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24 日是国际淡水豚日,也是长江江豚保护日。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生活在淡水的江豚物种,也是目前长江里仅存的两种淡水豚之一(另一种是已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
长江江豚的生存曾有过一段至暗时刻。2012 年,长江江豚数量锐减至 1045 头,而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江豚的数量在这个数字的 3 倍以上。2013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江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直观地说,它就像“水中大熊猫”,珍稀,难得一见。
![]()
南京下关滨江风光带“江豚观测点”。
最近两年,网络上大家在江边偶遇江豚的照片和视频变多了。在武汉、南昌、宜昌、镇江等城市的市区江段,不少市民抓拍到江豚组团撒欢的场景,甚至还有调皮的小江豚游到岸边与路人互动。甚至还有人给江豚取了个可爱的昵称:长江微笑天使。
曾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长江江豚,如今却能频繁出现在城市江段,这是为什么?为了摸清江豚们的近况,我们拜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白鱀豚馆,原来江豚的每一次亮相,都是长江生态变好的证明。这场转变背后,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长江生态接力。
01
![]()
从逝去的长江女神说起
![]()
白鱀豚馆坐落在武汉东湖附近的南望山一隅,在城市里闹中取静。白鱀豚馆的大门一看就有些年头了,门口正中央的小花坛里矗立着一座雕像——三只白鱀豚。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副秘书长周硕老师带着我把整个白鱀豚馆逛了一遍。每一个来到白鱀豚馆的外人,都会对它的名字感到好奇。已经很多年没有人再见到过活着的白鱀豚,主养厅和繁殖厅里游动着科学家们成功饲养、繁殖的长江江豚,为什么这里还沿用着白鱀豚的名字?
周硕问我:“你记得吗?在我们小时候,湖北的报纸上只要是白鱀豚相关的新闻,都会配着大照片放在头版头条。”
提起白鱀豚,她的语气变得很轻。
![]()
![]()
![]()
“水生所”白鱀豚馆。T57 白鱀豚特种邮票,1980 年发行,全套两枚,(2-1)“悠然自得”面值 8 分,(2-2)“环游浅底”面值 60 分,发行量 150 万套。该邮票是我国第一套水生哺乳动物题材邮票、第一套标注拉丁学名的动物题材邮票、第一套动物题材邮票小版张。
世界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在这里生活了 22 年,直至 2002 年 7 月辞世。水生所的老师们对白鱀豚都有着深重的情感,更不用说那些曾经参与到白鱀豚保护、亲眼见过淇淇的老师们。
“后来我到白鱀豚馆工作,感觉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周硕说,“我第一次看到淇淇的时候,内心有种强烈的震撼。它那么富有灵气,它和我们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哪怕它变成了标本,我依然能感受到生命之间相依相生的情感流动。”
周硕取来标本馆的钥匙,带我去看淇淇。白鱀豚馆并未对外开放,平时来参观的人不多,淇淇真身标本陈列在展厅的玻璃背后,悬挂在半空中,身体保持着游动的姿态。
![]()
![]()
“水生所”内的江豚标本。
白鱀豚都长着一双豆豆眼,它们的视觉退化,主要依靠声呐来通讯。伴随着长江流域的持续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影响了栖息地的环境,高密度的航运产生的水下噪声也干扰到豚类声呐信号,长江豚类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
淇淇是 1980 年 1 月在洞庭湖与长江的交界处的城陵矶被渔民误捕的。当时的它遍体鳞伤,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研究员刘仁俊和同事连夜驱车赶赴现场,将淇淇带回水生所救治。淇淇康复后,科研人员们一直希望给淇淇寻得配偶,雌性白鱀豚珍珍曾经短暂与淇淇相伴 2 年半的时光,后因肺炎去世。淇淇就这样独自一豚生活了一辈子,直到衰老,死亡。
![]()
![]()
