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会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放奖状和作品的「荣誉墙」吗?
孩子:现在奖状已泛滥成灾,留着它不嫌占地方吗?
有家长问,要不要给孩子专门布置一个「荣誉墙」,用来展示孩子的奖状和作品。我问我家二年级的孩子,对此事怎么看?孩子很嫌弃的说:现在的奖状,连废纸都不如,留着它都嫌占地方,还布置什么“荣誉墙”啊。
![]()
不得不说,时代不同了,大家的观念也不一样了。作为一名80后,我们小时候,奖状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小时候得了奖状,父母确实会贴在墙上。有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看到了,都会说“那谁家谁家娃真厉害,奖状贴了满满一面墙”。
我和我妹妹小时候,算是方圆几里都有名的“别人家的孩子”。经常被乡邻用来教育自家孩子:你看那谁谁谁,人家怎么样怎么样。你再看看你,你看你跟人家能比吗?被教育的孩子,通常会顶嘴:你知道我跟人家不能比,你还要拿我跟人家比?你觉得人家好,你咋不生一个一样好的娃呢?
那时候,没生儿子的人家,是被人瞧不起的。可唯独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周围没有人家敢“瞧不起”我的父母。
可即便如此,我和妹妹的奖状加起来,也不过几十张吧。因为那时候的奖状很稀缺呀!基本上就每学期期末考试发一回,一个班五六十甚至六七十个人(我们村人口众多,那时候同龄的上学娃特别多),才发三四张最多不过四五张奖状。
那时候的奖状名目也非常少,总共就一个“三好学生”,一个“优秀班干部”。我们有时候两张都能拿到,有时候老师也会觉得你拿了这个,就不能拿那个,总得给其他同学也留个名额。
但是,现在的学校,奖状名目简直多不胜数。而且几乎每周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会有一堆的奖状。
![]()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周都会给本周打卡比较积极的小朋友发奖状。打卡的名目也多,阅读的,涂色的,排球的,跳绳的,描红的,林林总总。我家孩子一周就能拿回三四张奖状。
除了平时这种完成任务就有的奖状,学期末老师更是绞尽脑汁的想名目给孩子发奖状,务必要做到“人人有份”。“优秀宝宝”,“进步之星”那都是最“正规”的名目了。还有“快乐宝宝”,“光盘之星”,“乖宝宝”,“好孩子”……真的是难为老师能想出那么多的名目来。真的是把“巧立名目”这个词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孩子一学期就能拿回几十上百张奖状。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会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又得了一张奖状”,我还给弄个文件夹夹起来。后来孩子都懒得跟我说了,我每周都能从书包里给她掏出好几张揉得皱巴巴的奖状。
我跟孩子说,你的奖状,你要收拾平整,拿回来妈妈给你保管好。孩子直接说“那就跟废纸一样,有什么好收拾保管的?”
我原以为那时候孩子还小,老师需要用奖状“哄着”,一是激励孩子的积极性,另一个是践行所谓的“看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现在孩子上小学了,学校发奖状的频次和名目,好像也并没有减少,甚至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
我家孩子上的是普通的公立小学,他们学校是出了名的注重“素质教育”,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很多次不同种类和名目的活动或者比赛。今天是美术作品,明天是编程,后天是科学实验,大后天是创意手工。有不同学科的,有不同级别的,反正只要孩子愿意参加,天天都有新花样。自然,也天天都有孩子能够拿到奖状。
孩子还小,这么多名目繁多的活动,根本就参加不过来。而且很多活动,说是孩子参加,但大家都很清楚,那后面大半都是家长的功劳。我家是无人帮忙的双职工家庭,根本没时间没精力管那么多事,大部分的活动,我们都没参与,自然也就没有奖状了。
可即便如此,孩子一学期下来,也能拿回来十几张奖状。这还是指那种盖着学校的公章的,年级或者校级的比较严肃的评选比赛的奖状,那些杂七杂八的活动,我们都没参与。
孩子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要评选第一批入选少先队的孩子。学校郑重其事的定下了评选规则,分为5个维度的评比,以积分排名确定入选名单。其中有一项,就是各种各样的奖状积分。一张区级(学校组织的才算,校外或者机构的不算)或者校级的奖状积10分,一张年级的奖状积5分,一张班级的奖状积3分,一张校级活动的奖状积1分。所有的奖状都要拍照上传,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并核实真伪。
![]()
我家孩子当时的总积分是170分,其实零零散散的还有一些含金量不高的奖状,孩子没当回事,我也没给她收拾,要不然总共大约能得200分。而班级该项积分最高的同学,高达330分。可想而知,那个孩子的奖状,恐怕有一百多张了吧。要知道这次是一年级下学期啊,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得了100多张奖状。
不得不说,现在学校的奖状,真的已经泛滥成灾了。奖状多了,含金量自然也就下降了,其所承载的“荣誉感”也就大打折扣了,孩子根本就不当回事了。
至于题主说的,准备一个专门放奖状和作品的“荣誉墙”,用我家孩子的话来说:那些东西,留着它我还嫌占地方呢,还用得着费那么多精力去布置和保管?
