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暂缓原定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美俄元首会晤,理由是“谈不出结果”。然而,这一外交表态在短短数小时内,迅速升级为两国核力量的直接“对话”——美军率先启动“全球雷霆26”核演习,俄罗斯则在24小时内以实弹核演习强硬回应。这场针锋相对的核力量展示,不仅将美俄关系推向新的冰点,更让世界再次感受到核对抗的刺骨寒意。
![]()
在特朗普宣布暂缓会晤后不久,美军战略司令部便拉开了“全球雷霆26”演习的序幕。这不是普通的军事演练,而是美国“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全面展示。演习中,B-52H战略轰炸机从北达科他州起飞,模拟远程核打击任务;B-2隐身轰炸机则演练突破“敌方防空体系”;E-6B“水星”核战指挥机升空,模拟在地面指挥系统被毁后接管核打击指令。与此同时,陆基的“民兵3”洲际导弹部队与海基的俄亥俄级核潜艇也同步参与演练。
这场演习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美军希望通过展示其核力量的可靠性、多样性和生存能力,向俄罗斯传递一个清晰信号:美国具备在任何情况下实施核反击的能力。这种“实力喊话”的背后,是美方试图在乌克兰等问题上迫使俄罗斯让步的战略意图。用核威慑为外交博弈加码,是美国一贯的策略,但此次的时机与规模,显然带有更强的对抗色彩。
![]()
面对美国的核威慑,俄罗斯的回应既迅速又强硬。不到24小时,普京便下令启动战略核威慑演习,且与美军的“模拟打击”不同,俄军此次全程采用实弹发射。从陆基的RS-24“亚尔斯”洲际导弹,到海基的“轻舟”潜射弹道导弹,再到空天军的图-95MS战略轰炸机发射KH-101巡航导弹,俄军“三位一体”核力量以实弹检验的方式,展示了其战备状态。
这种回应方式,体现了俄罗斯在战略博弈中的典型风格:少说多做,用行动证明决心。实弹演习不仅检验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更向美国及国际社会表明,俄罗斯的核力量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不会因外部压力而退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演习强调“突然性”与“实战性”,例如核潜艇发射未提前公布时间地点,这正是对“二次核打击能力”的自信展示。
![]()
美俄此番核对抗,表面是军事演习,实则是两国战略博弈的缩影。从美国的角度看,通过核演习施压,旨在为外交创造有利条件。但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种“以势压人”的方式恰恰触及了其战略红线。
核威慑的本质在于平衡,而非压倒。双方都清楚,核战争没有赢家。正因如此,美俄即便在关系最紧张时,仍保持一定的沟通机制,避免误判。然而,此次“演习对演习”的对抗模式,却增加了不确定性。实弹发射、模拟打击等动作,虽在可控范围内,但一旦出现技术故障、信息误读或指挥链失误,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
历史经验表明,核博弈中最危险的不是明确的对抗,而是双方对彼此意图的误判。冷战期间,多次核危机均源于信息不对称与信任缺失。今天的美俄关系,同样面临信任赤字的问题。若一方将对方的防御性演习视为进攻准备,或误判其战略底线,局势可能迅速升级。
美俄核对抗不仅关乎两国关系,更牵动全球安全神经。首先,核扩散风险可能加剧。当大国公开依赖核威慑时,其他地区国家可能效仿,进一步推动核军备竞赛。其次,全球战略稳定受到冲击。美俄作为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其对抗将削弱国际军控体系,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成果付诸东流。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对抗可能重塑国际秩序。如果大国博弈持续以核威慑为工具,多边主义与对话机制将进一步边缘化,世界可能退回“丛林法则”主导的时代。对于广大的中小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