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实验中学初二年级14班的学生刘洪玮收到了一份既特别又难忘的“礼物”——他的个人蝴蝶标本展在学校一楼开放式展厅正式开幕,主题定的是“蝶韵芳华”,展览时间将一直持续至11月30日。
![]()
刘洪玮的部分作品
展览举办一周后,刘洪玮还专门向6位老师送上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蝴蝶标本,标本下的小卡片还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感谢学校让我的热爱被看见,这是我最珍视的“蝶”,愿它能像你们守护我一样,守护更多人的梦想。
这份礼物的背后,其实藏着刘洪玮坚持近5年的标本制作的故事。因为一次家访,他的热爱被老师发现,被他藏在纸箱里的上千只蝴蝶标本得以“见光”。学校决定专门为他举办一场个人蝴蝶标本展。
开幕当天,成都商报教育发布也受邀参观了这场标本展,被这位中学生的作品展深深地震撼到了。
![]()
刘洪玮的作品在学校展厅展出
只有13岁的刘洪玮,现场展出的标本作品达到了48件,蝴蝶涵盖44个种类,从巴掌大的大蓝闪蝶到仅仅3厘米的玫瑰绡眼蝶,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对于蝴蝶标本的热爱。
![]()
9月30日,以蝶韵芳华为主题的刘洪玮蝴蝶标本个人展正式开展,学校邀请了包括刘洪玮家长在内的不少家长以及学生们到场。
我们在展览现场看到,同学们正驻足观赏。有的同学指着巴掌大小、泛着金属光泽的大蓝闪蝶标本感叹:“像是把星空装进了盒子里。”还有的同学则蹲在纤小的玫瑰绡眼蝶前,轻声讨论:“这么小的蝴蝶也能做成标本,真不容易。”甚至还有同学在留言区写下邀请:“我家也有蝴蝶标本,我们能做朋友吗?”
![]()
展会现场,同学们驻足欣赏记录
开幕式上,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戴成提到,这是学校第一次办学生个人作品展,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更懂同学们的兴趣,也激发大家对生命科学的热情。
谈及开展的目的,戴书记提到,学校办过集体书法展、小组绘画展,却从没办过个人展,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不要活成一个模样,未来我们也将继续为学生们提供这样的展示机会,“就像蝴蝶有不同的美,有的艳丽、有的小巧,这些都值得被看见,人亦是如此。”
如今,学校还向全体学生发出了倡议:同学们,只要在某个领域有特长,且有展出意愿,都可以到学生发展中心申请,学校审批后会统一安排。
![]()
(左)戴成(右)刘洪玮
刘洪玮也告诉我们,自己在得知要办展的那晚兴奋得睡不着,拉着妈妈专门列了“展览准备清单”,把珍藏多年的标本拿了出来,一一检查蝴蝶翅膀的完好度,还重新制作了一批标本,毕竟标本不只是定格生命,更是让蝴蝶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
回顾这场展览的成功举行,其实离不开班主任魏玲敏的一次家访。
在初一下学期,刘洪玮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了一句话“只能做标本,没意思,没意义。”魏玲敏看到留言后也察觉了异常,于是就和刘洪玮进行沟通,刘洪玮才坦言,自己非常喜欢昆虫,喜欢做蝴蝶标本,但更羡慕那些爱好唱歌跳舞绘画的同学,很容易被人看见,被人认可,不会被人误解。
魏玲敏了解到,刘洪玮的这个爱好曾被人不理解,觉得摆弄昆虫没出息,所以他很少将自己的标本作品拿出来展示,也没有因此觉得自己有多特别、多优秀。
后来,魏玲敏特意留一些午休时间,听他讲昆虫故事、标本制作的小插曲,还在班会课上让他分享蝴蝶知识。
![]()
刘洪玮父子俩与班主任魏玲敏合影留念
渐渐的,刘洪玮也会跟她聊捕捉蝴蝶的趣事,比如,为等一只蝴蝶在草丛里蹲守一下午;也会聊如何解决标本难题,像防止双列闪蝶翅膀“走油”。
而魏玲敏真正走进他的蝴蝶世界,是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前的一次家访。
一进到家里,客厅角落的小工作台与与膝盖齐高的桌上,整齐摆着镊子、展翅板、标本盒和蝴蝶翅膀。
而最让魏玲敏震撼的,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动态蝴蝶模型。在一个正方体透明盒子里,刘洪玮用苔藓、微型草木模拟出蝴蝶的自然生态环境。
“他让我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灯带亮了,一只蓝色蝴蝶的翅膀在灯光下轻轻动了起来!”刘洪玮介绍,这是他结合生物知识做的生态系统,用物理原理设计的传动装置。
![]()
展会现场
刘妈妈指着堆到天花板的纸箱说:“他做标本常一坐就是一小时,复杂的要做三四天。箱子里从幼儿园的泥塑到小学的衍纸画再到现在的蝴蝶标本都有,光标本就有1000多件,每次搬家就怕磕碰了,伤了孩子的心。”
家访完后,魏玲敏跟戴成分享了刘洪玮的故事。戴成第一时间与这个男孩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她说,谈及蝴蝶标本,这位腼腆的男孩打开了话匣子,眼睛里泛着光。每一个物种的习性、每一件标本的制作细节都如数家珍,流畅的表述背后是烂熟于心的热爱与钻研。
“很少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这样纯粹的痴迷,”戴成说,这份热爱背后藏着最珍贵的专注力和生命力,值得被看见、被肯定。”
“你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在学校里进行展示吗?”戴成谈话后,向刘洪玮提出了邀请。
这份发自内心的认可,很快传递给了学校领导班子。在一次专题会议上,校领导们也一致同意为刘洪玮举办一场专属的蝴蝶标本展。而这一决定,也是光华实验中学“各美其美”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事实上,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打造了微型展览厅,最初还是无窗单门的封闭式空间;2022年,学校特意打掉隔墙,将其改造为师生可随时进出、自由交流的开放空间。
从封闭到开放,改变的不仅是物理格局,更是“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教育追求。“让每一份用心创作的作品被看见,让每一种与众不同的热爱被尊重。”戴成说。
![]()
一场展览带来的改变还在刘洪玮身上持续发生。
曾经腼腆的他,会选择主动站在展品前讲解蝴蝶品种,耐心解答标本制作的问题。
而原本对学习没信心的他,也开始主动向老师进行请教:“学好英语才能看懂国外的蝴蝶资料,我想了解更多国外品种。”
刘妈妈也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以前他回家就躲进房间做标本,现在每天都会聊学校的事,谁来看了展,谁向他请教方法,状态都完全不一样了。”
![]()
刘洪玮为同学介绍蝴蝶标本
刘洪玮说,以前觉得自己的爱好非常小众,甚至不被理解,但是当自己的作品得到同学们的喜欢,老师的肯定时,我才知道,再小的光也能照亮自己。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如今有了新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法医。”
看到同学们下课就跑去展厅认真记录、查阅有关蝴蝶的知识,看到同学们互相讨论,话题越来越有深度,看到刘洪玮眼中泛着光芒。
![]()
同学们互相讨论着每一幅蝴蝶标本
戴成还特别感慨道:“虽然有些同学的成绩不是最拔尖的,但他们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光。”
![]()
钟子心的申请书
前不久,戴成收到了酷爱书法的钟子心同学的申请书,申请书上写着:“尊敬的戴校长,我可否在下学期举办一场个人书法展,作为自己的14岁生日礼物?”戴成给了一个回复,“学校会全力支持你,让你的热爱也能发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