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网都在致敬一位素未谋面的49岁堂哥。
这位被堂妹贴上“油嘴滑舌”、“好高骛远”标签的堂哥,是家中唯一男丁,一生创业无数次,却屡战屡败,未婚未育,最后因脑溢血撒手人寰,留下80多岁的父母。
然而,就是这个被视为“家族累赘”的人,却意外击中了无数人的内心。一位网友的评论获赞4.6万:“他是家族唯一嫡子,自知背后无一人一马可依,本想以一己之力肩负重任、光耀门楣,奈何命运多舛,就此折戟沉沙。”
![]()
![]()
为什么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因为在这个价值重估的时代,我们终于开始反思:当全社会都以成败论英雄,那些屡败屡战的勇气是否就毫无价值?
01
堂哥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在于它撕开了一个残酷现实:阶层跃迁的大门正在缓缓关闭。
根据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在多数工业化国家,贫穷家庭后代需要经历5代人(即150年)才能达到所在国家的平均收入。
在2025年,阶层跃迁的难度比10年前高出3倍。核心原因在于社会资源被三种力量牢牢把控:顶层的权力分配、中层的资本增值和底层的劳动收入。
而底层劳动者时薪购买力较2015年下降27%,送外卖跑14小时才等于2015年8小时收入。
数字化时代不仅没有缓解这一状况,反而加速了阶层固化。AI招聘系统自动过滤二本以下简历(某大厂2025校招数据显示,二本简历打开率仅2.3%);流量垄断使短视频TOP1%主播拿走92%打赏收益;学历贬值让自考本科对收入提升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39%暴跌至2025年的11%。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普通人跨越阶层,从来不是一场公平的赛跑。”
书中披露的“政商旋转门”现象触目惊心:某省会城市土地拍卖中,官员亲属开发企业中标率高达83%。这种“权力—资本共生结构”筑起的无形高墙,让阶层跃迁的起点从“努力”变成了“出身”。
02
堂哥的“油嘴滑舌”被家人诟病,但有多少人理解这可能是他在底层挣扎的生存技能?
在底层社会,不会表达、没有人脉的人连分蛋糕的资格都没有,底层的困境不仅仅是缺钱。一位分析者指出:“底层最大的困境不是缺钱,是缺眼界。先治‘认知穷病’。”
寒门子弟的父母受限于财力和能力,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引导;从观念上来说,他们也无法提供足够支持,因为在其身处的阶层,更容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维,希望孩子早点工作。
更残酷的是,真正的寒门子弟还要面对“冒牌寒门子弟”抢占稀缺资源
在法国社会,强调自己白手起家的人很多,但他们的父母往往是公职人员或是医生。这种认知枷锁不仅存在于起点,更贯穿整个奋斗过程。
堂哥的创业之路,犹如一场没有导航的远征。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行业、如何规避风险、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
为什么张亮和杨国福麻辣烫能成功?因为他们是“宾县麻辣烫帮”的代表。一个人成功了,亲朋好友可以跟着学习、模仿、加盟。这种明确的路径指引,比任何空洞的励志说教都宝贵。
但对于绝大多数像堂哥这样的创业者,他们缺乏这样的引路人。
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三十万,开个加盟汉堡店半年亏完,因为普通人对自己赚钱完全没概念,不知道选址,也不知道客流,甚至没有现金流概念。
03
堂哥被大家缅怀,本质就是社会转向期的价值重新定义。大家发现过去普遍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社会,把成功想的太理所当然,把赚钱想的太过轻松了。
过去二十年的爆发增长让许多人形成了一种错觉:阶层跃迁非常容易。在这个高速增长期内,抓到火箭,靠一代人实现阶层跃迁就是可能的。
互联网等行业大量出现了几年内阶层跃迁的神话案例:今天拿着76个鸡蛋去大学,明天见面已经是身价百亿;昨天在西湖边教英语,今天在纳斯达克敲钟;几年前还需要辛辛苦苦客串客服聊天,几年后成就互联网帝国。
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甚至因为相关企业的发展而被广泛传播,无形中塑造了大众对成功的认知。
大众虽然知道这是万中无一的幸运儿,但多多少少受到影响:虽然去不了纳斯达克,但努力肯干,当个小老板不成问题吧?当年阿里巴巴创业时不是一堆大专生吗?现在个个身价过亿,所以拼就行了。
这种认知甚至渗透到了婚恋领域。
中国影视剧市场成为了“爽爆全世界的爽文顶点”——在日剧美剧韩剧中,主流男主人公基本是医生律师警察消防员这些典型的中产阶级;但在中国影视剧里,霸道总裁是起步价。
为什么?
