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月 24 日的北京,秋意深浓,凉风拂过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林荫道。
2
从清晨起,四面八方的人群便陆续汇聚于此,公墓外主干道两侧早已停满车辆,绵延数百米。
3
这场庄重肃穆的告别仪式中,有两个画面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一个是翁帆通红的双眼,另一个则是清华大学在现场宣布的一项深远决定……
![]()
4
告别式现场,满是不舍与缅怀
5
上午八点刚过,八宝山革命公墓入口已排成长龙。
6
九时整,告别仪式正式开始,通往主礼堂的道路被人群填满,脚步缓慢而沉重。
7
队伍中有来自中科院的研究员,有佩戴清华校徽的师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带着孩子前来致敬的年轻父母。
![]()
8
每个人手中紧握着洁白的菊花,指尖微微发颤,仿佛多走一步都是对逝者的辜负。
9
行进间,低声细语不断响起,有人讲述杨老当年讲课的风采,有人翻看手机里珍藏多年的合影,神情动容。
10
礼堂不远处,不少人怀抱浅蓝色封面的纪念册,那是为追思特别印制的生平图录。
11
无需言语表达,那份沉静而深切的哀思,早已融入每一个凝望的眼神和缓慢的步伐之中。
![]()
12
家属区前排,翁帆身穿黑色素衣,双目红肿如桃,手指频频轻按眼角,泪水却仍止不住滑落。
13
二十余载相守,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如今只剩一人独行,心中的空洞难以填补。
![]()
14
她曾坦言:“能陪伴在他身边,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此刻回想这句话,更觉心酸难抑。
15
站在她身旁的是一位身形笔直的中年男子——杨振宁先生的次子杨光宇。
![]()
16
这位拥有化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金融领域的杰出人才,专程从外地赶回,一身深色西装衬托出满脸悲戚。
17
童年时期,在父亲鼓励下搭建家庭实验室的经历历历在目,如今只能以沉默送别那位点亮他科学梦想的人。
![]()
18
清华暖心举措
19
早在告别仪式之前,清华大学便已用实际行动寄托哀思。
20
10 月 18 日消息传出后,高等研究院迅速在科学馆一楼 119 庑设立缅怀空间。
21
室内陈列着杨老一生中的工作照、授课影像与家庭留影,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悼词:“您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每当研究陷入困境,总会想起您的坚持”。
![]()
22
十余天来,师生校友、科研工作者乃至远道而来的物理爱好者络绎不绝,手捧鲜花静静伫立,默默致意。
23
告别仪式当天,当清华校领导走上发言台时,全场瞬间归于寂静。
24
“今天,‘杨振宁书屋’与专属档案资料库正式启用!” 宣布声落下,短暂静默后,掌声与低语交织而起。
![]()
25
这并非普通的图书室或收藏馆,而是承载了杨老毕生心血的精神殿堂。
26
其中存放着他捐赠的数千册书籍、原始手稿、学术通信,以及他多年珍藏的书画作品与雕塑艺术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他对科学与教育的深情厚谊。
27
他曾说:“清华是我的精神故乡。” 如今这座书屋,正是那句话最真实的回响,让后来者得以跨越时空,“触摸”他的思想轨迹。
28
事实上,他与清华的情感纽带,始于少年求学,贯穿整个世纪人生……
![]()
29
一辈子的深厚缘分
30
作为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他深知国内基础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31
1997 年,他牵头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模式,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平台。
32
年逾七旬的他亲自奔走四方:筹措资金、拟定章程、延揽英才,甚至多次飞赴欧美邀请顶尖学者加盟;
33
自费购置先进实验设备,将私人藏书无偿借阅给资料匮乏的学生;
34
还将多件艺术珍品捐赠给学校,只因一句朴素话语:“放在校园里,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
![]()
35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他在 82 岁高龄时仍坚持为本科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36
站立时间久了会腰酸腿痛,但他从未缺席一节课;复杂概念就用生活化例子拆解,课后常被学生团团围住提问,他也总是耐心解答,倾囊相授。
37
许多学子正是因这一门课爱上物理学,继而投身科研事业。这份赤诚付出,清华始终铭记于心。
38
此次建立书屋与资料库,不仅是对过往的纪念,更是为了让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怀延续下去,让他的精神永远扎根于清华园的土地之上。
39
也正是通过这次集中的报道,无数人才真正理解了杨振宁先生的伟大所在……
![]()
40
科学巨匠与家国赤子
41
这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理论物理泰斗,其学术地位足以与牛顿、爱因斯坦并列。
42
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摘得华人首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43
与罗伯特·米尔斯构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核心支柱;
44
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力学与数学领域开辟全新路径。
45
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奠定一位科学家的历史地位,而他却集多项里程碑式贡献于一身,“科学巨人”之称实至名归。
![]()
46
更令人敬仰的是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47
上世纪五十年代便立志归国服务,虽因时代原因未能成行,但他从未停止以其他方式回馈祖国:定期回国讲学,带回国际前沿成果;推动中外高校合作项目;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寒门学子。
48
过去曾有人质疑他“未归故土即为疏离”,如今真相已然清晰——“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不是口号,而是他用数十年行动践行的庄严承诺。
49
卓越的学术造诣与炽热的爱国之心,如同双星辉映,照亮一代又一代青年探索真理的道路。
![]()
50
告别式上,除了翁帆的眼泪与清华的郑重宣告,还有两个细节牵动人心。
51
其一是关于安葬地点的猜测。公众普遍希望他长眠于八宝山——这片土地安息着众多民族脊梁,其中包括他一生挚友邓稼先。
52
两人早年同窗共读,此后一个深耕理论物理,一个投身核武器研制,皆为国家命运竭尽全力。
![]()
53
杨老曾在文章中深情回忆邓稼先,称彼此“千里共同途”。若能在彼岸再度毗邻而居,继续畅谈宇宙奥秘与中华崛起,无疑是两位伟人最圆满的结局。
54
另一处关注焦点是出席嘉宾的身份层次。
55
作为世界级科学大师,到场的不仅有顶尖学者、大学教授,还有多位政界与文化界重量级人物。
![]()
56
他们低调现身,默默排队,肃立送别,这一幕令人动容。
57
有人感慨:“一个人能赢得如此广泛的尊重,不只是因为他的成就,更是因为他的人格光芒。”
58
结语
59
杨振宁先生走了,带着对自然规律的无限好奇、对祖国发展的深切牵挂,以及对家人亲友的万般眷恋。
60
但他并未真正离去。他的智慧结晶封存在清华的书屋与档案库里,他的治学态度铭刻在万千学子的心中。
61
未来岁月里,只要有人仰望星空、追问真理、心系家国,他就依然活着。
62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继承那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念,踏实前行,不负时代,不负这位伟大灵魂留下的光与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