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的爱情长跑,他为了妻子从“深绿”家庭走出,成为国民党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
2025年10月,郑丽文以过半得票率当选国民党主席,成为国民党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党主席。在聚光灯下,郑丽文的丈夫骆武昌,这位曾经有着“深绿背景”的学者也是令人好奇了。
![]()
郑丽文与骆武昌的爱情故事始于1988年台大校园。
那时,郑丽文是眷村长大的“外省二代”,父亲是来自云南的老兵,骆武昌则出身苗栗“深绿”家庭,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熏陶。
两人相识的场景颇具戏剧性。郑丽文回忆第一次见到骆武昌时,他留着长发、皮肤黝黑,穿旧陆军外套和拖鞋,她甚至误以为是“外籍学生”。而骆武昌则被郑丽文的身高所震撼她1.78米,比他高出4厘米。
![]()
尽管背景迥异,两人却因共同的社会关怀走到一起。他们一起参加学生运动,讨论时事,从最初的争论到逐渐理解对方的观点。骆武昌甚至耐心教郑丽文闽南语,帮助她更好地融入本土环境。
“别人恋爱去看电影,他们恋爱上街头。”这是一位熟悉他们的记者对他们的评价。在台湾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他们的爱情与政治交织在一起,见证了岛屿的变迁。
但骆武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为爱情做出的转变。出自深绿家庭的他,曾经立下“国民党不倒,就永远不结婚”的誓言。然而,当郑丽文的政治立场逐渐转向时,他选择了支持而非反对。
![]()
更令人惊讶的是,骆武昌不惜为此与父亲决裂。当家庭与爱情发生冲突时,他坚定地站在了妻子一边。这种选择在重视家庭伦理的台湾社会并不容易,尤其涉及敏感的政治立场问题。
骆武昌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政治认同上,甚至延伸至语言习惯。他从年轻时坚持只说闽南语,转变为如今不管在哪里都“国语”优先,以表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这一转变象征着他对于两岸关系的重新思考。
郑丽文曾感言:“他平常不说甜言蜜语,但在关键时刻,他总是最让我心安的人。”
![]()
这种心安,正是源于骆武昌在重要关头的坚定支持。
而在郑丽文政治崛起的背后,骆武昌扮演着幕后军师的角色。拥有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他,是中国文化大学财务金融学的助理教授。他将学术智慧运用到政治战略中,为郑丽文提供理性务实的建议。
在2025年国民党主席选举中,面对1320万新台币的参选费用,骆武昌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他不仅在经济上分担压力,更组织学者专家团队,为郑丽文制定政策建议。
![]()
骆武昌曾提出“把敌人当用户”的独特观点,这一理念源自他多年的学术研究思维。在他看来,政治对手就像学术上的反方,重要的是理解对方逻辑,而非简单对抗。
也是这种理性思维为郑丽文的政治风格注入了新的元素。
尽管深度参与政治,郑丽文和骆武昌却在家中立下了 “星期三不谈政治” 的特别规矩。每到这一天,他们就会暂时放下所有政治争议,回归到普通夫妻的日常生活。
![]()
而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正是他们能够维持三十多年感情的关键。在政治立场分歧的背景下,他们学会了尊重彼此差异,寻找共同点。
“我其实就是替骆武昌站在台前,帮他实践心里的理想而已。”郑丽文这样描述她和丈夫的关系。这种台前幕后的分工,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合作关系。
即使在政治观点上曾有分歧,但他们在核心价值上找到了共识,都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认为这是绝路和政治骗局。这一共识为他们的婚姻提供了政治基础。
![]()
谁又能想到,如今郑丽文和骆武昌的关系为台湾政治夫妻提供了新模式。与传统的“夫唱妇随”不同,他们的关系更加平等互补。郑丽文在台前敢打敢冲、言辞犀利地发声,骆武昌则在后台默默出谋划策。
且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政治夫妻的性别分工,展现了现代伴侣关系的更多可能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骆武昌作为一位男性,甘愿居于幕后,支持妻子在政治前台发光发热。
如今,郑丽文肩负着整合国民党、推动两岸交流的重任。在她身后,骆武昌依然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的故事见证了爱情的力量如何跨越政治分歧。
![]()
“别人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个伟大的女人,”郑丽文笑说,“我们家刚好相反,我是替他在台前实现理想的人。”
在两岸关系复杂的当下,这种跨越分歧的相互理解与陪伴,或许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