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浪余温未散,寒潮预警已冲上热搜榜单!
2
据最新气候预测,2025至2026年冬季,第二个“拉尼娜”现象来袭的概率高达71%。
3
在全球气温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冷冬必现”的传统认知正逐渐失去效力。
4
这个冬天,我们究竟将面对漫长严寒,还是经历频繁起伏的“气温过山车”?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
双重拉尼娜要来了
6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5-2026年冬季极有可能出现“双重拉尼娜”现象。
7
具体来看,从当年10月到12月,拉尼娜形成的概率达到71%。
8
即便进入12月至次年2月的深冬阶段,这一概率仍维持在54%,表明其发展势头较为稳固。
![]()
9
事实上,早在2025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便发出提示:拉尼娜状态可能自当月起逐步回归。
10
而NOAA于10月更新的观测数据进一步证实,赤道太平洋区域的冷却趋势正在加强,双重拉尼娜格局正悄然成形。
11
科学家如何捕捉这一信号?他们依靠一套精准的“海洋体温计”,持续追踪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的表层与深层水温变化。
![]()
12
目前该区域海表温度已连续数月低于常年均值,稳定处于-0.2℃至-0.5℃之间。
13
更关键的是,这种降温并非浮于表面——200米以下的海水也同步变冷,说明能量正在从海洋深处流失,冷相位已深入系统内部。
![]()
14
对于公众而言,拉尼娜或许仍显陌生。简而言之,它是厄尔尼诺的“对立面”。
15
厄尔尼诺常引发全球性高温,2024年的极端酷暑就与其密切相关。
16
而拉尼娜则如同地球短暂启用的制冷机制,促使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持续降温,暂时为气候“退烧”。
![]()
17
但需明确的是,它只是短期调节,并不能逆转长期变暖的根本趋势。
18
所谓“双重拉尼娜”,指的是连续两个冬季均出现拉尼娜事件。
19
2024-2025年冬季已发生一次弱强度拉尼娜,若2025-2026年再度重现,则构成典型双峰型事件。
20
此类情况在历史记录中并不常见,因此本次气候演变格外受到关注。
![]()
21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预测显示此次拉尼娜整体偏弱,持续时间有限,属于温和类型。
22
预计对全球天气的影响将以区域性波动为主,不会引发大规模气候剧变。
![]()
23
拉尼娜冷冬
24
提到拉尼娜,许多人立刻联想到“寒冬降临”。
25
这一印象并非空穴来风。自1950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了20次拉尼娜事件。
26
其中17个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偏低,冷冬占比高达85%。
27
尤其在1986年以前,所有15次拉尼娜均对应低温冬季,几乎形成“一遇拉尼娜,必迎寒冬”的规律。
![]()
28
多个历史案例充分展现了其影响力。
29
2008年初南方遭遇罕见雪灾,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导致交通全面瘫痪。
30
数十万旅客滞留车站,春运秩序严重受阻,经济损失巨大。
![]()
31
即便2018年仅为一次弱拉尼娜年,黑龙江、新疆等地积雪深度仍打破历史纪录。
32
道路中断、电力受损、牲畜大量冻死,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严峻考验。
![]()
33
而在2020至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尽管整体呈现暖冬特征,华北多地最低气温仍刷新极值。
34
内蒙古遭遇强暴风雪袭击,户外气温低至-30℃,出行极为困难。
![]()
35
回溯更早时期,1950年长津湖战役期间,强寒潮叠加复杂地形,气温骤降至-40℃以下。
36
当时全球正处于拉尼娜事件影响下,多种气候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战争史上最为寒冷的战场环境之一。
![]()
37
冷冬定律被变暖打破
38
然而,“拉尼娜=冷冬”的经验公式,正被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所瓦解。
39
1986年成为一个显著转折点——此前拉尼娜几乎必然伴随冷冬,此后暖冬频率显著上升,两者关联性明显减弱。
40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21至202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
![]()
41
按照传统逻辑,应呈现一年比一年冷的趋势,实际情况却是我国连续三年冬季平均气温不降反升。
42
这三年分别成为1961年以来第三和第四温暖的冬天。
43
许多北方居民反映那几年冬天“几乎没怎么冷”,南方部分地区甚至春节期间穿短袖出行。
![]()
44
原因显而易见:全球变暖带来的增温效应,已经远超拉尼娜的局部降温能力。
45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间房间,全球变暖就像全天候运行的中央供暖系统。
46
拉尼娜仅相当于偶尔开启的空调冷风,即便全力运转,也无法抵消整体升温的大环境。
