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手神韵”大展启幕,大师、大家之间的对话之声依然回响——主人公便是潘柏林大师与吴礼冠先生,而链接起这场关于当代艺术、非遗传承对话的,便是韩望喜博士。
![]()
对话现场
“周代以来讲究礼乐,这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传到今天,音乐是礼乐,陶艺陶塑也是礼乐。陶塑何其重要!”——在“妙手神韵--石湾陶瓷创意作品展暨2025潘柏林陶塑作品全国巡回展《深圳站》”开幕式上的对话现场,韩望喜博士以这番开场,将石湾陶艺置于中华文明传承的脉络中。
![]()
韩望喜博士(摄:高大庆)
他接着谈到对潘柏林大师作品的观察:“我看见非常多的文人仕女,也看见市井民众;看见飞马与耕牛,更看见‘爱’——既有长生殿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古典情意,也有今天生活中那些真实的‘kiss’。这种跨越古今的写意,不正是石湾陶塑的生命力所在吗?”
![]()
![]()
![]()
![]()
潘大师陶塑作品
在韩博士的精彩开场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柏林分享了他对艺术创新的理解:“以前一对门就两个门神,现在只有一个门,你怎么立门神?但是也可以创造一个门神——这就是创新。”他强调在传统基础上变革的重要性:“题材没变,手法变了,感觉变了,比例变了。所以创新是无穷无尽的。”
![]()
潘柏林大师(摄:高大庆)
对于什么是当代艺术,潘大师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当代就是跟以前不同。但千万不能丢掉文化根基——没有旧的,哪有新的?”他认为:“当代艺术就是每个民族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世界舞台上碰撞,才叫当代艺术。”他特别指出当代艺术必须扎根民族文化:“一定要有我们的根,这才叫我们的当代艺术。没有根,那是无根的文化。”
![]()
潘柏林大师发言(摄:高大庆)
![]()
潘柏林大师进行陶塑创作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我们要做观音,不能把观音做成圣母。你可以改变形象,但不能改变观音那种慈善、善良、敦厚的精神。这就是我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古桥与陶塑:时空对话中的非遗精神
古桥守护者吴礼冠先生带来了独特的跨界视角。这位用二十年时间自费追寻、记录了700多座华夏古桥的守护者,他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二十年来,我走过无数的古桥,每一座桥都是历史的见证。而当看到潘大师的陶塑作品时,我感受到相似的震撼——它们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同样是民族智慧的凝聚。”
![]()
吴礼冠先生(摄:高大庆)
“古桥连接的是两岸的空间,而陶塑连接的则是古今的时间。”吴老指出了两种非遗形态的内在联系,“一座古桥,需要坚实的基础才能历经风雨;一件陶塑,需要扎实的功底才能传承神韵。潘大师的作品,就像我拍摄的那些古桥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根基’。”
![]()
吴礼冠先生发言(摄:高大庆)
![]()
吴礼冠先生古桥摄影作品
用时间打磨的传承
面对吴老这样一位用二十年坚持记录古桥的同行者,潘柏林大师深有感触:“吴老的那种执着,让我看到了自己艺术道路上的影子。我们都是在用时间打磨一件事——他是用脚步丈量历史,我是用双手塑造灵魂。”这种“用毕生时间打磨一件事”的精神,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品质。
![]()
吴礼冠先生拍摄古桥
谈及对现代科技的看法,潘柏林大师认为:“AI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它永远代表不了艺术的核心。人的精气神它出不来,人的神韵是千变万化的。”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核心始终在于人的创造。
正如韩望喜博士总结的那样:“一位是用泥土凝固生命的陶塑圣手,一位是用光影留住历史的古桥守护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守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在创新之城深圳,这场关于泥土与火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生动诠释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由一代代守护者用生命点燃的永恒火焰。这场跨越领域的对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见证了其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 The end ·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仓颉通文化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