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物理学史上最辉煌的合作,最后变成了最漫长的决裂。两个共同拿诺贝尔奖的华人天才,从此六十年不相往来。
所有试图劝和的大人物,要么无能为力,要么早早离世。这场科学界的"离婚案",至今没有答案。
![]()
普林斯顿草地上的"赏心悦目"
1946年秋天,芝加哥。
24岁的杨振宁接到老师吴大猷的通知,给几个从中国来的年轻人订房间。他当时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明星研究生,跟着"原子弹之父"们混,风头正劲。
![]()
李政道下船那天,胖乎乎的,才20岁。
两个西南联大校友,就这么见面了,年龄差四岁,资历差更多。杨振宁主动照顾这个学弟,帮他熟悉环境,指导功课。李政道的导师是费米,那个能在半小时内解决任何物理难题的天才。
可是李政道总跑去问杨振宁。
费米这个人,你得了解一下,他是中微子的命名者,原子弹的设计者。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时,他站在9千米外,手里握着纸片。爆炸冲击波一来,纸片被吹偏几厘米,他就算出了原子弹的当量——两万吨TNT。
这种人物,收李政道当学生,可李政道还是更愿意找杨振宁讨论。
1951年,杨振宁把李政道叫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费米
这地方不简单,院长是奥本海默,那个造原子弹的"死神",爱因斯坦也在这儿,每天散步思考。研究院130多个员工,只有二三十人有永久职位,物理学家只有5个,杨振宁是其中之一。
两家人住得很近,杨振宁的孩子和李政道的孩子一起玩,两家太太一起买菜。周末在草地上讨论物理,旁边就是爱因斯坦的办公楼。
奥本海默特别喜欢这个画面,他想改革研究院,不想看到一群老头子各自埋头苦想。他希望年轻人多交流,多合作,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他理想中的样子。
"看,两个中国年轻人在草地上讨论问题,这就是普林斯顿该有的景象。"
奥本海默这么说过,他把这叫做"赏心悦目"。
![]()
1952年,爱因斯坦约见他们。
两个人紧张得要命,爱因斯坦已经退休,平时不见访客。这次是因为看到了他们关于统计力学的论文,觉得有意思。
谈了一个半小时,爱因斯坦问得很细,用了很多德语,杨振宁后来说,他没听懂多少。离开的时候,爱因斯坦握着李政道的手:"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
这是1952年,三年后,爱因斯坦去世。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两个被祝福的年轻人,会变成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仇人。
![]()
署名之争
裂痕来得很突然。
1951年到1953年,两人合作写了好几篇论文,成果很漂亮,物理学界都在传。有两篇特别重要,总标题叫《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
![]()
问题出在署名上。
第一篇,按国际惯例,姓氏字母顺序,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杨振宁提了个要求,能不能把他放前面?理由是他比李政道大四岁。
李政道愣住了。
这要求太不寻常,科学界的规矩很清楚,要么按字母,要么按贡献,从来没有按年龄排的。李政道想了想,勉强同意了,毕竟杨振宁是兄长,是引路人。
第二篇论文写完,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改回来,按字母顺序排。
但这事儿,在李政道心里留下了刺。
他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接下来一年半,两个人虽然还在同一个研究院,却再也没写过联名论文。1953年,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距离拉开了。
![]()
三年后,李政道29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杨振宁34岁,在普林斯顿风生水起。两个人各自发展,看起来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物理学太小了。
1956年春天,有个难题困扰着所有物理学家,τ粒子和θ粒子到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它们质量一样,寿命一样,就是衰变方式不一样。按照当时的"宇称守恒"定律,它们应该是两种粒子,可所有数据都显示,它们是一种。
杨振宁去哥伦比亚大学找李政道。
两个人讨论了一整天,最后得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会不会是宇称守恒这个"定律"本身错了?
