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7日下午,飞机降落在了维也纳机场。一转眼,上一次到维也纳还是2003年冬天的事。时间过得真快啊!在机场迎接我们的导游恰巧也是青岛人,于是自然增添了一份亲切感。
到酒店放好行李,我们马不停蹄地直奔霍夫堡。这个地方上次到维也纳的时候我曾经来过,所以就不再专门进去参观,只是在外面看一眼。
![]()
霍夫堡门前的广场还是过去的老样子,广场上矗立着卡尔大公和欧根亲王的铜像。上面的照片就是卡尔大公的雕像。卡尔大公(1771年-1847年)是奥地利著名军事统帅,在反拿破仑战争等诸多战事中展现卓越军事才能,为奥地利的军事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雕像彰显其军事风采,底座铭牌等元素也承载着对他的纪念与对相关历史的铭记,是维也纳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标性纪念物之一。卡尔大公骑马雕像的这种“双后腿支撑”造型十分独特,全球仅三座采用此类造型的雕像,它在雕塑艺术与力学平衡的结合上极具开创性,既展现出马匹跃起的动感与力量,又通过精妙的设计实现了稳定支撑,成为维也纳乃至世界雕塑艺术中颇具辨识度与标志性的存在,也从侧面凸显出卡尔大公在历史上如这般“力挽狂澜”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有意思的是,真实的卡尔大公个子没有这么高大,而雕像上他手中持着的旗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旗帜,这面旗帜重达20多公斤,所以这座雕像多少有一点夸大的成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雕像往往是对人物精神与功绩的艺术化呈现,这面旗帜更像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他所承载的使命、领导的军队以及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信念。
![]()
这是卡尔大公雕像台基上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国徽。
![]()
这是从广场望向霍夫堡大门的正面全景,中间的雕像就是欧根亲王像。
![]()
这是欧根亲王的铜像。萨伏伊的欧根亲王(1663年 - 1736 年)是奥地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他出生于巴黎,有着意大利血统,从政治关系上可认为是法国人。10岁时父亲在战场去世,由祖母抚养 。19岁时他想从军却被路易十四拒绝,恰逢奥斯曼帝国进攻中欧,他前往维也纳战役作为志愿军为神圣罗马帝国战斗,因其在战役中的优异表现,被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赏识,担任新建军队龙骑军团的团长,开启了在奥地利的军事生涯。他参加了大土耳其战争,在战胜奥斯曼帝国后,奥地利大军乘胜东进收复匈牙利等地,24岁的欧根亲王从少将晋升为中将,还获得西班牙国王授予的金羊毛骑士团勋章等嘉奖。1697年9月,在森塔战役中,他自愿率领三万军队突袭正在渡河的奥斯曼军队,致使奥斯曼军队死亡3万人,奥地利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使得奥地利在与土耳其议和时占据主动,1699年双方签订卡尔洛夫奇条约,结束了神圣同盟与奥斯曼帝国间的战争。1718 年,他再次大胜土耳其,拿下巴尔干重镇贝尔格莱德。17世纪80年代,奥地利联合英国和荷兰组成奥格斯堡同盟,与法兰西进行了九年战争。欧根亲王在北意大利战场效力,因围攻贝尔格勒受伤,伤愈后重返战场,1694年被任命为北意大利战场奥地利军队司令。尽管奥地利财政困难且奥军在战场上屡败于法国元帅卡提纳,但他凭借几次成功的行动指挥巩固了在军中的声望。1701 - 1714年,欧根亲王与英国马尔博罗公爵联合作战,打破了法国在战争初期的优势,并在布伦海姆战役中遏制住法国,使法国的盟军巴伐利亚退出,法国战败。不过在1712年他率领奥军独自进攻时,败于法国元帅维拉尔(德南战役)。1713 - 1714年,在战争后期的外交谈判中,欧根亲王展现出精明和坚定的外交才能,为哈布斯堡王朝争取到最大利益,获得了原属西班牙的米兰、托斯卡纳等一系列领土。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期间的1703年,欧根亲王夺得宫廷实权,开始主政奥地利。他将法国管理方式的优点运用到奥地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奥地利的国力、改善了行政。在四国同盟战争中,因西班牙违背四国同盟条约,重新开战。最终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西班牙加入四国同盟条约,奥地利正式接收西西里岛。在1733年波兰王位继承战役中,当时已年事已高的欧根亲王因奥地利军队质量不高和政府支持不力等原因,未能取得优势。欧根亲王凭借其军事天才、殊死精神和战斗激情,29岁便成为帝国陆军元帅。他善于利用战局,行动果决,治军严明,注重士兵培训和后勤保障;同时擅长利用地形布置防御和奇袭敌军,备受部属爱戴和盟友钦佩。法国皇帝拿破仑认为他是值得自己效仿的七大前辈名将之一。
![]()
图中建筑是霍夫堡宫的新宫部分,其正门上方的双头鹰等元素,代表着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象征,涵盖了包括奥地利、匈牙利等在内的广大领地,是哈布斯堡王朝权力与辉煌的视觉体现,见证了王朝曾经的广阔疆域与悠久历史。
