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李先生花8888元/桌订的婚宴,后厨堆满6天前的预制菜包装。
他发视频曝光,酒店不道歉,反而发律师函让他删帖。
这事儿。。。。。。怎么说呢,越看越觉得离谱。
![]()
急着堵嘴的人,往往心里有鬼
酒店发律师函的时机,很微妙。
不是李先生第一次投诉时发的,不是市场监管局介入前发的,偏偏是在后厨视频疯传、证据链成型之后才急匆匆发出来。
这像什么?
- 像小偷被抓现行,第一反应不是认错,而是捂住别人的嘴。
 
法律明明白白写着,消费者有权监督、有权曝光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李先生拍的是实锤视频、真实包装,哪怕情绪激动了点,也不构成“不实言论”啊。
去年杭州某餐厅被曝用过期食材,人家第一时间道歉整改,反而赢得部分消费者谅解。
可这家酒店呢?
既不拿出“现制”证据,也不解释预制菜来源,就急着让人删帖。越是这种反应,越说明心里有鬼——要真是100%现做,怕什么后厨视频?要真没骗人,干嘛急成这样?
更绝的是。。。。。。听说酒店发函前,市场监管局已经初步定性“虚假宣传”了,按《消法》可能要赔111万。
这时候发律师函,啧,不就是想吓退维权嘛。
![]()
可惜啊,打错算盘了——越慌乱反扑,越藏不住违法事实
律师函通篇避重就轻,连漏洞都懒得补
仔细看酒店那封律师函,简直笑死人。
全文没提“到底用没用预制菜”“有没有隐瞒食材”这些关键问题,只抓着“李先生言论影响酒店声誉”不放,要求删帖道歉。
这种操作。。。。。。怎么形容呢,像考试只答不会的题,会的全跳过
法律明确规定,消费者有知情权。酒店宣传“现烤”“鲜活大明虾”,收了37.98万,结果端上来的是冷冻熟虾、预制猪手,这不是虚假宣传是什么?上海市消保委都说了:“婚宴用预制菜不告知,就是违规。”
更离谱的是,酒店指控李先生“言论不实”,自己却拿不出任何“菜品为现制”的证据。
- 你说人家造谣,证据呢?
 
人家李先生手里可有后厨视频、预制菜包装、宾客证言,证据链完整得很。
这种“自己无证据,却要求对方删证据”的逻辑,不就是耍流氓吗?
还有啊。。。。。。律师函里说“酒店注重服务品质,绝不用预制菜”,可私下有员工爆料“不用预制菜根本忙不过来,42桌婚宴靠现做,厨师手都要断”。
一边是官方的“绝不使用”,一边是内部的“不得不使用”。
这种自相矛盾,不就暴露了吗——既想赚“现制”的溢价,又想省“预制”的成本,最后只能靠谎言和律师函撑场面。
![]()
不敢直面问题的商家,终将失去市场
律师函发出后,酒店的后续操作更绝。
媒体问“有没有现制记录”?答:正在调查。
问“为何不公示食材来源”?直接挂电话。
这种躲躲闪闪的态度。。。。。。怎么说呢,反正我是不敢去这家办婚宴了。
你看人家外滩某酒店,推出“裸烹婚宴”,食材带溯源标签、后厨全程直播,价格贵30%照样预订排到明年国庆。
消费者怕的不是预制菜,怕的是被骗
婚宴市场缺的不是钱,缺的是敢晒“真实”的商家。
涉事酒店大概没意识到,律师函堵不住消费者的嘴,更堵不住市场的眼睛——事件曝光后,婚宴预订量暴跌70%,已订客户纷纷要求退单。
这就是心虚操作的代价
更严重的是,要是李先生最终起诉,酒店不仅得赔111万,还可能被列入失信企业名单。
到那时候再看这封律师函。。。。。。不过是一场“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闹剧罢了。
本想靠法律威慑压制维权,结果反让违法事实更清晰;本想保住声誉,却把“欺诈”的标签钉得更牢。
法律不是遮羞布,诚信才是护身符
37万婚宴的预制菜纠纷,与其说是消费者和酒店的对抗,不如说是法律和违法者的较量
律师函遮得住一时的证据,遮不住长久的欺骗;法律吓得退个别消费者,吓不退市场对诚信的需求。
- 与其花心思琢磨如何发律师函堵嘴,不如学学外滩酒店,把食材来源、制作方式摆上台面。
 
毕竟啊。。。。。。
消费者愿意为“透明”买单,却绝不会为“欺骗”埋单。
当最后一张律师函变成法庭上的违法证据,当酒店的辩解在实锤面前不堪一击——我们终将明白:
在法律和诚信面前,任何心虚的反扑都是徒劳。
唯有尊重消费者权益,才能守住行业的底线和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