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芯片这事儿,全球的目光总离不开中美之间的拉锯战。美国那边从2018年就开始卡脖子,瞄准先进制程的芯片和技术,层层加码,就是想拖慢中国的高端步伐。
可没想到,中国这边没硬碰硬先进领域,而是低头深耕成熟芯片,特别是那些28纳米以上、应用广泛的功率器件和衬底材料。结果呢?价格一压再压,全球供应链都跟着抖三抖。
日经亚洲最近的报道直指,这波“中国冲击”让欧美日巨头们措手不及,市场份额被蚕食,转型压力山大。说白了,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产业链重塑的信号,谁抓得住成本和规模,谁就占得上风。
![]()
封锁链条越收越紧,美国先进芯片管制步步为营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路子走得稳扎稳打,从2018年起步,到2025年还在加码。最早是2018年5月,美国商务部把华为等中国企业拉进实体清单,限制高端芯片和设备的供应。
这一步棋,直接断了部分供应链的口子,让国内设计公司采购成本蹿升。接着,2019年,美国扩展清单,涵盖更多科技公司,重点盯住AI和5G相关的计算芯片。
2020年,疫情期间管制没松懈,反而在年底强化了对EDA软件的出口审查,间接影响芯片设计工具的获取。转眼到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扔出重磅新规,针对先进计算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制造设备设下高门槛。
规则明确规定,出口高性能GPU和相关工具需要许可证,中国企业基本被挡在门外。这不光是技术壁垒,还拉上荷兰和日本,ASML的光刻机禁售令一出,7纳米以下制程的设备进口雪上加霜。
2023年,美国继续升级,7月BIS调整规则,新增对逻辑芯片和存储器的限制,涵盖更多内存类型如HBM。年底,又把长江存储等中国企业加黑名单,理由是涉嫌军事应用。2024年,新规落地,针对沉积和刻蚀设备收紧,12月版本则扩展到AI训练芯片,门槛从性能参数细化到供应链审查。
![]()
到了2025年,管制节奏没乱,6月BIS发布更新,聚焦扩散风险,强调盟国协调。9月,又有报告指出,美国投资芯片厂超4000亿美元,从2027年起将领先中国和韩国。
这些管制听着高大上,其实落地后对中国的影响挺直接。先进芯片领域,国内企业短期内难追,采购渠道窄了,研发周期拉长。但也逼着中国转向别的战场。成熟芯片呢?28纳米以上的制程,本来就是量大面广的货色,用在汽车控制器、光伏逆变器和工业电源上,全球需求稳稳的。
中国抓住这个点,靠规模和成本杀出一条血路。2025年2月日经亚洲的报道就说,中国在成熟芯片的扩张速度快得惊人,预计到2025年底,全球成熟芯片产能中国占28%,这数字一出,西方公司直呼生存压力大。
为什么?因为价格战打得太狠,欧美日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转型成本高企。简单算笔账,2021年欧美日的6英寸碳化硅衬底片卖800到1000美元一张,2023年中国供应商直接拉到400美元,成本线以下,这谁扛得住?
