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中)

0
分享至

经济学中经典的“木桶效应”,讲述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一块。这一规律,如今正精准映照着今日广东发展的核心命题——高质量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要看是否能把短板补强。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环丹霞山夏富村片美丽风貌。龙全明 摄

2022年12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吹响,广东以县镇村为广阔主战场,开启了一场关乎发展格局重塑与要素价值重估的深刻变革。如今,“三年初见成效”阶段性节点将至,俯瞰南粤,山海虽依旧,气象已然新。在这片率先探路的热土上,广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中国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写下生动的时代注脚。




产业为基——

从“资源沉睡”到“全链激活”

“广东省的经济分化,比广东方言分化还厉害。”这句坊间调侃,不经意间道出了广东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的现实。数据显示,2024年,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已突破11.5万亿元,足以跻身全球前十,而粤东西北12市的总和,仅为其1/4。

表面是GDP的悬殊,深层次是产业层级的落差。长久以来,粤东西北常常陷入“有资源无产业”“有产业无链条”“有企业无集群”的发展迷思。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将关键落子放在县域,引导各地不划同一道“起跑线”,共奔一条“共富路”。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一县一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向特色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

——下好特色棋,深挖“土特产”潜力。

“种什么?养什么?怎么干?”曾几何时,面对发展之问,韶关不少干部群众感到“脑袋懵懵”。迷茫的背后,是资源不清、目标模糊的困顿。“你要干什么,就得先看你有什么。”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的回应点明了发展思路。当地系统梳理镇村两级资源资产,创新制定“一清单一图表一平台”,将沉睡的山水田林,转化为清晰的产业坐标。于是,食用菌、茶叶、梅花猪等一批高附加值“土特产”焕发生机。

一域观全局。今年春天,一份覆盖全省122个县(市、区)的“产业图谱”正式发布。从千亿级的粮食蔬菜,到百亿级的岭南茶叶、精品南药,再到蓬勃兴起的预制菜新赛道,广东为每个县域量体裁衣,指引各地培育最具竞争力的“王牌”产业。


长坝沙田柚丰收。黄付养 摄

——做活融合篇,释放发展“乘数效应”。

今年6月,218公里长的环南昆山-罗浮山旅游公路在惠州山水间贯通,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将博罗、龙门两县散落的9镇54村“串珠成链”。这不仅是条风景道,更是一条以农文旅融合撬动县域发展的经济廊道,为广大县镇村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目前,广东已分两批遴选19个片区,开展农文旅融合的深度试验。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旅游公路惠州段。李松权 摄

新业态被接连激活,消费场景也更为多元。在茂名,柏桥服务区作为广东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深度挖掘荔枝IP,转型为集观光、文化与非遗体验于一体的多元“会客厅”,将短暂的收获季延展为全年旅游季,真正让风景变成了“钱景”。


柏桥服务区。赖林静 摄

——聚力集群化,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如何让农业产业从做“加法”转向做“乘法”?集约化是实现价值裂变的关键一跃。茂名化州市的道地药材化橘红,曾长期陷入“有价无市”的尴尬。当地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入手,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作战”,通过统一标准和精深加工,将这颗小果“吃干榨净”。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实现了“全链生金”的蝶变。

清远麻鸡、肇庆预制菜、梅州金柚……这些闪亮的产业名片,共同勾勒出广东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轮廓。“十四五”期间,广东累计创建1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及9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形成了覆盖全省、梯次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通过“特色”找准赛道,通过“融合”做优生态,通过“集聚”做实平台,“百千万工程”正为广东县域经济提供一套系统而清晰的发展方法论。

目前,全省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也从2.46∶1缩小至2.3∶1,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正逐步展开。




民生为本——

变“城市虹吸”为“县域回流”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县城?这是许多人要面对的选择题。

过去几十年,城市常被作为高质量现代生活的唯一答案,“人口虹吸”也由此而来。但位于粤西的茂名信宜市玉都新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察样本。


茂名信宜市玉都新区中轴广场。茂名信宜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供图

1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10万余常住人口——这样的体量在珠三角或许只是一个街道的规模。但它却呈现强劲的人口增长势头:城镇化率3年间从42.16%提升至44.26%,仅2024年就新增常住人口2.5万人。这座小城,凭什么吸引人们“用脚投票”?

走入玉都新区,新建的华师、广外附属学校带来优质教育资源,中山六院粤西医院让“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18公里绿美水廊和仅3分钟车程的工业园区构筑起“出门即公园、下楼即上班”的理想生活图景。玉都新区用实践证明:民生供给的厚度,能重新定义县域发展的底气和魅力。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东“百千万工程”最鲜明的底色。从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多年坚守“人民至上”,到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民生厚植,一以贯之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通过补齐设施短板、推动服务均等、提升城乡风貌,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广东省韶关南雄市珠玑镇聪辈村发展对比图片。韶关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供图

这不仅是对短板的补强,更是对发展内涵的深刻重塑——

看发展基底。河源龙川县立足粤北生态优势,绘就县镇村绿化“一张图”,培育“森林+”新业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的硬核底气。

看发展动能。清远佛冈县水头镇通过升级道路、改造圩镇等夯实硬件,做强魔芋产业链、优化医教服务等升级软件,两年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6.62%,常住人口增长12%,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看发展空间。广州黄埔区大塱村借“百千万工程”东风,从“城市伤疤”蜕变为现代化宜居社区。随着新兴产业在此扎根,2024年,村民分红较旧改前实现翻番,村集体收入增长325%,如同按下发展“快进键”,引发了从空间形态到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的深度连锁变革。