![]()
这是进入霍夫堡大门后广场中央矗立的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即弗朗茨一世)的雕像,他于1804年8月11日建立奥地利帝国并加冕为皇帝,直至1835年3月2日去世。因为他是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身穿古罗马帝国的服装。弗朗茨二世(1768-1835)作为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核心人物,其统治跨越了欧洲近代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他最初于1792年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但在拿破仑战争冲击下,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解体。为应对拿破仑称帝的政治挑战,弗朗茨于1804年提前创立奥地利帝国,形成双重君主身份,于是才有了弗朗茨二世和弗朗茨一世两个称号。
![]()
霍夫堡宫曾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居所,哈布斯堡家族是统治欧洲大片地区约 700 年的王朝。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国,对包括当今奥地利和匈牙利以及其他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在内的地区,在行政、社会和经济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由于它在欧洲历史和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被列入了欧盟的欧洲遗产地名单。维也纳霍夫堡宫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居所,该王朝统治欧洲大片地区长达约 700 年。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国,对包括当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部分地区以及其他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在内的领土,在政治、行政管理、社会和经济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霍夫堡宫因其在欧洲历史和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被纳入欧洲文化遗产地名录。图中建筑是维也纳霍夫堡宫的瑞士门(Schweizertor),因为这座宫门历史上也像梵蒂冈城一样,由来自瑞士的雇佣兵把守。
![]()
![]()
这座始建于12世纪的喷泉,是霍夫堡内最古老的喷泉,见证了霍夫堡数百年的岁月变迁。它静静伫立在瑞士门后,潺潺流水仿佛在诉说着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故事,古朴的造型与周围充满历史感的建筑相得益彰,成为霍夫堡历史与文化传承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这里悠久过往的追思与探寻。
![]()
这里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小教堂,因维也纳儿童合唱团而更具独特魅力。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历史悠久,小歌手们在此教堂中,以纯净美妙的嗓音演唱,为这里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也让这座承载着王朝历史的教堂,成为音乐与历史交融的特殊场所,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与历史文化追寻者前来。
在霍夫堡,我们来到了号称世界上最美图书馆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这座图书馆不用看藏书,仅仅看建筑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是奥地利最大的图书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特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最早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图书馆,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在16世纪中期创建,最初的藏书主要是皇室成员收集的宗教文献、哲学著作等。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繁荣和扩张,历代皇帝不断扩充藏书,通过购买、接受捐赠以及战争掠夺等方式,收集了来自欧洲各地的珍贵书籍和手稿。例如,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统治时期,大量购入了私人藏书家的藏品,极大丰富了馆藏。