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深秋时节,走进宣城市宣州区古泉镇荀竹村粮食烘干厂,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厂内热浪扑面,4台烘干机器正开足马力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新稻谷的清香;伴随着机器低沉的轰鸣声,金灿灿的潮稻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入烘干塔,经过一道道工序,转化为干燥饱满、适宜储存的粮食。
烘干厂负责人吴东明穿梭在机器之间,仔细查看着仪表盘上的温度和湿度数据,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丰收的喜悦与踏实。在烘干厂旁边,矗立着一座约800平方米的崭新仓库。“现在正是秋收旺季,加上我自家种植和收购的粮食,目前厂里已陆续存有2000多吨水稻。湿稻堆在烘干厂里,每天能烘干150吨左右;干稻则存放在新仓库里,哪怕粮食再多也能装得下!”吴东明笑着说道。
而就在3年前,这座仓库的位置还是一片荒地。
如何让“沉睡”的资产焕发新生?荀竹村集体经过多方调研与讨论,决定利用这块空地兴建标准化厂房,面向社会招租,力求实现资产增值。“我们一直想为村里办实事、增加集体收入,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这片闲置空地上。”荀竹村村委委员冯祖伟回忆道。
2023年初,厂房顺利建成,并成功租给本地种粮大户吴东明,用作粮食烘干厂的配套仓库。“这800平方米的厂房租出去后,村集体每年就能有一笔稳定的租金收入。这笔钱我们会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村里道路的修缮维护,以及帮扶困难群体,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冯祖伟的语气中充满欣慰与期待。
从荒地到仓库,从闲置资产到集体增收的“新引擎”,这片土地见证了乡村发展的变革力量。未来,荀竹村将在这条增收发展之路上继续稳步前行,用更多创新举措与务实努力,让村庄更宜居、村民更幸福。(梁艳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