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鸡娃博主少了很多。
好像网络上那种“强行拔尖”的风气在网上没有那么热了。
鸡娃的帖子的数量也很少了,即使有鸡娃为主题的帖子,互动量也很一般,远不如几年前了。
为什么大家教育理念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在分析之前,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才是鸡娃。
“鸡娃”特指的是超出孩子承受能力、以牺牲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军备竞赛”式超前与过量学习。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责任感和基本的知识掌握,这是家庭教育的本分,是“助推”而非“鸡血”。
![]()
言归正传,有没有感觉这两年的钱不好赚了。
有很多中产家庭,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不计成本、孤注一掷地去投资孩子了,投入巨大的时间、金钱和亲子关系,去博一个极小概率的顶尖位置,值不值?
花大价钱去逼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还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说实话,看到别人在鸡娃时,心里真的会很焦虑,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怕为自己孩子做得不够,但这两年,网上看到好多鸡娃,把娃鸡到抑郁的,就算考上好学校,又能怎样呢?
![]()
在长久的人生中,孩子是否收获了人生的美好,他的内心过得如何,才是普遍家长期待的终点。
逼孩子考第一,还不如让他好好吃饭,开心上学,健健康康地成长。
孩子长大后,能记住自己上小学考多少分吗?但他会记住爸妈陪着她的快乐时光,这可比学习成绩珍贵得多的多。
现在211、985都难就业,以前花几万报班,买学区房,能盼着孩子能考个好大学,有份高薪工作,结果钱花了,学历却在贬值,谁又愿意做冤大头呢!
他山之石,就是石。别人家成功的经验,往往只是属于那个特定孩子、特定家庭、特定背景的“一块石头”,无法直接搬来砌成自己家的大厦。
强鸡出来的孩子,到了高中就 “露馅”,要么跟不上节奏,要么进了大学就失去目标,甚至工作后没主见、没动力。
原来靠高压逼出来的 “优秀”,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撑不起长远的人生。
![]()
最近刚看完《以日为鉴》,日本鸡娃的巅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50年代的父母看到的社会是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进大厂,结果九十年代这批孩子大学毕业了,却赶上了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就业冰河期,卷的最狠过得最惨。
1999 年的时候,18 岁的刘亦婷考上了哈佛大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这之后,《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特别畅销,卖出去 260 万册。书里像 “握冰 8 分钟锻炼意志力”“0 岁早教开发心智” 这些 “鸡娃方法论”,成了好多家长奉为圭臬的育儿宝典。
![]()
可过了好些年,真相被揭开,才发现 “靠狠劲就能复制成功” 这种说法就是个谎言 。
刘亦婷能考上哈佛,关键是有两样资源帮忙,一般人可没有这些。
第一样,她去美国参加夏令营的时候,很幸运地住在了美国国会议员拉瑞家里。这位政要亲自给她写推荐信,这推荐信在哈佛录取环节可太有用了,就像是拿到录取的 “硬通货”。
第二样,她当时上学的成都外国语学校刚被企业收购,企业为了树立 “教育标杆”,花了好多资源包装她的背景,还帮她打通各种渠道。虽说 “大使馆关系” 的传闻一直没有完全证实,但光看 “政要推荐信 + 学校全力帮忙” 这种情况,普通家庭根本做不到。
后来刘亦婷毕业了,也没像大家期待的那样成为 “顶尖精英”,而是进了普通企业工作,过上了中产的生活。
![]()
张炘炀的人生,以前可是 “鸡娃成功学” 的典型例子。他 10 岁就考上了大学,13 岁读硕士,16 岁成了博士,还被称作 “中国最年轻博士”。他父母因为 “精准培养” 他,成了很多家长学习的标杆。
可这种看似快速达成的成功背后,是他被压缩的成长过程,还有扭曲的亲子关系,最后导致 “神童陨落” 这样的结果。
为了让他能专心学习,从小学开始,他父母就全程陪着读书。他爸直接辞了工作,他妈把工作调到学校附近,他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儿,几乎都被父母包办了。
在这种过度保护的 “真空环境” 里,张炘炀连基本的生存和社交能力都没有了。13 岁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还整天沉迷动画片,根本没办法和同龄同学正常交流相处。
等到读博士了,之前长期被压抑的叛逆和失控一下子全爆发了。他疯狂迷上网络游戏,功课变得一塌糊涂,甚至拿 “不写论文、不答辩” 威胁父母,非要工薪阶层的爸妈在北京全款买房。
他爸妈没办法,只能租个房子骗他说是买的,这才好不容易让他完成了学业。
这么多年的 “高压鸡娃”,最后培养出来的,是一个没自制力、也不懂感恩的成年人。现在 28 岁的张炘炀,没房没车,也没有稳定工作,只能靠着父母给的钱生活,以前那 “神童” 的光环,早就碎成了一地现实的鸡毛。
也许我们也该想想,除了鸡娃,该培养些什么作为孩子的立身之本。
在物质福利可能趋同的未来,一个人感受幸福、创造意义的能力,将成为其生活品质的核心。
这是最基础的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
在AI时代,一个被“鸡”得失去了内在驱动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如创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等,这些恰恰在“下楼打球”、“画画跳舞玩桌游”的生活体验中孕育。
更多的人清醒地知道,与其听这些只有个把两个孩子的人的教育经验,不如听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的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