1986 年 3 月 31 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获得成功。《人民画报》1980 年,刘仁俊、陈佩薰正在为白鱀豚淇淇体检。
淇淇去世后,在 2006 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组负责人王丁研究员,同时他也是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想尽办法联系政府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内外各界社会组织,筹措资金,我国科考团队联合 6 国科学家,对整个长江流域进行了为期 38 天的大规模科考。很可惜,这艘船在江面上漂了 3400 公里,都没能再观测到白鱀豚的踪迹。
2007 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研究组发表论文,宣告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这段沉痛的回忆就是白鱀豚馆的名字沿用至今的缘由。白鱀豚是一个警钟,提醒所有人不要让悲剧重演。
02
![]()
“长江微笑天使”的逆袭
![]()
白鱀豚保护工作为长江江豚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前期寻找白鱀豚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们“顺手”救护了许多长江江豚。白鱀豚和长江江豚,除了身体外观和体型的差别,身体构造、声学敏感度和习性也都很相似。
1990 年,在为白鱀豚选定迁地保护区时,他们尝试性地将 5 头长江江豚放在天鹅洲故道里。1992 年,首次监测到故道内的长江江豚实现了成功的自然繁育。在 30 年时间里,种群数量从 5 头增长到 100 头,还能向其他保护区“输送”个体,避免近亲繁殖。现在,这已经成了全球淡水豚迁地保护的样板。
![]()
![]()
天鹅洲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和目视的手段监测江豚活动。
从 1978 年成立团队,到 1996 年成立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再到推动建立 8 个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水生所的科研人员一步步为长江江豚搭建起扎实的保护网,研究白鱀豚的经验全用在江豚身上,甚至连怎么跟渔民协调,怎么发动公众参与……都是从白鱀豚保护里积累出来的。不仅科研人员,各界人士都在关心着江豚,所有人都不想让我们的母亲河失去第二种豚了。
白鱀豚馆里另一个令人激动的地方是主养厅。自 2005 年第一头人工繁育的江豚“淘淘”在馆里出生后,水生所的人工繁育技术也持续攻关,成功繁育出 5 头江豚,其中还包括 3 头二代江豚。主养厅的水池里,队伍越来越壮大。团队还建立了江豚精子库,为后续全人工繁育打下基础。
![]()
“水生所”内的长江江豚。
江豚很调皮,隔着玻璃知道有人来看它们了,会故意游到你跟前翻个跟斗,有的还会贴近玻璃和你面对面,好像想和你交朋友。在我们看来,可能这些江豚只有微小的差别,但和江豚日日作伴的周硕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喊出它们的名字,知道哪个最调皮,哪个最胆小。
“当你真正看到了它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江豚像邻家小妹,灵动可爱,白鱀豚像个优雅的大姐姐,美丽又高贵。”她说。
目前,水生所江豚保护研究团队共有 50 人,这支队伍要时刻关心长江干流、支流、两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和我国东南沿海等大型水域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
![]()
![]()
“水生所”内的长江江豚。
近年来,科考模式的升级也让江豚的踪迹越来越清晰,以前一支队伍从头干到尾,现在,无人机能覆盖船只到不了的浅滩,关键江段的智能摄像头会自动捕捉江豚身影,长江禁渔以来,不少从前的渔民加入志愿者巡护队伍,用自己的经验帮助科研人员保护江豚。
长江大保护战略进入第 9 年,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看,最惊喜的变化就是,我们能够在城市水域中看到江豚的身影。周硕说,江豚“又菜又爱玩”,性格敏感却又喜欢四处游玩,还敢在江边“调戏”过往的陌生人。
水生所的老师们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长江生态好不好,江豚说了算。”作为长江食物链的顶端生物,江豚露面越来越多,应该是对目前的长江生态表示肯定。