时代不同了,不能再守着原来的旧观念,旧做法了。我们那个年代,奖状是稀缺的,它是一种选拔性的荣誉,旨在区分“优秀”与“普通”。而现在的主流教育理念更强调鼓励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不同的闪光点,旨在激励和保护自信心。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等低龄阶段,“人人有奖”是为了避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我们那时候的奖状,只有学期末,考完试了,成绩优秀的孩子才有。而现在的奖状,“过程”重于“结果”。许多活动奖状(如打卡、参与活动),奖励的是参与的过程和努力,而非最终的成绩。这本身有其积极意义,只不过当这种奖励过于频繁和轻易时,其价值就被稀释了。
![]()
我们那时候只有“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两种奖状。实际上能不能得奖,考核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成绩,能不能排在班级前三或者前五名。现在学校活动名目繁多,正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希望通过各种奖项,肯定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
现在的奖状泛滥成灾,“含金量”也大幅度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荣誉感”本身消失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新的环境下,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内在的荣誉观。
现在的奖状实在是太多了,传统那种贴满奖状的“荣誉墙”可能确实不合时宜了。但我们可以进化一下,从“展示结果”到“记录成长”,让它成为一个更有意义的 “成长记录空间” 。
比如: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个漂亮的盒子或文件夹,并挑选出那些对他来说有意义的奖状或者作品,收藏保管好。被收藏的可能是他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后获得的奖状,也有可能是他自己非常喜欢和自豪的一件作品,甚至还可能是一次突破自我、战胜困难的记录。
这个过程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参与筛选,并说出为什么选择保留这个。这个过程,能帮助他反思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
我家孩子的“成长记录盒”里保存着一幅中秋节主题的手抄报。当时老师说这次的手抄报要参加全校的评比,优秀作品会用来布置展览墙。孩子很认真的画了嫦娥、玉兔、桂树、月饼组成的背景插画,认真挑选了与中秋节有关的诗句,还自己编了祝福语,一笔一划的誊写上去,又让我把成品拿去文印店塑封。
孩子满怀期待着她的这幅作品能够被选中展示。可是,最终展出的作品,却没有她的。老师说她的这幅作品较之以往,确实进步很大,但和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的。我看过那些展览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购买的打印稿,直接涂色即可。就连少部分真正手绘的,不论是插画还是字迹,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那不是小孩子的手笔。那流畅老练的手法,即便是家长,没有多年的专业功底,都做不到。
相比之下,我家孩子的作品确实稚嫩很多。但这是全程由孩子自己构思设计,自己一笔一划的画出来的。我直接找老师要回了那幅作品,并告诉孩子,在妈妈眼里,她的那幅作品比其他的所有的都要好。我们郑重其事的把那幅作品给孩子放在了她的“成长记录盒”里。
![]()
除了珍藏那些有意义的奖状或者作品,我还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我的奋斗史”主题箱。那里面装的大部分是孩子比较满意的绘画和手工作品。比如,孩子曾画了一套“冰激凌”系列的包装袋,不考虑材质的话,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她不但给每一个袋子里装上了对应的用彩泥捏的“冰激凌”,还捏了很多小蛋糕、蛋挞、饼干等各种各样的甜点,品类齐全,惟妙惟肖。那套“甜点”,时不时的就会被孩子拿出来,玩“开甜品店”的游戏。
箱子里还存放着她去年暑假去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回来之后,自制的“我的暑假实践报告”的小册子。而那张因为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得好,学校发的“社会实践小明星”的奖状,也被贴在了扉页位置。
这个箱子里展示的的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我是如何成长的”、“我热爱什么”。它强调的是内在驱动和个性发展。
学校发的奖状可能不值钱,但来自家庭的肯定永远稀缺。当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时候,可以由家长颁发“家庭奖状”。
比如,我家若兰上一周很认真的准备和投入了一位“名校”老师在他们学校录制的示范课活动,积极的举手想要回答问题。可是,她的位置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老师从头到尾也没让她发言。若兰虽小有失落,却并未沮丧放弃。这一周的公开课录制,若兰做了更充分的准备,更热情的投入,终于得到了2次被老师点名发言的机会。孩子回答的非常好,老师还在她的脸上画了彩虹图案(讲的课的题目就叫《彩虹》),以示奖励。
![]()
孩子回家后,骄傲的向我和爸爸展示她脸上的彩虹,晚上睡觉了还舍不得洗掉。我就给她写了一封充满爱意的信,表扬她面对挫折,不放弃,更加积极努力。这种基于具体行为和品格的奖励,远比一张泛泛的“好孩子”奖状,更能触动孩子,让她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
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的想法也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家长也要学会与时俱进。对于“要不要布置荣誉墙”这个问题,答案是:要,但它的形式和精神内核必须升级。
我们真正要为孩子打造的,不是一个用来炫耀和比较的“奖状陈列馆”,而是一个存放他成长足迹、唤醒他奋斗记忆、安放他真实自我的“心灵港湾”。
当奖状不再是荣誉的唯一来源时,荣誉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那就是对努力、坚持、勇气和善良等美好品质的确认。这份确认,最终应该来自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墙上纸张的多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