47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指出,随着全球平均气温不断攀升,拉尼娜对中国冬季气温的调控作用正在衰减。
48
其所带来的降温多表现为阶段性波动,难以改变整个季节偏暖的基本面。
![]()
49
此外,拉尼娜只是决定冬季气候的诸多因子之一。
50
最终天气走向,还需观察其他关键系统的协同表现。
![]()
51
例如2025年7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创下近47年来同期第四低水平。
52
海冰减少削弱了对极地冷空气的封锁能力,增加了寒潮南下的可能性。
53
形象地说,海冰如同地球的“冰箱门”,门关不牢,冷气自然容易外泄。
![]()
54
2025年夏季,青藏高原部分区域出现异常降雪,残留积雪形成的冷源效应可能扰动高层大气环流。
55
这或将间接增强冷空气活动强度。
56
东亚冬季风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冷空气能否长驱直入;风力强劲则寒潮频发,风势疲软则影响有限。
57
同时,2025年夏秋季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势,可能干扰冬季大气环流模式,改变冷空气路径与爆发节奏。
58
这些因素彼此交织、相互制衡,使得2025年冬季气候预测充满不确定性,专家也因此保持谨慎态度。
![]()
59
气温过山车
60
综合多家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冬季最突出的特点并非单一的寒冷或温暖,而是剧烈的温度震荡。
61
继夏季频繁高温之后,冬季的“气温过山车”再次警示我们:极端气候已成为新常态。
62
从时间节点看,11月中下旬可能出现首次显著降温过程,早冬寒潮或提前登场。
63
老年人与儿童群体应提早准备防寒衣物,防范突发低温。
![]()
64
进入12月,气温有望回升,全国多数地区较常年偏高1至2℃。
65
华北、黄淮等地甚至可能出现“暖冬假象”,让人误以为寒冬不再。
66
但切记厚外套不宜过早收纳,以防气温骤降措手不及。
67
12月下旬至2026年1月中旬,预计将进入全年最寒冷阶段,可能迎来两轮强寒潮侵袭。
68
部分地区48小时内降温幅度超过14℃,体感差异极大——前一日只需毛衣御寒,次日便需羽绒服加身。
![]()
69
2026年1月至2月,拉尼娜影响将达到顶峰。
70
东北、西北局部地区极端低温或逼近-40℃,务必注意水管防冻防裂。
71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需警惕类似2008年那种持续冻雨天气,防范道路结冰与电力中断风险。
![]()
72
春节前后(2月中旬),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交界区域可能出现较深积雪。
73
计划自驾返乡的人群建议提前查询路况信息,合理安排行程。
74
总体判断,2025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可能接近常年或略高,但预计仍将发生4到5次全国性寒潮过程。
75
这种剧烈波动比持续严寒更具破坏性。
76
不仅易诱发人体感冒及心脑血管疾病,也会增加农作物冻害风险,能源供应也可能因取暖负荷激增而面临压力。
![]()
77
面对如此多变的冬季,个人防护尤为重要。
78
推荐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搭保暖内衣,中间叠穿薄款毛衣,外层配以可拆卸羽绒服,便于根据气温灵活调整。
79
气温剧烈变动时尽量减少外出,随身携带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配件。
80
居家生活中注意定时通风,保持适度锻炼以增强免疫力。
81
提前检修取暖设备,北方居民做好管道保温措施,南方家庭可预备电暖器应对湿冷侵袭。
![]()
82
归根结底,双重拉尼娜只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片段。
83
真正主导未来气候走势的,仍是持续演进的全球变暖进程。
84
这次事件更像是大自然发出的一次提醒:地球系统的稳定性正在下降,气候波动日趋剧烈。
85
气象专家预测,待双重拉尼娜结束后,地球很可能迅速重返厄尔尼诺的加热周期。
![]()
86
世界气象组织已发出警告:未来五年内极有可能诞生新的史上最热年份,甚至可能突破1.5℃的气候安全阈值。
87
一旦越过这一临界点,极端天气或将常态化。
![]()
88
更炎热的夏季、更反复无常的冬季、更密集的暴雨与干旱接连上演。
89
2025年冬季这场“气温过山车”,或许正是未来气候常态的预演。
90
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善变的天气,更要从日常做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为地球减轻负担,为子孙后代守护宜居家园。
![]()
91
结语
92
全球变暖正在重塑冷暖交替的传统规律,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正悄然提升。
93
面对忽冷忽热的挑战,既要科学应对季节变化,更要重视背后的气候警示。
94
节能减排、保护生态从来不是口号,唯有维系地球系统的平衡,才能让未来的四季少些动荡,多些安宁。
95
参考文献:1.中国天气:《拉尼娜事件将形成!今冬我国会偏冷吗?》2021-10-23 2.浙江日报:《2025年或现“双重拉尼娜”,对浙江影响几何?》2025-05-15
96
9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