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通过采用厨卫综合改造方式解决手拎马桶现象。
“晚上终于不用再掐着点去挤公共厕所了,”62岁的蔡金福指着自家的独立厨卫,欣慰地说道。
宝山区国权北路815弄房屋,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原用途为上海光明集团良友公司的职工宿舍,共有4幢楼,共计41户。
上世纪80年代,蔡金福与老伴拿下了厂里为数不多的“鸳鸯房”(企业为解决经济困难职工家庭居住难题腾挪出的房源)。然而,由于周边未排布污水管线,蔡老伯一直过着手拎马桶的生活。白天尚可去毗邻的公共厕所“混混过”,可到了夜晚,只能用自家痰盂解决。
周边公共厕所的运营时间原本到晚上八点。在居民们的反复沟通下,好不容易延到晚上十点,可依然是“治标不治本”。
老蔡无奈地说,“晚上不敢吃东西,生怕十点以后起夜不方便。”
直至2023年,宝山区提出要在全区层面实现手拎马桶清零。手拎马桶现象颇为集中的国权北路815弄被纳入改造项目。通过采用厨卫综合改造方式,既解决居民“拎马桶”问题,也同步大幅改善居住环境,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2024底改造全面完成。
![]()
图为改造前的屋况。
其中一幢3层建筑最为特殊。其初始方案拟通过在原建筑外围进行扩建解决楼内居民“拎马桶”问题。然而,方案深化后,设计师实地踏勘发现,该建筑恰好位于地铁18号线上方,改造需同时考虑施工难度和安全范围,推进难度倍增。
为此,宝山区房管局会同属地街镇与实施单位共同研究优化改造方案,一方面,利用楼内原公共厨房改建解决6户;另一方面,就近利用外围空地统一建设轻质钢结构房屋扩建12户厨卫,用连廊的形式与原建筑连接,确保居民出楼即可达。其余平层建筑则因地制宜设置厨卫设施,对于室外空间较为宽敞的18户居民,在入户门处通过室外贴墙加建部分面积设置厨卫设施;对于空间局促,无法贴临原建筑改造的,则充分利用现状房屋或可用空间,2户将原空置房屋腾空设置厨卫设施,3户贴临围墙设置,既保证居民原有出行不受影响,也解决居民的“拎马桶”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