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MSHK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发持续性高血糖。近日《Nature》发表的研究却发现让β细胞“少量可控死亡”,能激活胰岛内的特殊巨噬细胞,从而抑制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为T1DM的免疫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
图1 来源文献截图
研究核心结果
本研究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流式细胞术、共聚焦成像等多组学手段,首次在人和小鼠胰岛中鉴定出一类具有胞葬活性的巨噬细胞亚群(e-Mac)。在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模型中,研究者通过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1-low)诱导少量的β细胞凋亡,发现胰岛巨噬细胞迅速吞噬凋亡β细胞,并显著上调胞葬相关标志物(如Gal-3、CD9、MERTK)。这一过程未引起巨噬细胞总数变化,却显著提高了e-Mac亚群比例,并伴随促炎型巨噬细胞(Mac-2、Mac-3)减少。
更重要的是,这种由胞葬驱动的巨噬细胞重塑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e-Mac富集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可诱导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增殖,但T细胞却表现出“失能”样表型(anergic-like),其转录特征与公开数据库中失能T细胞高度一致,关键转录因子Zbtb32显著上调。体内实验亦证实,NOD小鼠发病前进行STZ1-low处理可显著增加胰岛内失能样CD4+T细胞比例,降低效应T细胞(TEM)数量,延缓NOD小鼠糖尿病发病,减少胰岛内免疫细胞浸润。
机制层面,研究通过NicheNet算法预测并验证,e-Mac通过分泌IGF-1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IGF1R,诱导其无能状态。给予外源性IGF-1可模拟β细胞凋亡诱导的免疫调节效应,进一步支持IGF-1/IGF1R轴在巨噬-T细胞互作中的关键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还在非糖尿病人类供体胰岛中发现与小鼠e-Mac高度同源的巨噬细胞亚群,其Gal-3、CD9等标志物表达显著,提示该机制在人类中可能同样存在,具备转化潜力。
临床启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首次揭示,胰岛内有限的β细胞凋亡并非单纯的病理损伤,反而可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胞葬通路,重塑免疫微环境,诱导T细胞无能,从而抑制自身免疫进程。这一发现为T1DM的免疫干预提供了新靶点:一方面,e-Mac可作为潜在的免疫调节细胞亚群,未来可通过体外诱导或体内扩增用于干预治疗;另一方面,IGF-1/IGF1R通路或可成为药物干预的新方向,尤其在疾病早期阶段,有望延缓甚至阻断T1D进展。
此外,研究也提示我们重新审视β细胞凋亡在T1DM中的双重角色——适度凋亡或可被机体利用为“自我耐受”的契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e-Mac在人类T1D患者中的存在与功能,评估其在不同疾病阶段的动态变化,并验证IGF-1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总之,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胰岛免疫微环境的理解,也为T1DM的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潜在策略。
参考文献:
[1]Zakharov P N, et al. Efferocytic remodelling of pancreatic islet macrophages by limited β-cell death. Nature. 2025 Oct 1. doi: 10.1038/s41586-025-09560-4.
责任编辑丨蕾蕾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