多资料、问了不少专家,然后跟我分享他们的发现:科学上认为,很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单一的“阿斯伯格基因”。现在主流的看法是,这跟很多很多基因都有关系,还和环境因素搅在一起,特别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
· 它是个“谱系”:就像有的人个子高,有的人个子矮,阿斯伯格的孩子情况也各不相同,这说明基因的影响很复杂。
· 是“团体作案”:不像一个主演奏家,它更像一个大型交响乐团,几百个基因小乐手一起,才奏出了“阿斯伯格”这首曲子。
· 有时候是“意外”:有些情况是胚胎自己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妈妈怀孕时的年龄、身体状况这些环境因素,影响了基因怎么工作。
所以,家长们学了一个月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别再纠结于是谁的“错”了。我们不是在找一把责怪谁的钥匙,而是在画一张复杂的网络图。放下自责,我们才能更有力气去实实在在地支持孩子。
![]()
换个眼光看他们:从“修好他”到“懂他的好”
以前,我们总爱用“有病”的眼光看阿斯伯格,总想让孩子变得“正常点”。但现在“神经多样性”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本来就各不相同(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阅读障碍),这种差异是自然的,甚至是有价值的。
来看看高中生小林:
同学都叫他“行走的百科全书”,他对二战历史的细节记得门儿清。可一到小组讨论,他就插不上话,听不懂同学的玩笑和潜台词,结果被孤立,当成“怪人”。你看,他的优点(能极度专注、思维有体系)和困难(不会社交),其实都来自他同一种特别的神经配置。
很多像小林这样的孩子,常被说成“智商极高,情商为零”。但其实,用“智商”和“情商”来简单概括,根本就没说到点子上。
· 老眼光(治病):觉得孩子“有缺陷”,得纠正他的行为。
· 新眼光(欣赏):觉得这只是“不一样”。孩子的困难,主要是因为他特别的大脑,碰上了为一个“普通大脑”设计的环境,两者不匹配。
核心就是: 我们不该逼着小林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迎合大家,而应该欣赏他的特殊才华,帮他找到能发挥他优势的路子。这不光是尊重他,更是给他力量。
![]()
光有爱不够?我们还需要“修坡道”
“我们全家都接受他,爱他原来的样子,可为什么他还是那么痛苦?”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无力感。
来看看小雅妈妈:
她完全接纳了女儿的所有特质,从不逼她社交。但小雅还是会在课堂上崩溃尖叫,因为教室的荧光灯和噪音让她的感官受不了;她也因为没法规划好多步骤的作业,学习跟不上。妈妈的爱和接纳,并没能直接转化成小雅应对日常困难的能力。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要分清两件事:
· 接纳:是一种心态。“我爱你,阿斯伯格是你的一部分。” 这是基础,非常重要。
· 支持:是具体的行动。是给他们需要的工具和方法。
打个比方:我们“接纳”坐轮椅的人,是真心尊重他。但真正的“支持”,是给他修个坡道、把柜台弄矮点。没有这些,光有尊重,他还是没法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后来考试时,理解小雅的老师给她安排了一个灯光柔和、人少的考场,给了她一些便利。结果小雅考得特别好。但妈妈又喜又忧: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怎么能保证都遇到理解她的老师呢?
所以关键启示是: 对阿斯伯格的青少年,我们既要 “打心眼里接纳” ,也要学会 “实实在在地支持”。
![]()
教他社交“导航”
面对这些孩子,光吃药效果不大。做心理咨询呢,很多孩子又不愿意去,或者咨询师也抓不住他们的核心问题,有的孩子反而越做越差。汤欣舟博士在课上说:“目前真正能给神经多样性孩子做心理干预的咨询师太少了。我们加紧培训,但也需要时间。”
那到底什么才是有用的“支持”呢?就拿社交来说,光讲大道理没用。而像PEER 这种有很多研究证明有效的方法,就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它不是“治疗”孩子,而是像教一门外语一样,教他们“普通”社会里的那些隐藏规则。
· 教什么? 比如:怎么一步步加入别人的谈话?怎么有礼貌地结束微信聊天?被人嘲笑了怎么办?怎么组织一次小聚会?
· 怎么教? 通过角色扮演、现场练习和家庭作业,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反复练习。而且要求家长一起学,在生活中当孩子的“教练”。
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
我们从科学上明白了阿斯伯格的复杂,从观念上学会了欣赏差异而不是死盯着缺点,也清醒地认识到 “爱他”必须变成“帮他” 。最后,我们找到了像 PEERS 这样能把好想法变成好效果的实际工具。
这条路不容易,但方向已经清楚。我最想告诉家长的是:我们的任务,不是去“修好”一个孩子,而是去读懂他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然后帮他装上在这个世界里能顺利运行的“软件”和“转接头”。
让我们的孩子少一点孤独,多一点自信。当他们因为一次成功的社交而眼里有光时,那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和赋能。
图 / Pexels
渡过陪伴者国宝贝老师携手知名精神科医生汤欣舟,
精英团队研磨好课,
专业打底+实时陪伴+时间成长,面对孩子有多动、抽动、阿斯伯格等神经多样性特点的家庭!
扫码咨询课程详情、加入阿斯伯格家长群: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