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旅作为“农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正借助数字化浪潮焕发新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亦强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进程中,云木长风创始人兼CEO李思源深耕乡村文旅领域多年,以数字化实践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为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李思源(左)支持人(右)
谈及数字化对乡村文旅的影响,李思源指出,这一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向深层渗透。早期,数字化更多是让乡村“被看见”——一条爆款短视频、一篇优质旅游笔记,就能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不少乡村借此实现文旅起步。但如今,数字化已贯穿乡村文旅全链条,从体验项目设计、本地创作者培育,到城市创意与品牌资源引入,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共建模式。
云南泸沽湖摩梭人博物馆的蜕变便是典型案例。此前,博物馆因游客稀少经营困难,负债近200万元。随着年轻人入驻,通过短视频记录馆内老物件、摩梭走婚文化,推出“一日摩梭”沉浸式体验项目,不仅让博物馆在社交平台快速走红,账号四个月涨粉6000,更带动摩梭人传统节日“格姆转山节”重新举办,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这种从“单一传播”到“协同共建”的转变,为乡村文旅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李思源看来,数字化带来的最大突破,是实现了多方资源的深度串联,打破了过去单一主体推动的开发模式。以浙江小杭坑为例,村集体与数字平台合作,吸引城市露营达人、设计师驻村,村民将自家庭院、车库改造为咖啡馆、民宿,返乡青年负责营地运营,形成“政府政策托底+企业资源赋能+村民主动参与”的多元协同格局。项目运营首年,小杭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200万元,带动周边咖啡厅、餐厅等多元业态发展,更荣获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等多项荣誉。
这种“资源互链”模式,以生活方式为纽带,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广西恭城红岩村依托月柿资源,在数字化助力下打造“好柿发生”风物节,通过设计“柿”主题打卡框、“运柿福袋”伴手礼,邀请博主改造村民摊位,既保留传统节庆内涵,又融入城市潮流元素,实现在地物产IP破圈传播。宁夏黄河边的营地则通过“大地宴席”,将城市户外文化与乡村食材结合,让游客与村民共同参与创意料理设计,既守住乡土本色,又增添现代活力。
年轻人在乡村文旅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需求端看,80后、90后已成为乡村旅游主力,00后兴趣持续提升,他们注重深度体验,提前通过社交平台搜索攻略、参考“听劝”笔记,倒逼乡村文旅优化服务、升级品质;从供给端看,青年返乡创业者带着数字技能与跨界思维,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广西青年“七七”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烟火气,让更多人了解家乡风貌;大理扎染手艺人与青年时装设计师合作,将传统工艺推向时尚舞台;泸沽湖“数字游民”小满则结合摩梭文化设计文创产品,探索文化与商业融合的可持续路径。
展望未来,李思源强调,乡村文旅要实现从“一时红”到“长久红”,需把握两大核心:一是立足差异化资源禀赋,借助数字化手段深挖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比如生态优势突出的乡村可发展研学旅游,非遗资源丰富的乡村可打造体验工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既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如小杭坑村民通过文旅经营年均增收两三万元,也要让游客感受乡土温度,避免过度商业化。
关于云木长风:云木长风提供国家级新闻发掘服务,聚焦品牌权威价值的长期沉淀,凭专业实力为品牌构建高端可信形象。创始人深耕政企营销与品牌战略,曾深度投身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团队始终以国家级项目标准为基准定制服务,严守“需求锚定-线索提纯-规范对接-交付保障”闭环流程,确保服务契合国家主流宣传导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