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风轻拂的 2025 年 10 月 24 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幅绚丽秋景图,金黄树叶似蝴蝶纷飞,铺就松软“地毯”。就在这如诗画卷中,一场名为《童言护自然》的自然教育工坊活动,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环保教育的新路径,让规则有了温度,让自然借童声传递出最动人的心语。
![]()
我胆小,喜欢和同伴在水里游,不喜欢你带我去鱼缸。”
“小草在睡觉,请轻轻地走,不要吵醒它的梦。”
“我的花瓣是送给大地的吻,请不要把它们带走。”
![]()
这些充满想象力与纯真情感的文字,并非出自诗人之手,而是来自一群孩子们笔下。他们不再是公园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化身为自然的“小小代言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捡拾起秋天的落叶与树枝,将它们拼贴成充满童趣的装饰画,并在一块块原本朴素的小木板上,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重新“翻译”了那些生硬的公园警示牌。
![]()
从“禁止”到“共情”:一场规则的温度重塑
活动现场,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规则的“变身记”。那个我们司空见惯的“禁止垂钓”标志,在孩子的世界里,变成了一条小鱼怯生生又真诚的恳求。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视角的深刻转变——从人类中心的“管理”,转向了生命之间的“理解”。
![]()
我们一直想探索,如何让环保教育超越说教,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活动负责人表示,“当我们命令孩子‘不要做什么’时,他们感受到的是束缚。但当我们引导他们去想象‘如果你是小鱼、是小草,你会怎么想’时,共情的种子便悄然萌芽。今天,我们收获的不是规则的复述,而是由童心过滤后,流露出的真实回响。”
![]()
童言背后,是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
这种沉浸式、情感化的自然教育,正是构建公民生态素养的关键。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为自然发声时,他们在保护环境,也在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有温度的精神世界。这些树立在公园各处的“童言提示牌”,将成为最生动的课堂,向每一位游客传递着尊重与爱的理念。
![]()
夕阳西下,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而那些承载着童真与智慧的小木牌,将被正式放置在湟水湿地公园的相应区域。从此,这里的风声、水声、鸟鸣声,将伴随着这些最纯真的“温馨提示”,共同谱写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乐章。
![]()
这一刻,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态文明最美的未来,正生长在这一片最稚嫩、也最真诚的“童言”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