![]()
成熟制程的低价风暴,中国衬底企业直击痛点
中国在成熟芯片领域的发力,核心就是碳化硅衬底这块儿。别看它不算最尖端,但应用广,电动车和新能源设备离不开它。天科合达和山东天岳这些本土企业,靠着工艺优化和产业链整合,把价格压得地板价。
2023年,国际半导体协会数据显示,中国碳化硅衬底的报价低到让德国X-Fab的销售总监马可直摇头,他公开说,这报价低于我们的材料成本,只能放弃6英寸死磕,转向8英寸生产线。可转型不是说转就转,得花3年时间,期间订单流失严重。
山东天岳从2017年就布局6英寸长晶工艺,到2023年良品率高,成本比8英寸低60%。他们用本土设备,北方华创的长晶炉一台才200万美元,进口的翻倍到400万,还省了维修费。
电费这块儿,中国工业电0.08到0.12美元一度,海外0.25到0.35美元,长晶过程跑10到15天,电费差拉开成本鸿沟。地方政府补贴也给力,每万片产能1.5亿人民币,天科合达借这东风,扩产不停。
结果呢?2023年全球价格战开打,欧美日衬底从600到700美元滑落,中国本土稳在400美元。Wolfspeed(前科锐)扛不住,2023年拆分碳化硅业务,关闭美国本土6英寸厂,全力扑8英寸避锋芒。
![]()
这波冲击不光是衬底,成熟芯片整体产能过剩。2025年中国成熟节点产量预计占全球28%,西方公司担心生存,价格沉底让他们库存积压。日经亚洲的文章提到,中国硅晶圆本地企业崛起,电子制造商鼓励用国产材料,全球巨头份额抖动。
为什么中国能这么玩?规模效应呗。成熟制程不需要最贵的光刻机,靠量产和本土供应链,成本控制得死死的。光伏逆变器领域,6英寸碳化硅的稳定性够用,大企业订单倾斜中国供应商。
电动车控制器也一样,量产优势让比亚迪这些车企乐见其成。X-Fab的马可不是个例,好多海外企业被迫调整,2024年Wolfspeed裁员上千,专注高电压应用,但市场反馈说,短期内需求波动大,转型阵痛明显。
这就像超市打折战,你卖高端进口水果,我卖本地蔬菜,新鲜又便宜,顾客自然往我这儿跑。2025年全球芯片市场规模超5000亿美元,成熟部分占大头,中国份额从2021年的15%蹿到2025年的28%,这增速不是吹的。
日经的“中国冲击”论调听着警铃大作,但对下游用户是好事,电动车和工业设备成本降了,终端价亲民。问题是,海外巨头不甘心,2024年应用材料和泛林科技降价30%抢市场,可中国企业早有准备,靠联盟抱团,专利交叉授权,避免重复烧钱。
![]()
设备国产化的快车道,本土企业合力破局
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是成熟芯片反击的底气。2017年3月,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成立,62家成员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和中微,目标就是缩短验证周期,从24个月压到12个月。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报告显示,国产设备率升到21%,预测年底达50%。中微的刻蚀机牛,5nm级进入台积电和三星线,市场份额25%,仅次应用材料和泛林。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2025年通过14nm验证,大规模用在合肥和深圳厂。
华海清科的化学机械抛光机,14nm以下商用,验证周期短。光刻机推进,北京科益虹源的193nm激光器,华卓精科的双工作台,长春光机所的物镜,组装测试过关。联盟的作用大,长江存储提前导入技术到北方华创设备,调试效率翻倍。
中微的CCP刻蚀机,在合肥长鑫、中芯深圳和积塔三线同步,数据互通从18个月缩到9个月。2025年上半年,北方华创营收298亿,同比增长35%,28nm PVD设备中芯批量采购,14nm ALD进入验证。中微半年营收破50亿,3nm刻蚀机国产替代率100%。
![]()
这些进展不是天上掉的,靠研发砸钱和市场拉动。2025年4月,中微增资40亿,北方华创并表芯源微,毛利率短期承压但长远看好。华泰证券预测,2025年中国设备市场国产率同比升7%到23%。
湾芯展上,北方华创、中微和拓荆科技新品齐发,刻蚀、沉积和清洗环节实力强,已进国际供应链。双雄争霸,中微专注刻蚀,北方华创布局全,客户分布广,盈利稳。屹唐和中微合计全球刻蚀份额2.36%,空间大。
美国那边投资猛,从2027年起芯片厂投超中国,但中国设备自主率80%,成本低,维修便。10月10日日经说,中国硅晶圆“硅谷沙漠”崛起,产能扩张快。联盟像美国的EUV LLC,整合资源,避开单打独斗的坑。
![]()
这几年芯片博弈,美国先进管制收效明显,中国高端追赶慢了半拍,但成熟领域的反杀,让全球市场尝到甜头又捏把汗。日经的“中国冲击”不是危言耸听,2025年全球芯片投资1420亿美元,中国市场“东升西降”,AI投资拉动但成熟部分本土主导。
简单说,中国没被堵死路,反而在低端筑坝,高潮时水漫金山。未来呢?管制继续,联盟加速,2027年美国投资领先,但中国规模效应难挡。产业链重塑,成本为王,谁接地气谁赢。全球用户受益,车价降、设备廉,但巨头转型痛,市场洗牌在所难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