03
![]()
共同创造一个物种保护的奇迹
![]()
“我们的官方渠道经常能收到市民发来的信息,说今天又在哪里看到江豚了。”周硕说,“我有时就加他们的微信,看到他们发来的照片,拍得好清楚,好漂亮。”基金会索性发起了“江豚随手拍”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在长江江豚数量还很多的过去,长江沿岸的老人们叫它“江猪子”,民间有很多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关于它的传说。21 世纪前后,大家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过真正的江豚。江豚在城市江段里重现,不仅唤起了很多人对长江的美好记忆,也让大家懂得敬畏,懂得呵护。
![]()
![]()
“自南津关放舟,日已暮,见江豚拜风”,陶澍《自平善坝出南津关》。 “黑者江豚,白者白??(上既下虫),状异名殊,同宅大水”。孔武仲《江豚诗》。
许多渔民转业后,自发把赚到的钱捐出一部分给基金会。荆州有一位渔民杨家炎,家中三代捕鱼,自己从小就开始协助科研人员在当地从事白鱀豚调查工作,转业后不光持续捐助基金会,还会捐赠一些小鱼到保护区喂江豚,当我们需要协助时,他依然会放下手里的活,坐上船出发。
长江边的钓鱼爱好者们只要看到疑似江豚出现,立刻收杆走人,顺便发条消息通知朋友:别来这边钓鱼,有江豚。一方面是有严厉的法规监管,另一方面,他们真的对长江生物有感情。会担心伤害江豚,也会担心江豚有没有足够的鱼吃。
![]()
![]()
长江边钓鱼的人、长江江豚母子同游长江。
每到周末和假期,许多孩子会通过研学项目来到白鱀豚馆,亲眼看看江豚,孩子们在主养厅里都变得轻声细语,他们知道,江豚对噪声非常敏感。主养厅里还展示着江豚学校的孩子们创作的各种手工作品。“对下一代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孩子,就是带动一个家庭。”周硕介绍,自 2017 年起,基金会推动了 10 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在长江沿岸落地。保护意识代代相传,这是他们最想看到的未来。
在江豚保护这件事上,我国政府、水生所学科组和基金会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在淡水豚保护的水平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国外同行曾经专门组团来水生所学习,他们把中国的一揽子计划赞为“黎明的曙光”。
![]()
![]()
“水生所”内的工作人员与长江江豚互动。
去年,基金会策划了“中国鲸豚保护技术出海”项目,把长江江豚的保护经验带到湄公河,帮助柬埔寨政府进行伊洛瓦底江豚的保护工作。
有了系统性的保护措施、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精子资源库的建立,还有面向全民的科教工作,这是不是代表着长江江豚不会再重演白鱀豚的悲剧?对于这个问题,周硕的回答很坚定:“是的。”
老师们向我透露了一个新消息,不久后,他们即将着手推动江豚的野化放归工作。迁地保护区的江豚在湖北洪湖老湾野化适应性基地中进行 2 年左右的训练,然后放归长江。也许未来,“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的场景会重新成为长江流域的日常。
观豚小贴士
很多人问:“我想保护江豚,该做些什么?”其实不用做惊天动地的事,了解它,就是最好的行动。周硕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整理了一份“护豚指南”:
什么时候、去哪里能看到江豚?
最佳季节:每年 3-5 月;9-10 月。这时候水面比较平静,容易观察到。春季水温升高,江豚活动逐渐活跃。
推荐地点:
湖北:荆州江段、宜昌江段、武汉新洲/金口/天兴洲
江西:鄱阳湖湖口段
江苏:南京、镇江、南通江段
安徽:安庆、铜陵、芜湖江段
湖南:东洞庭湖、岳阳江豚湾景区
观豚注意事项
不驾快船、不大声喧哗、不投喂、不打扰
日常生活中能做什么?
规范垂钓:根据当地的政策法规进行垂钓活动,尽量不将鱼钩弃置江中
守护水质:不向长江里扔垃圾、倒污水,看到江边的垃圾可以顺手捡起
及时求助:发现受伤、搁浅的江豚,或看到违规捕鱼、排污的行为,立刻联系当地渔政部门或水生所,不擅自接触江豚
传播知识:把江豚的故事告诉家人朋友,让更多人知道江豚,了解江豚
策划/悦游编辑部
编辑 / 王学硕
采访 / 王婳
撰文 / 王婳
图片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王婳、@口不一(头图)、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