1920年,它正式成为奥地利国家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各类文献资料,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研究、收藏、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馆。图书馆位于霍夫堡宫内,主厅是巴洛克风格的“普鲁士大厅”(Prunksaal),由建筑师费舍尔·冯·埃尔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设计。大厅内部装饰华丽,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壁画,天花板上的绘画展现了科学、艺术等主题,大理石柱林立,金色装饰璀璨夺目,营造出庄严肃穆又奢华的氛围。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藏有超过740万册藏书,其中包括16万册手稿、7000多卷早期印刷书籍(incunabula,指1501年以前在欧洲印刷的书籍)以及大量的地图、音乐手稿、皇室档案等。例如,它藏有中世纪的手绘圣经、莫扎特和海顿等音乐大师的亲笔乐谱。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播珍贵资料,该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项目,将大量的手稿、古籍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公众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浏览部分数字化资源,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全球共享。除了作为藏书和研究机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讲座、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展示其丰富的馆藏珍品,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
![]()
这张纸是收藏在维也纳图书馆的《创世纪》。据推测,这幅作品创作于6世纪,是现存最古老的圣经插图见证之一。它作为一部制作精美的手抄本,采用紫色染色的羊皮纸,并用金墨和银墨书写,以连续的场景系列呈现了创世记的各个片段。展出的这一页,除其他内容外,展现了约瑟夫躲避波提乏妻子引诱的瞬间,也呈现了氧化的银墨在羊皮纸上留下的损坏痕迹。
![]()
![]()
上面展示的是图书馆的“普鲁士大厅”,其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内部装饰十分精美,有大量的金色装饰、复杂的雕刻以及色彩鲜艳的壁画,天花板上的壁画描绘着神话、历史等主题,充满艺术感与视觉冲击力。大厅空间开阔高大,营造出宏伟壮观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体现出巴洛克风格追求宏大、壮丽的特点。从立柱的柱头装饰,到书架、栏杆等木质结构的雕刻,都十分细腻精致,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彰显出奢华与典雅。
![]()
这是维也纳迪奥斯科里德斯手抄本,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献遗产。这本手抄本被认为大约于公元500年在君士坦丁堡创作,是古代晚期最著名的手抄本之一。其主要部分包含按字母顺序排列的383种药用植物的图像;希腊医生迪奥斯科里德斯(约公元68年)的相关文字描述了这些植物,解释了它们的医学应用,并给出了将它们制备成药物的说明。这一张展示的是被称为中国灯笼花的酸浆果,其果实曾被用来制备利尿汁以治疗黄疸。
![]()
这是图书馆中收藏的加洛林圣礼书残片。圣礼书包含主礼者在弥撒和施行圣事时所说的祈祷文。与福音书一起,圣礼书是中世纪早期装饰最华丽的书籍之一,后来它们作为独立的书籍消失,被弥撒经书取代。展出的这一页来自一部仅存残片的豪华圣礼书,它大约于860年在法国北部创作。这张装饰页展示了交织在一起的字母“TE”,这是祈祷文“Te igitur”(“因此你”)的开头。
![]()
![]()
![]()
![]()
![]()
这个大厅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普拉特霍夫大厅,也被称为“华丽大厅” 。它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核心部分,以其宏伟的巴洛克风格装饰而闻名。雕塑多呈现出动态的姿态,比如天顶画中人物像是在飞翔、舞动,给人一种强烈的运动感和活力感,这是巴洛克艺术追求动感和戏剧性的体现。许多雕塑和天顶画的题材选取自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通过人物的形象、动作和表情,生动展现相关情节,传达神圣或神秘的氛围。雕塑细节刻画极为精细,人物的面部表情、肌肉纹理、服饰褶皱等都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同时,金色的运用使得雕塑更加华丽耀眼,突出其高贵的气质。柱栏采用大量的曲线、涡卷形装饰以及精美的雕刻花纹,搭配金色装饰元素,显得奢华而富有层次感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视觉上的丰富性,还彰显了巴洛克风格追求华丽和夸张的特点。柱栏多使用优质的木材,呈现出温暖而沉稳的色调,与大理石立柱的浅色形成对比;同时,金色装饰点缀其间,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效果。柱栏的设计运用曲线造型,线条流畅优美,打破了直线的单调感,给人一种灵动、优雅的感觉,体现了巴洛克风格对自由奔放形式的喜爱 。
