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告,就把黄裕辉这二十年的积累全部归零。
精艺股份的股权被司法拍卖,最后全划给了四川眉山国资。这位曾经的“江苏第一包工头”,连最后一点家底都保不住了。
![]()
黄裕辉在深圳做电子元件起家,在自己领域赚了15年,净资产30亿。结果被许家印一顿操作,前后投进去12亿,最后拿回来不到2000万。
你说这些老板傻吗?
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绝顶聪明人。可就是这样的“成功者”,在遇到“更成功”的人时,突然就变蠢了。
1.从全球21强到破产重组,他只用了3年
黄裕辉这人其实挺有意思的。1999年开始管南通三建北京分公司,那会儿他才28岁,手底下3000多号人。腾达大厦、华彬国际这些项目,都是他那时候拿下的。
2003年建筑部的期刊专门给他做专题,那时候他就敢喊“打造百年企业”。
那会儿谁能想到,这家公司没几年就得破产重组?
转折点在2013年。那年黄裕辉挤进了恒大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成了许家印的御用包工头。
恒大当时的玩法你懂的——让承包商垫资,帮着扩张规模。黄裕辉估计看中了恒大的体量,想着跟着一起做大。那几年确实风光,每年战略大会,他都拿“卓越伙伴”奖,许家印亲自颁奖。
2018年最夸张。许家印在台上给所有合作伙伴鞠了个躬,说感谢大家支持。黄裕辉当时肯定觉得自己跟对人了吧?
可谁知道,这鞠躬就是“最后的感谢”。
转年恒大就改了付款规则——以前按进度给钱,现在项目全结束才付。黄裕辉虽然停了接新项目,但之前陷太深了,想抽身?来不及了。
![]()
2021年恒大暴雷,黄裕辉一算账——360多亿。
这数字看着都让人头皮发麻吧?南通三建总负债超500亿,一大半都是恒大欠的。破产重组几乎是唯一的路。
本来黄裕辉还指望精艺股份翻身,这公司做铜加工的,跟地产没直接关系,算他最后的退路。结果现在股权被拍卖,归了国资,是真的一点余地都没了。
现在他身上还有10条被执行记录,金额10.37亿。更夸张的是——1800条限制消费令。
2.成功是最贵的认知税
行为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过度自信偏差”。
说白了就是:人一旦在某个领域成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在其他领域也同样牛逼。
黄裕辉在电子元件行业摸爬滚打15年,见过太多商业套路,按理说对“画饼”“忽悠”“资本运作”这些词应该免疫才对。
但他遇到许家印的时候,突然就失灵了。
为啥?
因为许家印给他展示的,不是电子元件的生意经,而是一个他“看得懂”但“没做过”的超级机会——地产、金融、造车、足球……这些领域黄裕辉确实懂个大概,但不够精通。
这就是陷阱的第一层:让你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去判断一个你根本不熟悉的新战场。
你在A领域的成功,反而成了B领域收割你的诱饵。
心理学管这叫“能力错配”——用你擅长的工具,去解决你不擅长的问题。
黄裕辉当年投许家印的恒大汽车项目,逻辑很简单:恒大房子卖得好,品牌够硬,造车肯定也能成。再看看许家印在足球、文旅上的大手笔,这人格局大啊!
但他没想到,房地产的逻辑和造车完全是两码事。
![]()
许家印擅长的是资本运作和舆论包装,而不是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管理。黄裕辉用“做生意”的眼光看许家印,却没看清许家印玩的是“资本游戏”。
结果就是:黄裕辉的12亿,从投进去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属于他了。
3.成功者的三大认知盲区
我仔细研究了一堆类似案例,发现被割的成功老板,基本都中了这三个坑:
第一坑:成功的惯性思维
你在电商做得好,不代表你在地产也能赢。
但人的大脑会自动忽略这个差异,因为“我之前也是这么干成的”。
温州有个做鞋服起家的老板,身家20亿,被朋友拉去投矿产。他觉得“反正都是生意,无非就是买卖关系”,结果投进去8个亿,矿没挖出来,钱全打了水漂。
第二坑:权威背书的认知捷径
许家印什么身份?地产首富、恒大老板、国家重点扶持企业掌门人,这些标签往那一摆,自带信任光环。
黄裕辉投的时候,根本没深入调研恒大的财务状况,因为“许老板”这三个字,就是最好的尽职调查。
行为金融学把这叫“权威偏误”——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看起来更成功的人,而忽略对事实的独立判断。
说穿了,就是懒。
因为独立判断太累了,跟着“大佬”走,多省心。
![]()
第三坑:稀缺性焦虑
越成功的人,越怕错过“下一个风口”。
黄裕辉在电子元件行业已经干到头了,天花板明摆着。这时候许家印给他画了个更大的饼:新能源汽车、未来出行、万亿市场。
你说他不心动?
他当然心动。
成功者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停滞。
一旦你在某个领域成功了,你就会本能地寻找“下一个机会”,而这种焦虑,会让你在判断上失去冷静。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管这叫“损失厌恶”——人们对错过机会的恐惧,远大于对损失本金的恐惧。
所以黄裕辉宁愿冒险投12亿,也不愿意“错过”恒大造车这个“历史机遇”。
4.收割的底层逻辑:信息差+认知差
许家印收割黄裕辉,靠的不是骗,而是“精准降维打击”。
什么意思?
他比黄裕辉更懂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更懂如何用“未来”的故事换取“现在”的真金白银,更懂如何在合法的框架内,把投资人的钱变成自己的资产。
这就是收割的本质:用对方不懂的规则,收割对方已有的成功。
黄裕辉在电子元件行业是高手,但在资本运作领域,他就是个小学生。而许家印,恰好是这个领域的博士后。
你以为是投资,其实是进贡。
![]()
更狠的是,许家印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没有违法。
他只是把真实的风险藏在复杂的合同条款里,把虚高的估值包装成“未来价值”,把资金的流向设计成“合理配置”。
等黄裕辉反应过来的时候,钱早就进了恒大的资金池,变成了许家印的私人飞机、豪宅、球队。
这就是认知差的可怕之处:你以为你在做判断,其实你只是在被设计。
5.成功的边界在哪?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不做成功者?不追求机会?不相信任何人?
当然不是。
真正的答案是:认清你的能力圈。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你不需要成为专家,但你必须知道你不是专家。”
黄裕辉的悲剧在于,他以为自己在商业领域的成功,能够跨界到资本领域。但他不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
成功不是万能钥匙,它只在你的能力圈内有效。
一旦你跨出这个圈,你的成功经验反而会成为别人收割你的工具。
所以下次再有人给你画饼的时候,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这个机会在我的能力圈内吗?
- 我能独立判断这个项目的真实价值吗?
- 如果失败了,我能承受这个损失吗?
如果有一个答案是“不确定”,那就别碰。
因为你面对的,可能不是机会,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