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千禾作为一家社区基金会,始终相信在社区生活中,人的改变能真正带来社区的改变。当城市将人原子化,总有一些人选择用行动重新编织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些社区中微小的行动,重塑着社区的根系。
“积极行动者故事系列”,是社区土壤中生长的行动者画像,是关于每个始于被生活痛点戳中却选择躬身入局的人的故事,是从“我的需求”到“我们的行动”实践的真实样本呈现。社区中积极行动者的力量总是朴素又强大,在社区行动中滋养着一片土壤,逐渐演变为撬动社区生态的支点,让更多人成为彼此的支持网络,而这,正是社区生命力最真实的涌动。
本期积极行动者故事的主角——张凤娟,曾居住在广州小洲村,是“珠三角·一起上场”项目合作伙伴之一“有空约爬山”的发起人,她热衷于在户外爬山运动中探索社区互助育儿。
从“给孩子找玩伴”到“一起走土路”
——从个人行动发展为社区自组织

张凤娟是一位90后妈妈,她热爱体育运动。大学时期,她便参加过千禾发起的徒步公益项目活动,没想到十几年后通过“珠三角·一起上场”与千禾重新结缘。
![]()
张凤娟和她的两个孩子
作为两位孩子的妈妈,凤娟一直关注儿童教育,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开始探索一条适合新广州家庭的育儿之路。“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经常带他们探索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张凤娟回溯育儿之初,那时候的她和家人一起居住在广州古村落——小洲村。她对村子的教育公益机构和儿童公共空间如数家珍——小行星儿童友好空间(以下简称“小行星”)、满天星公益图书馆的亲子园等,都是她常带孩子去的社区空间。这些空间提供婴幼儿早教、亲子活动、儿童活动等社区服务,常常聚集许多幼儿和全职妈妈,形成相对稳定的亲子社群。
张凤娟居住在小洲期间时,常以非正式志愿者身份,深度参与小行星的生活美育和自然教育活动。一方面是她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好朋友六六是小行星的工作人员。张凤娟、六六和小行星机构负责人简颖诗通过工作与生活建立的信任关系,让她们更了解彼此的需要何种支持,互相之间能够提供什么帮助。
伴随着孩子长大,张凤娟发现孩子开始有社交需求,需要“给孩子找玩伴”。一开始,她向社区内部的亲子社群发出邀请,希望找到一起爬山徒步的亲子家庭。她的好朋友六六,作为一起育儿的社群伙伴,迅速响应张凤娟的号召,带着孩子一起出发。但大多数的社区妈妈都没能赴约,有的担心安全问题,有的忙于生计或者家有婴儿抽不开身。既然线下社群行不通,张凤娟决定转移到线上。她通过活跃于不同亲子群或徒步群,邀请感兴趣的亲子家庭一起同行,逐步建立户外爬山共育圈——“有空约爬山”。
![]()
“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与小朋友们在华南第一坡徒步
“一开始我就带着孩子走土路,所以想找到能一起走土路的亲子家庭。”彼时还是全职妈妈的张凤娟明白,育儿不能单打独斗,通过定期爬山徒步的亲子体育运动,能够搭建理念契合的互助育儿社群,既让孩子找到玩伴,也让自己得到支持。
后面,简颖诗通过张凤娟的微信朋友圈关注到“有空约爬山”活动,她惊讶于活动密度之高,张凤娟的执行力之强。于是,她向张凤娟推荐“珠三角·一起上场”的项目,希望这个自由生长的亲子户外社群能进一步发展。这种推荐既是小行星作为机构支持社区伙伴,也是女性朋友之间的互相支持。这份基于信任的社区联结,让“野生”社群获得了破土而出的养分。
在山野间,建起一座“育儿练习场”
——社群自组织如何成为育儿实践场

“有空约爬山”以线上组织招募,线下活动联结的方式,形成紧密且具有高粘性的亲子户外社群,成员达七十位,主要是面向中班至低年级的亲子家庭,因为这个年龄段与张凤娟孩子的年龄相仿。她认为同龄孩子面对的教育问题相近,家长们面临的育儿处境相似,更能促进社群内部的共育氛围。此外,社群内有超过90%的新广州家庭,家长们也通过户外运动探索城市空间,建立多样的人际关系网络。
![]()
“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与小朋友们在佛山西樵山风景名胜区徒步
在这个社群组织里,“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们都意识到,孩子在学校的户外体育运动非常匮乏,哪怕是15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有的学校会压缩成10分钟,或者要求学生只能在同一楼层走动。这在注重成绩的重点学校更是常态,家长不得不把户外运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因此,家长们在潜移默化中也达成了一个共识——“不卷成绩卷户外”,这背后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们聚在一起,彼此交流学习,一定程度缓和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在共行中溶解