![]()
![]()
这一对来自威尼斯的地球仪制作于1693年,直径110厘米,总高185厘米。地球仪的制作者温琴佐·科罗内利(1650 - 1718年)是一位博学者、制图师,也是方济各会的会长,这对地球仪曾为洛林的弗朗茨一世·斯蒂芬(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所有。自18世纪中叶以来,这个置于华丽大厅中央椭圆区域的地球仪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其地图图像具有科学时效性,科罗内利参考了当时最新的地图和探险报告来绘制它。
![]()
这个雕塑是查理六世(Charles VI) ,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在奥地利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颁布《国事遗诏》,试图确保女性也能继承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雕塑的服饰风格呈现出古典罗马风格,这在描绘帝王的雕塑中比较常见,用以彰显其权威和地位。
![]()
这是图书馆内书架上的古老藏书,这些图书多为古典装帧风格,书籍封面和书脊使用硬质材料,常见的有皮革等。书脊上有烫金装饰,包括书名、作者名或者装饰性花纹等,显得庄重而典雅。图书的装帧上运用了大量繁复的装饰花纹,多为几何图案、花卉图案等,通过烫金工艺呈现,增加了书籍的精致感和艺术价值。书籍装帧的色彩以深棕色、褐色等沉稳的色调为主,搭配金色的装饰线条和花纹,整体给人一种古朴、厚重且高贵的感觉,与图书馆大厅华丽而典雅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图书装帧注重细节处理,无论是皮革的选材、裁切,还是烫金工艺的运用,都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反映了当时对书籍装帧品质的追求。
![]()
在高大书架下方,每隔不远就有这样一个暗门,打开后是一间采光充足的小阅览室,这个设计非常精妙,在古代没有电灯照明的情况下,这种阅览室显得尤为重要。
![]()
![]()
![]()
这是位于维也纳的耶稣会教堂, 它是哈布斯堡家族经常使用的小教堂之一。该教堂采用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以其华丽的装饰、动态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著称。教堂内部空间宏大,利用光影效果营造出戏剧性氛围。
![]()
这是在耶稣会教堂入口处的一个纪念碑,碑文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皇家和王家第4龙骑兵团(弗斯特·温迪施格雷茨团)的成员 ,由战友们于1931年敬立” 。
![]()
![]()
![]()
![]()
位于教堂中的这座墓碑是阿尔贝特大公为纪念妻子卡罗利妮·奥古斯塔公主而建,这位公主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王众多公众中唯一一位自己选择伴侣的公主。墓碑采用金字塔形状,这种造型在西方墓葬文化中象征着永恒与不朽,给人庄重、稳定之感,凸显逝者的尊贵身份以及生者对其永恒的纪念。墓碑上有多尊雕塑,人物姿态各异,神情栩栩如生。如几位女性形象,有的手持花环,有的低头哀悼,生动地表现出悲伤缅怀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天使倚靠在狮子旁,呈现出一种静谧哀伤的氛围。天使在西方文化中常与神圣、守护相关,狮子则象征力量与守护,这些元素增强了墓碑的神圣感与守护意味。雕塑对人物的服饰褶皱、体态线条以及面部表情,都刻画得极为细腻,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比如人物的衣褶仿佛随风飘动,质感十足。在金字塔顶部有浮雕装饰,人物造型优美,搭配周围的装饰性花纹,增加了墓碑的精致感和艺术层次。墓碑上刻有拉丁文“VXORI · OPTIMAE ALBERTVS ”,意为“致最优秀的妻子,阿尔贝托(立)” 。
![]()
这是教堂的主祭坛。这个主祭坛与正厅略有不同,它呈现出一种哥特式风格,高耸的拱顶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营造出向上的动势,引导人的视线向上,产生神圣、崇高之感。主祭坛装饰精美华丽,运用了大量的金色元素,使得祭坛在光线照射下显得金光璀璨,格外醒目,彰显出庄严与神圣的氛围。主祭坛位于教堂纵轴的尽端,成为视觉中心。祭坛前留有较大的空间,给人庄重、肃穆之感,方便举行宗教仪式和供信徒聚集。祭坛上方悬挂着大型吊灯,这些吊灯不仅提供照明,同时也是重要的装饰元素,增加了空间的华丽感和层次感。
![]()
![]()
这是教堂的管风琴和华丽的吊灯。这两个要素在欧洲的各大教堂中几乎都是标配,令教堂显得华贵而庄严。
