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为国家,奉献了太多。
所以追悼会这天,来送他的人不仅有好友,还有许多市民,直接排满了整条路!
最让人感到痛心和遗憾的是,好友采访透露了杨老生前一些细节。
原来这个月初才刚过103岁生日的老先生,前两年身体就出了意外……
![]()
老友爆更多细节
最先曝出这些细节的,是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
他和杨振宁做了 48 年的亦师亦友,最后那段日子,他几乎见证了先生的每一点变化。
葛墨林在采访里说,早在两年前,先生摔了一跤,脊椎骨裂后身体就大不如前了。
![]()
曾经能和他聊上几小时物理的老人,渐渐需要更多休息。
今年 9 月初,杨振宁再次住进医院,情况一天比一天重。
9 月 20 号,葛墨林带着夫人去探望,推开病房门就红了眼。
那时,杨振宁先生躺在病床上,鼻子里插着氧气管,说话都没了力气。
可看到他们来,还是缓缓抬起手,比了个 “OK” 的手势致意。
![]()
葛墨林知道,这是先生在说 “我还好,别担心”,可那虚弱的模样,根本骗不了人。
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先生竟撑着出院,要办一场简单的寿宴。
毕竟他的生日和新中国是同一天,大家都盼着他能过了 103 岁的生日。
寿宴上,有人提议题字留念,杨振宁扶着桌沿慢慢站起,笔握稳后,他突然转头朝翁帆笑称:
![]()
“达令,你也写”。
这声亲昵的呼唤,让在场的人都愣了愣。
那些年围绕他们婚姻的争议不少,可此刻谁都看得出。
这对夫妻,当真是灵魂伴侣,从来没网传的那么不堪。
![]()
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
在先生去世后一天,也就是10 月 19 号一早,清华大学科学馆前就排起了长队。
这支队伍绕着小楼转了弯,沿着林荫道一直延伸,根本望不到尽头。
来的人里,有头发全白的老教授,摘下帽子时手都在抖。
有特意从东北赶来的退休学者,怀里还揣着当年和先生的合影。
还有年轻的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手里攥着一枝白菊。
缅怀室设在高研院 119 室,正是先生父亲当年的办公室。
![]()
门口的桌上摆着两本厚厚的签名簿,上面的名字已经密密麻麻。
每个人进去前,都会先领一枝菊花,花瓣上的露水像凝住的泪。
房间里几乎摆满了黄白菊花,正中的遗像里,先生笑得还是那么温和。
吊唁的流程很安静,鞠躬、献花,没人愿意多打扰。
![]()
一位清华的方老师说,他曾在围棋活动上见过先生几次。
那时先生听力不好,却会凑过来认真听他说话,合影时还特意扶稳他的胳膊。
有个博士生站在遗像前很久,手里攥着写着 “宁拙毋巧” 的笔记本。
这八个字是先生留下的治学箴言,此刻成了最沉重的纪念。
暮色渐浓时,队伍非但没短,反而越来越长。
![]()
刚结束实验的研究生、从外地赶来的校友,甚至还有西湖大学的师生,专门远程发来悼词。
安保人员说,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吊唁的人就没断过,每个人走完流程要二十多分钟。
可没人抱怨,大家都想多陪先生一会儿。
葛墨林最后一次见杨振宁,是在医院的弥留之际。
![]()
跨越生死的约定与告别
那时先生已经说不出话,却死死攥着他的手。
直到葛墨林凑到耳边说 “您放心,学生们都好好的”,先生才慢慢松开。
10 月 18 号中午,阳光照进病房时,先生安详地走了。
葛墨林说,这是 “很安详地睡过去了”,可语气里的哽咽藏不住。
![]()
10 月 24 日上午九点,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的告别仪式如期举行。
不到八点,殡仪馆外就排起了几列长队,比清华园的送别队伍更显浩荡。
来的不仅有学界同仁,更多是自发赶来的市民,有白发苍苍的退休工人,手里捧着自制的挽联。
有带着孩子的母亲,轻声讲着先生与邓稼先的故事,还有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校服上别着白色纸花。
人们身着黑衣、佩戴白花,依次走进礼堂向遗体三鞠躬,先生身边围满了各界敬送的花圈。
![]()
有市民把亲手写的书法交给工作人员,纸上 “杨振宁先生千古” 七个字,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仪式结束后,先生的遗体进行火化,按照生前遗愿,他的骨灰将被安葬在挚友邓稼先的墓旁。
这份约定,早藏在两人半个世纪的友情里。
![]()
当年邓稼先临终前,特意嘱咐夫人将家乡安徽的文房四宝送给杨振宁,盒上 “振宁,致礼存念” 的字迹,是跨越生死的惦念。
杨振宁百岁寿辰时还曾说:“这 50 年,我符合了你‘共同途’的瞩望”。
如今他终于赴约,两位为国奉献一生的挚友,终将在地下重逢。
先生走后,他留下的东西比想象中更多。
![]()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里,三十多位学生中有六人成了长江学者。
清华高研院的年轻教授记得,当年自己署上先生的名字,却被坚定拒绝,说 “不能掠美”。
连围棋界都念着他的好,是他当年推荐吴清源成为名誉博士。
这些传承,在送别队伍里看得最清楚。
![]()
那个被父母带来的小男孩,或许还不懂 “规范场论” 是什么。
但他看着遗像鞠躬的样子,说不定就是下一个追光的人。
就像翁帆在新闻上发布的文章:“每当仰望星空,便与您重逢”。
先生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会一直陪着我们!
![]()
结语
最后的日子里,他藏着对生命的坚持。
送别队伍中,藏着跨越山海的敬意。
先生归处有挚友,精神有传人,再无遗憾。
这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告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