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诊疗一直是个 “难题”:很多老人说不清自己哪里不舒服,有的明明记忆下降严重,却觉得 “自己没毛病”;有的还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症状相互叠加,很容易把 “认知问题” 当成 “老糊涂” 或 “身体病”。这么多年接诊下来,有一个病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也恰恰能体现这种诊疗的复杂性。
![]()
这位患者最开始他感到记忆下降、情绪不稳定,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全面的检查,但未能得到明确诊断。通过细致的询问和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走路变慢、双手细颤、晚上说梦话等问题,怀疑患者可能患有路易体痴呆,并建议他进行多巴胺转运体的PET检查。最终,检查结果证实了疑问。然而,即使明确了诊断,他在当地仍多次辗转才找到了相关领域的医生进行治疗。这个病例不仅说明了认知障碍这种疾病的复杂性,也提示了认知障碍领域医生的稀缺。
![]()
提及老年精神科,不少人会记得它起步时的 “步履维艰”。 经济效益的短期局限让学科发展缺乏即时动力,专业人才、诊疗资源的相对匮乏,更让许多医生在选择时转向了其他领域。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时代的大坐标便会发现,这条曾被视作 “小众” 的赛道,早已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铺展开不可阻挡的发展前景。
如今,“银发群体” 的精神健康需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老人被认知障碍偷走记忆,在熟悉的家里找不到卧室;空巢老人因孤独陷入抑郁,连日常吃饭都提不起劲;还有老人受睡眠障碍、情绪波动困扰,却因 “年纪大了都这样” 的误解迟迟得不到干预。这些需求,让老年精神科从 “可选” 变成了 “必需”,而新药研发的突破、诊疗技术的升级,更给学科发展装上了 “加速器”—— 曾经难以精准识别的路易体痴呆,如今有了更灵敏的检查手段;过去长期服药的副作用困扰,也能通过中西医协同方案逐步缓解,这些进步让 “让老人拥有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 不再是奢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