然而,若将变化仅归因于简单的资金资源投入,便低估了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过去发展之困,既源于产业基础的薄弱,也在于软硬件支撑的滞后与人们对未来信心的不足。如今,随着环境提升、优质资源协同落地,改变的不仅是生活品质,更是人们对家乡的发展预期。当信心回归、愿景可期,人才、资本、技术便如活水般涌动起来。那些曾被“短板”所遮蔽的禀赋——优越的区位、良好的生态——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让城乡居民就近就地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广东正用扎实足迹,书写现实答卷。




合力为要——

由“单兵突进”迈向“共建共享”

漫步于韶关仁化县高莲村,桂香沁鼻,景致鲜活。当地推行“睦邻制”,将治理单元细化到“邻”,村民主动让地拆危、共建“四小园”,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以人之变促风景之变。

美丽家园的建设,少不了原乡人的付出,更少不了新乡人的贡献。

江门开平市塘口镇,曾一度被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现在,这里却成了年轻人的“心之向往”。当地通过人才公寓、投资补贴等政策,让每位外乡人成为共建共享的主角。废弃粮仓成最美书店,旧骑楼化身网红民宿,粮站旧址咖啡飘香。如今,这里已从仅有9户的“空心村”蝶变为汇聚2000多人的创客社区。


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市集。吴青荃 摄

高莲村与塘口镇,禀赋各异,路径不同,却共同印证着一个道理:群众始终是发展的主角。他们不仅是服务的对象,更是治理的主体、共创的伙伴。这份源自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城乡发展的根本。

当然,内生动力不会凭空产生,需要被看见、被激发、被支撑。城乡发展如同一幅宏大的拼图,在群众热情之上,更需要政府巧妙搭台,让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角色各展所长。

两年多来,省市县三级联动,帮扶协作模式组团上新;“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让企业携手镇村深度嵌入地方发展;“双百行动”带动123家高校院所与86个县(市、区)结对、73家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113家县区级医院……各方力量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将资源与智慧汇入县镇村。

更重要的是,“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也作为一项创新举措,通过搭建立体化传播矩阵与数字化营销桥梁,为“粤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奔往世界铺设了快车道。


蕉岭县新铺镇同福村蔬菜基地。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正从外部援助,转变为嵌入发展肌理的内在变量。帮扶不再是简单的资源输入,而是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找到双方发展契合点,实现自我造血、共同成长。例如广药集团在梅州打造凉茶基地,既成就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也带动了当地中药产业发展与农业就业增收,实现“双向共富”。

发展的跃升,不仅体现在产业与收入上,也深植于乡风与人心之中。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积极构建“11234”文明乡风建设体系,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岭南文明乡风“十大行动”、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等,让“文明乡风”建设与“百千万工程”同频共振。

一系列创建活动始终围绕“人”展开,既弘扬了刚健朴实的文化传统,又培育了向上向善的时代新风,真正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全面跃升。

当每个参与者有能力、有动力、有收益,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广大县镇村的未来必能行稳致远。




改革为钥——

化“制约壁垒”为“创新涌动”

广东从不缺乏改革的气魄,广阔的乡村也从未缺少资源——它们等待的是一个被重新唤醒的契机。

“百千万工程”正是一场关于价值的重新发现。它以改革为钥,让每一寸土地找到最适合的“打开方式”。

在推进过程中,广东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重视“放活”权限,“盘活”资源要素,用集成化改革系统破题。

改革,首先打开了制度空间。通过扩权强县、财政下沉,为县镇村发展松绑赋能。梅州在全省率先将50项市级权限下放至典型县镇村,事项“极简办”,效能显著提升。发展的束缚一经解除,基层活力便奔涌而出。汕尾市委副书记林少文表示:“市县镇齐推进,‘让海陆丰无闲人’,我们正以‘机遇思维’力争在粤东西北实现突围。”

改革,更唤醒了沉睡资源。面对土地碎片化制约,韶关始兴县打造“未来农村”,仅周所村就腾挪建设用地1270亩,人均用地减少92平方米。中山市以全域低效工业园改造破除用地困局,为产业升级腾挪出宝贵空间;佛山市南海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年整治超1.7万亩,让农村的土地“活”了起来。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一场全域性、系统性的土地变革正在发生。


顿岗镇周所村未来社区。

改革,也畅通了要素流动。随着人才入县下乡通道更加畅通,数以万计的青年借政策东风返乡创业,用青春的双手,一点一滴刷新着家乡的模样;湛江“整村授信”、佛山高明区“耕地银行”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真正实现“钱随人走、资随项动”……

变革,是一切流动的起点。当人回来了、钱下来了、地盘活了,县镇村的生命力便蓬勃生长。根据统计,广东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基本消除,102个建制镇入围“2025镇域经济500强”。

在“百千万工程”的点化下,广东昔日之所短,正化为今日发展之沃土;今日之潜力,必将成就明日广东之新高地。

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趋均衡的新广东,值得期待!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锋哲 李竟涵 吴砾星 梁冰清 李红波



监制:朱一鸣 编辑:何沁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农民日报 incentive-icons
农民日报
最新鲜、最全面的三农资讯
14774文章数 2064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