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天天吃的苹果,在古代中国可不是这么叫的。
那个时候的文人墨客给它起了一个特别诗意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从古诗词里走出来的。
![]()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古老的称呼现在还活在邻国日本人的日常用语里,而我们自己反倒把祖宗传下来的雅称给丢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一个小小的水果名字,怎么就能折射出上千年的文化变迁?
说起苹果在中国的历史,得从西域那片土地讲起。
新疆和西藏那一带,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这种水果生长,早在很久以前就有野生的苹果树。
古人第一次见到这种红彤彤的果子,挂在枝头上特别招鸟儿喜欢,经常能看到各种鸟儿飞到树上啄食。
古代文人观察这个现象,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一个词——"林檎"。
![]()
这名字起得真是妙,"林"代表树林,"檎"这个字本身就有被鸟儿啄食的意思。
整个词连起来就是"树林中被鸟儿啄食的果实"。
你看看古人多会起名字,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简单粗暴,他们总能从生活细节里提炼出诗意来。
这个"林檎"的称呼在当时可不是随便叫叫,是正经八百记录在典籍里的官方名称。
读书人在诗词里提到这种水果,用的都是这两个字。
那会儿的林檎个头不大,味道也没现在的苹果甜,酸涩味比较重,口感算不上多好。
到了唐朝,整个国家对外交流特别频繁。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大动脉,把东西方连接起来。
林檎这种水果也跟着商队和使者,一路向西传播出去。
![]()
欧洲那边的园艺技术当时已经相当发达,他们拿到这种水果后,开始琢磨着怎么改良品种。
经过几代人的培育和嫁接,西方人把林檎变成了个头更大、甜度更高、口感更脆的新品种。
这些改良过的苹果果型饱满,颜色更加鲜艳,吃起来那叫一个爽口。
后来这些优质品种又通过贸易路线传回中国,老百姓一尝,发现比原来的林檎好吃太多了。
有意思的是,唐朝时期佛教经典里开始出现"频婆果"这个词。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股异域风情,很可能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
僧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需要给各种植物找对应的中文名称,频婆果就这么进入了中文词汇系统。
唐代有个叫慧琳的和尚,学问做得特别扎实。
![]()
他编写《一切经音义》的时候,专门解释了频婆果是什么东西。
他写道这种果子"似林檎",意思就是说频婆果长得像林檎,但又不完全一样。
这个解释其实透露出一个信息——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从外面传回来的改良品种和本土的林檎有区别了。
唐朝在东亚的影响力那是没得说的,日本派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来学习。
这些日本人把唐朝的文化制度、语言文字、生活习惯统统带回国,连水果的叫法都照搬不误。
"林檎"这个词就这样在日本扎根了。
日本人骨子里有种特别认真的劲儿,他们学到的东西会一直坚持使用。
![]()
即便后来中国这边把林檎改成了别的叫法,日本人还是雷打不动地用着"林檎"两个字。
现在你去日本的超市,看到苹果的标签上写的就是"りんご",罗马音就是"ringo",这就是从"林檎"演变来的。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日本反而成了保存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他们的语言里有大量唐宋时期的汉语词汇,发音和用法都保持着古风。
"林檎"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像"勉强""大丈夫"这些词,在日语里的意思都还保留着中国古代的原意。
元朝建立后,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很多中亚的物产。
蒙古人的势力范围特别大,横跨欧亚大陆,他们从中亚带回来的苹果品种更加优良。
![]()
草原民族说话比较直接,不像汉人那么讲究文绉绉的雅称。
蒙古人管这种从中亚来的水果叫"平波"或者"平坡",这个叫法很可能也是从当地语言音译来的。
元朝统治中原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这些新词汇还是在民间流传开了。
老百姓管那种个头大、味道甜的进口货叫平波,和传统的林檎区分开来。
那会儿市场上同时存在好几种叫法,卖水果的商贩嘴里说的可能是平波,读书人写文章还在用林檎,佛门弟子念经提到的是频婆果。
这种情况持续了挺长时间,各说各话,谁也没法统一。
明朝后期,北京城里开始出现"频果"这个说法。
这个词听起来跟频婆果有点关系,但又省掉了一个字,念起来更顺口。
![]()
坊间有种说法,说是因为这种水果表面特别光滑平整,所以叫"平果",后来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频果"。
还有人说跟平波、平坡的发音有关系,老百姓念快了就糊成了频果。
语言这东西就是这样,民间怎么方便怎么来,不会太讲究正统写法。
京城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流行的叫法很容易传播到其他地方。
"苹果"这个写法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冒头。
"苹"字在古汉语里本来是指一种水草,但用来给水果命名倒也说得过去。
有学者认为这是从"频果"演变来的,因为频字笔画多,写起来麻烦,就找了个同音字替代。
![]()
还有说法是取"平安"的意思,希望吃了这种果子能平平安安。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这个名称之争终于有了定论。
康熙皇帝是个特别讲究的人,对吃的喝的都有自己的标准。
他特别爱吃这种酸酸甜甜的水果,经常把宫里种的苹果拿来赏赐给大臣。
当时有个编纂植物图谱的项目,叫《群芳谱》。
这本书收录了各种花草树木的资料,算是清代的植物百科全书。
![]()
编书的人在整理水果这一章的时候,面对林檎、频婆果、频果、平波、苹果这一堆名字,必须做个选择。
最后正式定名为"苹果",这个决定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从此以后,官方文书、地方志、诗词文章里提到这种水果,统一用苹果两个字。
康熙皇帝的个人喜好在这件事上起了不小的作用,毕竟皇帝爱吃的东西,自然就成了贵重的果品,名字也跟着固定下来了。
有史料记载,康熙经常在秋天果子成熟的时候,让御膳房准备新鲜苹果。
他自己吃,也分给身边的太监宫女,还会装成果盘送给表现好的官员。
在那个年代,能吃到皇帝赏赐的苹果,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
晚清时期国门被迫打开,西方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欧美培育的苹果品种这时候又来了一波,这次带来的品种比之前所有的都要好。
![]()
红富士、国光、黄元帅这些现在耳熟能详的品种,就是那个时候陆续引进的。
这些西洋苹果个头大得吓人,有的一个就有半斤重。
颜色鲜艳,红的像抹了胭脂,黄的像涂了蜡。
味道更是没得说,又脆又甜还带着特殊的香气。
老百姓一比较,传统品种立马就被比下去了。
山东、辽宁、陕西这些地方开始大规模种植洋苹果。
特别是陕西,气候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种出来的苹果品质特别好。
现在陕西的苹果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成了名副其实的苹果大省。
云南、贵州、甘肃、西藏这些地方也都有种植,各有各的特色。
![]()
市场上那些老品种的林檎渐渐就见不到了,全被这些改良品种取代了。
但名字倒是没变,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外来引进的,统统都叫苹果。
这个在康熙年间定下来的名字,就这么一直用到了今天。
一颗苹果的名字变迁,其实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从古雅的林檎到现在通俗的苹果,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和文化交流。
日本人还在说着林檎,咱们早就把祖宗的叫法忘得一干二净。
![]()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语言文字在历史长河里的自然演变。
现在咱们吃着香甜的苹果,也不妨偶尔想想,它曾经有过那么美的名字,叫做林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