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的品德,是社会风气的开端,能教化天下、端正夫妇之道。” 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足以见得清朝后宫里的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地位有多重要。从清朝开始,每三年一次的 “选秀女”,就成了给后宫选妃的主要路子。史书上记载,每年后宫都会来一拨新的秀女,人一多,怎么管、怎么挑,就成了件特别麻烦的事儿。
其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里,给后宫选秀女是常有的事儿。但到了清朝,顺治皇帝把这规矩给改了改,搞了点创新:他规定,只要是蒙、满、汉军八旗官员、士兵或者普通壮丁家里,14 到 16 岁的姑娘,都必须来参加选秀。《大清会典》里,把这个制度写得明明白白的。
![]()
到了乾隆那时候,这规定就更完善了:旗人姑娘要是符合条件却没按时来参加,第二年必须补上;就算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也不能自己偷偷嫁人,非得先过了选秀这一关不可。
别看 “选秀女” 这三个字听着简单,实际流程复杂得很。户部专门负责盯着这事儿,还得举报那些不按规矩来的。各地先挑出来的秀女,得提前送到京城。至于怎么送,就得看家庭背景了:宦官家里的秀女,有专人接送;可兵丁家里的姑娘,就得自己花钱雇人送。乾隆还特意规定,不管是什么官阶,只要有人负责接送秀女,就能奖励一两银子,用作路费。
选秀当天,全国各地来的秀女,先到神武门下车等着,然后由太监领着进顺贞门,按着名单排队。进了顺贞门,就轮到皇帝亲自挑选了。皇帝每天只挑两旗的姑娘,秀女们六个一排站好,要是皇帝看着顺眼,就把她的牌子 “留下”,这叫 “留牌子”;没被看上的,牌子就被撂一边,也就是 “撂牌子”。就算入围了,还得再复选一次,经过培训之后,才能分到不同的寝宫。
![]()
被选进宫的秀女,也不都是给皇帝服务的,有些将来会嫁给皇子或者郡王做正室。她们的命运差别可大了:有人一辈子平平淡淡,从没得到过皇帝的宠爱;有人运气好,深受皇帝喜欢,一下子就飞黄腾达,最后当上皇后。不过所有秀女刚入宫的时候,都只是普通宫女,得干杂活,只有被皇帝宠幸了,才能慢慢得到名分和地位。所以后宫里的争斗从来就没断过,尤其是抢皇后的位置,更是勾心斗角,全是套路。
清朝的十个皇帝里,只有四个朝代的皇后是从秀女里选出来的,最有名的就是慈禧太后。其他皇帝大多在小时候就结婚了,当时已经有了嫡福晋,后来直接册封为皇后。选秀也不只是看长得好不好看,品德和出身同样重要。比如光绪皇帝的皇后,就是因为出身高贵才被册封的,长相其实并不出众。
![]()
要是秀女到了 25 到 30 岁,还没得到皇帝的宠幸,就可以选择出宫嫁人。可宫外的日子不好过,很多人宁愿留在宫里,等着机会。有些宫女就算被皇帝看中了,却没得到名分,也可能一辈子被关在紫禁城里,这就是大多数宫女的悲哀啊。
清朝的选秀女制度,不光能看出皇权把婚姻和后宫管得死死的,还能反映出宫廷生活有多复杂、多残酷。每个进宫的姑娘,都只能在命运和权力的缝隙里,拼命想办法活下去,盼着能有更好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