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巴嫩正身处历史的关键节点。随着真主党在近期交火中遭遇重大打击,加之叙利亚政权更迭切断了其外部支援通道,这个饱受动荡之苦的国家似乎迎来了重建国家权威的难得契机。
2
2025年8月,新任总统与总理在首次内阁全体会议上做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责成国防部于年底之前提交一份全面解除真主党武装力量的具体执行方案。
3
这项决定表面果决,实则映射出黎巴嫩政府长期存在的体制性难题。国家主权被非国家军事组织持续侵蚀,而中央政府既缺乏有效治理能力,也未能凝聚起全国范围的政治共识。
![]()
4
面对压力,真主党的应对方式堪称“柔性对抗”的典范。他们仅表示愿意从利塔尼河以南边境地带撤走少量武器装备,至于北部腹地的核心据点,则明确拒绝任何形式的让步。这一策略与2006年停火后的做法高度相似:形式上呼应国际呼吁,实质上不断强化自身军政结构。
5
更令局势复杂化的是,以色列已不再抱有耐心。频繁实施空中打击,并实际控制五处战略高地的军事部署,清晰传递出以方“以武促变”的坚定姿态。在以色列高层看来,贝鲁特方面的承诺不过是虚幻愿景,缺乏实际支撑。
6
早在2006年联合国第1701号决议未能落实的结局就已说明,若无强制执行力为后盾,再完善的外交协议也只能沦为纸面文件。
![]()
7
当前黎巴嫩政府陷入双重困境。内部方面,尽管真主党实力受损,但仍掌握强大武装体系和广泛社会支持网络,一旦强行推进缴械进程,极有可能引爆国内冲突;外部层面,以色列的军事施压持续升级,而国际调停努力屡次碰壁,难以促成实质性突破。
8
9月初发生的“劳什岩事件”更是沉重打击了政府威信——真主党公然在国家象征性地标投射政治标语影像,政府却无法采取任何有效反制措施。这一场景恰如黎巴嫩现状的隐喻:主权宣言震耳欲聋,实际掌控力却近乎透明。
![]()
美国方案与信任危机:谁能打破僵局?
9
为了破解这一僵持局面,美国中东特使汤姆·巴拉克提出了一套分阶段行动路线图:黎巴嫩承诺启动对真主党武装的解除程序,以色列则同步终止所有空袭行动;当黎巴嫩完成利塔尼河以南地区的武器收缴任务后,以军将撤离所占区域;最终通过划定边界线及交换在押人员实现持久和平安排。
10
该构想逻辑环环相扣,但由于双方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推进过程举步维艰。
11
随后曝光的信息显示,黎巴嫩军队提交的行动计划仅局限于南部边境区域,且执行时间多次延后,进一步加深了以色列方面的怀疑。以方判断,这不过是重演2006年的旧剧本——真主党表面上配合,暗地里积蓄力量、伺机反扑。
![]()
12
历史记忆仍在影响当下判断。2008年,真主党曾动用武力攻占贝鲁特西部城区,向本国同胞开火;而在联合国驻黎部队(联黎部队)驻守长达十余年的情况下,其武器储备与作战能力不仅未削弱,反而显著增强。这些事实使以色列坚信,唯有保持高压军事态势,才能防止灾难重演。
13
外界分析指出,扭转困局的核心在于“北进尝试”。倘若黎巴嫩政府只愿在边境地带进行象征性整改,根本无法撼动现有权力格局。
14
只有在美国情报系统支持下,对真主党位于利塔尼河以北的战略控制区发起一次精准而坚决的武器搜缴行动,才足以展现中央政权的真实意志。此类举措虽伴随极高风险,可能激起局部战事或内部叛乱,但却是重建地区互信的唯一突破口。
![]()
15
华盛顿必须为此提供切实保障:不只是口头声援,更要包括先进武器供应、实时战场情报共享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黎巴嫩正规军具备直面真主党的战术底气。
16
与此同时,以色列也需要调整现行策略。持续不断的空中轰炸虽能在短期内制造威慑效应,但客观上削弱了黎巴嫩政府本就脆弱的合法性。若以方能在黎方采取实质性行动后立即宣布暂停军事打击,或将形成积极互动循环。
17
归根结底,这场博弈的本质不仅是军备的较量,更是信任机制的艰难重塑。黎巴嫩若渴望真正走出困局,就必须在风险与机遇之间作出抉择:是继续在两大强权夹缝中勉强维系脆弱平衡,还是以国家命运为注,奋力夺回应有的主导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