离开耶稣会教堂,我们来到了阿尔贝蒂娜宫,站在这里的露台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马路对面的奥地利国家歌剧院。
![]()
这座建筑就是奥地利国家歌剧院。这座建筑整体呈现新文艺复兴风格,融合了古典希腊和罗马建筑元素,如对称的立面设计、柱式结构、丰富的雕刻装饰等,彰显出庄重、典雅与大气的气质。建筑立面布局严格对称,给人规整、稳定的视觉感受。左右两侧的结构和装饰基本一致,体现了古典美学原则。外立面有大量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性构件,门窗设计考究。屋顶采用绿色的金属材质,与石材的主体建筑形成色彩对比,既美观又具辨识度。整个建筑体量庞大,展现出恢宏的气势,符合其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的身份地位。
![]()
这就是阿尔贝蒂娜宫,是以萨克斯 - 切申公爵阿尔贝特·卡西米尔与玛丽娅·克里斯蒂妮女大公两人的名字命名的。阿尔贝特公爵通过担任匈牙利和奥属尼德兰总督积聚了巨额财富,并大量投入到绘画艺术品收藏中。如今的阿尔贝蒂娜宫结合了古老与现代的风格,成为了展示大量艺术珍品的重要文化场所,是欧洲古典与现代艺术最大的私人收藏之一,其收藏对奥地利国家博物馆的国际现代艺术等相关收藏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如今,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共藏有6万幅绘画作品和1万件版画,包括阿尔布雷特·丢勒的“野兔”“祈祷的双手” ,彼得·保罗·鲁本斯对儿童研究题材的绘画,以及西勒、塞尚、克里姆特等众多大师的伟大作品,还设有建筑展和摄影展等 。
![]()
这是竖立在阿尔贝蒂娜宫门前的雕塑,上面的人物是阿尔贝特大公的养子。
![]()
漫步在维也纳市中心的步行街上,恰巧遇到一群人进行示威,主题是支持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的斗争,不少人在周围驻足观看。
![]()
这是在步行街上的黑死病纪念柱,它反映的是纪念1679年维也纳从黑死病灾难中结束的事件。雕塑背后的故事为17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维也纳也未能幸免,大量人口丧生。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为了感谢上帝让维也纳从黑死病的肆虐中解脱出来,下令建造了这座纪念柱。意在铭记这场灾难,同时表达对神灵庇佑的感恩,也祈求未来城市能够免受类似灾难的侵袭。黑死病纪念柱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雕塑整体造型极为复杂,充满动感与戏剧性。大量运用曲线、漩涡等元素,呈现出一种华丽且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柱身上布满了众多精美的雕塑。顶端是金色的雕塑群,象征着天堂与神圣之光;中部和底部有许多人物雕塑,包括天使、圣人以及代表信仰的人物形象等,这些雕塑栩栩如生,通过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展现出深刻的宗教寓意与情感。比如,有天使手持象征救赎的十字架,圣人以悲悯或祈祷的姿态出现,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在灾难面前对宗教的虔诚和对救赎的渴望。除了人物雕塑,纪念柱上还有许多象征元素。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象征,代表着救赎与希望;柱子上的云朵、光芒等装饰,进一步强化了神圣、庄严的氛围,寓意着上帝的庇佑与神圣力量驱散了灾难。纪念柱无论是在人物刻画、细节雕琢,还是在整体的构图布局上,都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雕塑家通过细腻的手法,将人物的服饰纹理、面部表情等细节都刻画得极为逼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 。
![]()
走在步行街上,可以看到维也纳的圣卡尔教堂,这是维也纳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它融合了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强调戏剧性、动感和丰富的装饰,而洛可可风格则注重曲线、优雅和精致的细节,两种风格在这座教堂上相得益彰,展现出华丽且富有艺术感的视觉效果。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巨大的绿色穹顶,穹顶上装饰有金色的十字架。穹顶设计气势恢宏,从远处就能清晰看见,成为维也纳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穹顶两侧有两座钟楼,钟楼顶部也是绿色,与穹顶相呼应。教堂正面有宏伟的柱廊,采用了科林斯柱式,柱子雕刻精美,柱头装饰繁复华丽。
![]()
来到维也纳,不能不感受一下这里作为“音乐之都”的氛围。于是我们在第一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著名的金色大厅观看演出。金色大厅的正式名称是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它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之一,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并称“世界两大顶级音乐厅”,更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在此举行,是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