因为过去二十年真的有无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中国女生看完美剧日剧后连夜发出灵魂疑问:“这也不爽啊,我姐妹都能嫁P8P9程序员,差一点的才找医生律师。”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大量创业者、程序员实现阶层跃迁,大量女性抓住了“潜力股”也实现了阶层跃迁。
新生代年轻人目睹了这一切,形成了“阶层跃迁没什么大不了,年薪二十万也普普通通”的认知。
直到潮水褪去,价值回归,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其实79元的眉笔都算贵了。
04
王兴兴当年英语多次不及格,老师摇头说他是笨小孩,但他硬是凭借对机械的热爱在上海大学的实验室里搓出了一台四足机器人,之后语数机器人在春晚上大放异彩,让他成为科技界新贵。这个曾经的“笨小孩”,如今马云都要敬他三分。
相同的故事也在饺子身上上演。作为华西医学院的高材生,他为了学习动画,在家“啃老”三年,这段时间他是亲戚口中堕落荒废的代名词。但他选择五年磨一剑,等到《哪吒》横空出世,一举拿下中国影视票房冠军时,人们对他的称呼也从“失败者”变成“百亿票房导演”。
![]()
49岁堂哥,其实就是平行时空的马云、董明珠,也是每个一腔热血努力后又归于平淡的普通人。大家不是不努力,只是少了时代的馈赠。
当阶层流动的通道收窄,认清自己不是天选之子,成了集体觉醒。
在社会学著作《逆袭:16个法国家庭的案例》中,研究者发现,阶层跨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社会学家罗斯-玛丽·拉格拉沃在回顾自己的阶层跨越时,借用另一位社会学家的观点,将自己的父母比喻为“阶层跨越的盟友”。她还坦言:“一个人是无法独自跨越社会阶层的。”
05
回到49岁堂哥的故事,为什么他的故事能让这么多人产生共鸣?
因为在这个价值重估的时代,我们终于开始反思成功的定义。堂哥即便创业失败,大家也还是愿意给予尊重,因为他真刀真枪地两度创业,是真的有机会给晚辈帮助的。
![]()
如果他成功了,整个家族是可能被改变的——未来的晚辈,直接的帮助,间接的建议,益无穷。
在他倒下后,整个家族可能又要退回那个志愿填报都填不明白,长辈考量长久最后得出一个“考公”的时代。
堂哥被大家缅怀,本质就是社会转向期的价值重新定义。
越是阶级跃迁艰难,大家越能意识到机会的宝贵,指引的价值。书到用时方恨少,家到贫时盼英雄。
这一切的前提是打破“自我怀疑”的枷锁。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言:“贫穷不是错,不自信才是。”唯有保持“蜗牛精神”,在漫长攀爬中积累量变,才可能迎来质变的曙光。
当聚光灯不再只对准那些站在顶峰的成功者,当我们开始尊重每一个在攀爬路上奋力前行的普通人,这个社会才真正走向成熟。
堂哥不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符号——象征着无数在阶层跃迁道路上奋力拼搏却最终沉寂的普通人,他们的努力与挣扎同样值得尊重。
一位网友整理堂哥遗物时发现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创业账目和计划,最后一页写着:“我这一辈子,就想让咱家门楣亮一次。打工能吃饱饭,可咱家人得有出路啊——要是我成了,咱族里孩子就能读好学校;要是败了,就我一个人扛着,不连累你们。”
也许,真正的阶层跃迁,首先始于我们对“成功”与“失败”的重新定义,始于对每一个勇敢尝试者的尊重,无论他们最终是否站在了聚光灯下。
当潮水退去,我们终于看清: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通向辉煌,但每一份勇气都值得铭记。
这或许是49岁堂哥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