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现在去很多景区,体验越来越同质化了。全国都有的古镇商业街,都卖着一样的烤肠和义乌小商品。风景是美的,历史是厚重的,但是所有的山山水水最后都会变成拍照-打卡-走人的固定流程。游客们渴望更深度的互动,而景区们也面临着如何留住游客、提升价值的难题。
![]()
在这样的背景下,AR(增强现实)技术经过几年的沉淀,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能在手机上抓抓娃娃的玩具玩具了。从最初的简单图像识别,到如今的实时SLAM空间定位、虚实光影融合,AR已经具备了在复杂线下场景中,无缝衔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能力,为景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
那么怎么样才能利用这项技术,把一个单纯的观光地,打造成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超级体验场?
我认为,核心在于让AR不止于看,更要服务于互动和感知,这需要从几个方面系统性地入手。
1.互动叙事,打造文化入口
传统的文化展示,往往依赖于文字和图片,信息过载且枯燥。在景区景区的入口或核心场馆,AR大屏互动可以成为景区最吸睛的文化展示窗口。以增强现实、骨骼追踪和SLAM技术为核心的互动系统,彻底改变了景区的游玩体验。它不再是静态的展览,而是通过情景体验、答题互动等多种形式,让游客亲身走入场景,与文化进行深度对话。
![]()
2.深度交互,创造沉浸剧情
光是“初步互动”还不够,要能让游客“玩”进去。比如,在园林里,你可以通过手势“唤醒”一只虚拟的仙鹤,引导它飞向指定的地点,解锁一段隐藏的传说;在博物馆,你可以亲手“拆解”一件青铜器,观察其内部结构。这种带剧情的任务式交互,极大地提升了参与感和沉浸感,让体验独一无二。
![]()
3.文创衍生,带走数字记忆
体验不应该止步于景区,当游客结束游玩准备离开时,AR技术同样能发挥作用,为游客打造独特的文创衍生体验,让他们能带走专属的数字记忆。比如AR纪念徽章,游客佩戴徽章后,通过手机APP能触发徽章的AR特效,展现出徽章所代表的景区特色元素,如虚拟的古代建筑、神话人物等,并且这些特效还能与游客所处的现实环境进行互动,给游客带来新奇的感受。
![]()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了。我们博乐信息深耕智慧文旅领域,核心就是通过“软硬件+内容”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打造前面所说的那种超级体验场。
![]()
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完备且极具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在AR互动大屏方面,精心设计各种互动游戏与文化展示环节,依据不同景区的特色文化定制专属内容,像在历史古迹景区黄姚古镇,结合黄姚当地的名人、民俗、景点,定制开发三款互动产品,构建“人、事、物”全维度的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闭环。游客可以变身民俗舞者,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在AR大屏上操控虚拟角色,亲身体验柚子灯节、龟蚌舞等传统民俗,模拟水族嬉戏的灵动姿态,互动性和趣味性都极强。
![]()
MR视觉交互内容更是我们的亮点之一,运用先进的混合现实技术,将历史场景逼真地呈现在游客眼前。银湖金山博物馆,依托AR技术,在不改变博物馆原有的展品和布局情况下,将十大传世名画、云纹铜禁、兵马俑等国家宝藏数字化呈现,让游客不仅可以体验线下展览,戴上AR眼镜,就可以和传承千年的国家宝藏进行互动。
![]()
而AR文创衍生品,除了前面提到的纪念徽章,我们还开发了AR扑克牌、AR明信片等多种形式。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外观精美,具有收藏价值,更通过AR技术赋予其独特的互动功能。游客在离开景区后,只需拿出手机扫描文创产品,就能再次回到景区的美好时光,重温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真正实现把景区的数字记忆带回家。
![]()
![]()
说到底,技术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游客创造难忘且独特的体验。未来,随着AR技术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充满文化温度的数字体验,让每一次景区之旅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的情感纽带,让文化传承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持久的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