![]()
![]()
我们来得比较早,于是专门跑到楼上去看金色大厅的全景。整个金色大厅观众席呈扇形分布,这种设计能让尽可能多的观众获得良好的视线,欣赏舞台上的演出。大厅内设有池座和楼座,可容纳1744人,加上站位能容纳3000人。其中池座的木质座椅整齐排列,而楼座则环绕大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观演位置选择。舞台设备先进,能够满足各种大型音乐演出的需求。舞台后方看起来设有大型管风琴,但实际上这架管风琴是一件装饰品,并不能真正演奏。金色大厅的声学效果堪称一绝。大厅的天花板和墙壁设计经过精心考量,天花板上的浮雕、墙壁的特殊材质和结构,能够使声音均匀反射和扩散,无论坐在大厅的哪个位置,观众都能享受到清晰、美妙的音质,感受音乐最纯粹的魅力。金色大厅整体采用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对称、比例和谐等特点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演绎。大厅外观庄重典雅,内部装饰极其华丽,大量使用了金箔,这也是“金色大厅”名称的由来之一。天花板上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装饰,色彩绚丽,题材多与音乐、艺术、神话相关,展现出浓郁的艺术氛围。此外,墙壁上装饰有精美的壁柱、雕塑头像等,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精致与奢华。大厅内悬挂着多盏巨型水晶吊灯,在演出时,璀璨的灯光与金色的装饰交相辉映,营造出辉煌、浪漫且庄重的氛围,让整个大厅显得更加富丽堂皇,为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
不过,由于与新年音乐会上被大量鲜花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状况不同,少了鲜花的金色大厅似乎少了一点华丽,多了一些本真和质朴。
![]()
![]()
![]()
![]()
金色大厅天顶画构图精巧,采用了多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画面布局。色彩运用丰富且鲜艳,以蓝色作为底色基调,搭配人物服饰上的红、黄、棕等色彩,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画师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衣物褶皱等细节都刻画得十分逼真,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天顶画与金色大厅华丽的装饰风格完美融合,四周辅以复杂精美的金色花纹边框和几何图案,使天顶画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大厅装饰不可或缺的部分,增强了整体空间的艺术氛围和奢华感。周边雕塑展现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发型细节,还是衣物的纹理褶皱,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超的写实能力。雕塑风格与大厅整体的新文艺复兴风格相契合,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优美,与金色的装饰、精美的壁画等元素相互呼应,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雕塑多采用白色石材,与大厅内金色的装饰形成色彩对比,突出雕塑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同时也不会破坏大厅整体奢华的视觉感受。
那天晚上在金色大厅举行的音乐会是季恩显(Paul Ji)的钢琴独奏。这是一位年轻的钢琴家,祖籍江苏如皋,2004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5岁移居法国巴黎,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2022年入读耶鲁大学主修哲学、文学与音乐专业。季恩显4岁开始学习钢琴,2019年获法国电视2台《神童达人秀》年度总冠军,2020年全球发行首张个人专辑《Piano》,并与莎拉·布莱曼合作录制专辑《France》。曾三十余次获得巴黎施坦威钢琴比赛等国际赛事冠军,演出足迹遍及卡内基音乐厅、柏林爱乐厅等场馆。在这场演出中,年轻的钢琴家为我们带来了《维也纳之夜・永恒的优雅—— 从莫扎特至肖邦的音乐之旅》(A Vienna Night with Timeless Elegance ——From Mozart to Chopin in a Musical Odyssey),整场演出他依次演绎了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福雷以及肖邦等音乐大师的传世之作,观众掌声雷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