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归去,高见永存。这是莫言和好友王振共同悼念杨振宁的文字。
![]()
10月24日,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的这一天,莫言与好友在以《大师归去 高见永存》为题发文悼念杨振宁。
追忆仅有的四次会面,莫言至今都感到印象深刻。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开讲啦》节目中,杨振宁和莫言就应邀到场,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学与文学的高端对话。
![]()
谈及如今的辉煌,同为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对莫言说:
我们走了不同的路,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但是都走到了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
这一句不谋而同,快速拉近两个人内心的物理距离。
关于这一次获奖,杨振宁也十分好奇地询问莫言:
作为中国人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你的心情是不是也和其他国家的人不同?
![]()
对此,莫言也深表认同,他甚至调侃自己:
作为文学诺奖的获得者,他简直都成了一个被研究的“科学对象”。
在杨振宁看来,
文学可以幻想,但是科学不能。
莫言也承认:
文学研究的是人,物理研究的是物。
![]()
不管两人之间存在多大的不同,但他们为国争光的心都写着一样的赤诚。
骄傲的背后,他们同样都很低调。
但在更擅长关注“人”的莫言眼中,杨振宁就是个天才。
![]()
此外,莫言也自我调侃:
如果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低调不低调?
可见,同为诺奖的获得者,莫言甘愿主动降级。
这是谦虚,也是尊重。
![]()
谈至兴起,杨振宁突发奇想地询问莫言:
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礼拜,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
莫言猜测是手机,杨振宁对此也深表赞同。
![]()
回想这有趣的对话,再看莫言亲自为杨振宁先生手写的悼念短诗,怎不叫人惊叹:
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而伟大的时代,怎么能不幸福呢?
莫言悼念杨振宁的短诗最后还提到:
将来或可再写长文。
![]()
可见,对莫言来说,他对杨老的要说的话,远比仅有的4次会面要多得多。
是啊,顶峰相见的人,又何惧山高路远,时空相隔呢?
![]()
最后,祝杨老安息,
再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也祝每个平凡的我们,都能安享这盛世的太平,循着前人的足迹,及他们散发出的亮光,一路向前。
就像他们在顶峰相见时曾想邀请发明灯泡的爱迪生到场一样。
![]()
他们永远相信:
关于未来,人类还有无限可能。
一个文学巨匠,祝福青年人——青春万岁!
一个科学泰斗,告诉年轻人——要自强不息!
这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共识。
#上头条 聊热点##杨振宁#
参考资料:
【1】新黄河2025-10-24
![]()
【2】南方都市报2025.10.24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