这想法太疯狂,宇称守恒是物理学的基石,就像说"左手和右手在物理世界里是对称的",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相信这一点。
![]()
费曼不信,泡利不信,所有大佬都觉得这俩中国人疯了。
李政道找到吴健雄。
吴健雄是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做实验出了名的精准,她参加过曼哈顿计划,是核物理领域的女王。李政道把想法告诉她,问能不能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吴健雄一口答应。
她推掉了圣诞节的家庭旅行,让丈夫一个人去坐游轮,自己留下来搞实验。这个决定很不容易,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为,这实验就是浪费时间。
![]()
吴健雄
泡利专门给人写信:"吴健雄这么好的科学家,应该找些重要的事做,别在这种显而易见的事上浪费时间。"
可吴健雄顶住了压力。
1957年1月4日,星期五,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有个传统,叫"中国菜午餐日"。李政道当着十几个物理学家的面,兴奋地宣布,吴健雄打电话告诉他,初步数据显示了"惊人的效应"。
宇称不守恒是真的。
![]()
一周后,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诺奖得主拉比主持,宣布:"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结构已从根本上被打碎。"
整个物理学界震动了。
![]()
斯德哥尔摩的阴影
1957年10月,诺贝尔奖公布。
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获奖。从论文发表到拿奖,只用了13个月,创下了诺奖史上最快纪录,这也是华人第一次拿诺贝尔奖。
![]()
所有报道里,李政道的名字都在前面。
这符合惯例,获奖论文的署名顺序是"李政道和杨振宁",所以诺奖委员会的通知,媒体的报道,全都按这个顺序来。
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又提要求了。
他希望按年龄顺序,自己先领奖。
李政道不同意,这次他真的生气了。凭什么?论文署名是李在前,所有官方文件都是李在前,到了领奖就要改?
杨振宁去找李政道的妻子秦惠,他说,如果为这事闹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多丢脸啊。
秦惠劝丈夫,李政道勉强同意了。
颁奖典礼上,杨振宁走在前面。
![]()
这事儿,李政道一直记着。
1962年5月12日,《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篇长文,《宇称问题侧记》,作者是伯恩斯坦,一个物理学家,文笔很好。
这篇文章成了导火索。
伯恩斯坦1961年在日内瓦碰到李政道,两人成了朋友。伯恩斯坦提议写篇文章,记录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故事,李政道同意了。
杨振宁当时就觉得不对劲,伯恩斯坦和李政道是好朋友,和他只是认识而已。他担心李政道会通过这篇文章,歪曲他们的合作关系。
杨振宁的担心成真了。
![]()
文章发表前,伯恩斯坦给了两人校样,李政道没提什么意见,杨振宁提了很多修改建议,特别是关于署名顺序的部分。
文章还是发表了,里面有些细节,让杨振宁觉得自己的贡献被淡化了。
1962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辞职书。
奥本海默震怒。
他说了一句很重的话:"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这话说得有多重?奥本海默是"原子弹之父",物理学界的教父级人物,他这么说,等于是对两个人都判了刑。
![]()
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
可他也没办法。
两个天才,就这么分开了,从此不再合作,不再交流,甚至不再同台。
![]()
见证者的沉默
吴健雄夹在中间。
她做的实验,让两个人拿了诺奖,她比谁都清楚,宇称不守恒这个发现,到底是怎么来的,谁贡献了什么。
![]()
1983年,杨振宁出版《论文选集》,第一次公开回应李政道,说自己才是研究的主导者。
吴健雄看到了,她给杨振宁写了封信。
信里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吴健雄从头到尾,对这场争论保持沉默。
她是聪明人,这种事,说什么都是错。支持杨振宁,得罪李政道;支持李政道,得罪杨振宁。她什么都不说,继续做她的实验。
1997年,吴健雄去世,她把秘密带进了坟墓。
费米更早,1954年就去世了,没看到他两个学生之间的这场战争。
如果费米还活着,会怎么样?费米是杨振宁最佩服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李政道的导师。他说话有分量,性格温和,是天生的调解人。
![]()
可他死得太早了。
爱因斯坦也是,1955年去世,那时候两个人还在合作。爱因斯坦见过他们,祝福过他们,如果他多活几年,看到这场闹剧,会说什么?
没人知道。
奥本海默试过,他是普林斯顿研究院的院长,两个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说过重话,批评过两个人。
没用。
物理学界其他人呢?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这不是科学问题,是私人恩怨,谁也不想掺和进去。而且两个人都是顶级物理学家,得罪谁都不划算。
有人劝过吗?肯定有,可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有人成功调解过。
![]()
2022年5月31日,吴健雄诞辰110周年,东南大学办纪念会,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写了纪念文章。
这是他们晚年为数不多的"同台",通过一个已经去世25年的女科学家,间接地出现在同一场合。
他们还是没有直接交流。
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旧金山去世,98岁。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去世,103岁。
两个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从1962年决裂,到2025年相继离世,63年里再也没说过一句话。
所有试图调解他们的大人物,要么无能为力,要么早早离世。费米、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吴健雄,一个个都走了。
这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决裂,就这么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
![]()
没有和解,没有原谅,甚至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
你说,这是不是比任何科学发现都更令人唏嘘?
两个改变物理学的天才,最后连面对面说句话的机会都没给自己留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