家长们因为信任“有空约爬山”这个社群,愿意把遇到的育儿问题分享出来并寻求帮助。“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固定或设置好的,比如有段时间关于性教育,有段时间关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张凤娟虽然作为“有空约爬山”的发起人,但把决策权更多的交由志愿者家长和参与亲子家庭。事实也证明,较为轻松和自由的社群氛围,让参与家长彼此之间更乐于交流,甚至成为朋友关系。
“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怎么处理冲突。比如两个小朋友因为活动物料坏了争吵,家长们不急于介入,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协商。”这是提高孩子社交技能,练习与同伴相处的方式。“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们在社群内部形成信任孩子的默契,让孩子更自主更自由地成长。“我只有一个女儿,一开始爬山的时候比较娇惯,现在更自主也不嫌泥土脏。”孩子们在户外运动中的成长,让家长们更有动力持续参与社群活动。
![]()
![]()
![]()
![]()
![]()
![]()
小朋友们在徒步中认识自然
爸爸的“破壁”行动

“有空约爬山”还鼓励爸爸参与亲子体育运动,从一开始主要是妈妈独自带孩子参与,到后来整个家庭参与,再到爸爸愿意独自带孩子参与,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悄然发生了一点点松动。
![]()
“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与小朋友们从华峰寺、石牙顶、天坑一路走到麦村
张凤娟表示,家长们“从不在群里闲聊,见面就是爬山徒步,一起在山里呆一整天,面对面交流,活动结束当天就复盘。”户外体育运动成为一个契机,联结着共同育儿的实践者们。他们把“有空约爬山”作为非正式教育的练习场,儿童之间、家长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都在户外运动的场景里得到生长。
生命影响生命的涟漪重塑社区基因

谈及“有空约爬山”的理念,张凤娟重复最多的是:生命影响生命。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公共行动,一场社会实践。
![]()
“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与小朋友们在牛头山至天鹿湖森林公园徒步
“有空约爬山”目前由四个核心成员运营,她们的生命因为自组织的发展而彼此交织。每周中她们会在线上分工,有人规划路线,有人设计活动,有人协助后勤。几十场户外活动的经验积累,她们已经成为配合默契的团队。张凤娟“每周约爬山”的决心影响着团队成员,“现在即便我没空出发,另外三位伙伴也能自己组织。我希望未来还有更多家长能够自主发起活动。”
张凤娟从一个人运动,到带着孩子运动,再到和一群人组织运动,她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更动人的是涟漪般的改变——志愿者妈妈家欣的儿子,经常在周六参与“有空约爬山”的初中阶户外徒步,周日还会参与高阶的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前者为了和好朋友聚会,后者是为了丰富户外运动经验。“这是儿子自己要求的。”意料之外的是,家欣儿子的视力问题在频繁参与户外运动后,在没有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得到自然矫正。这是参加“有空约爬山”的意外之喜。
![]()
“有空约爬山”的家长与小朋友们在暹岗大山徒步
这种“生命影响生命”也重塑社群内部的亲子关系。张凤娟自认为性格温和,并且学习非暴力沟通和各种的儿童教育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亲子关系经营之道。“户外徒步中亲子互动难免有小冲突或矛盾,有些家长习惯用暴力沟通,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友善提醒。这些能接受提醒的家长,其实也在观察其它亲子的相处方式,默默学习着。”
与此同时,“有空约爬山”具有较好的包容性与多样性,特殊儿童占比5%。张凤娟坦言不会过分关注这些儿童,而是给予一样的尊重。
张凤娟用行动证明,改变无需宏大叙事,微小但持续的连接足以改变亲子关系,重塑社区。张凤娟在儿童教育上“卷户外而不卷成绩”的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当城市挤压孩子的奔跑空间,张凤娟和这群父母用双脚为孩子蹚出成长之路。“有空约爬山”成员们脚下蜿蜒通向的不只是山顶,更是城市中失落已久的社区温情。当孩子们在林间追逐,家长们并肩分享育儿心得时,“社区”不再是冰冷词汇,而是汗水中相视一笑的默契,是搀扶爬坡时有力的手臂。
(本文根据原文《“一起上场”亲子体育自组织经验手册——以“爸爸互助联盟”“有空约爬山”为例》进行修改调整,欢迎扫码查看完整的案例手册内容)
鸣谢|张凤娟、“有空约爬山”自组织
采写|CaiCai、曹家萍
排版编辑|梁颖贤
审核|林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