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交楼”资金迷局:乌兰浩特市1600余万财政款如何套牢民生与司法?
核心提示:乌兰浩特市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以给“回迁户提供充足的安置房”之名拨出专项财政资金1600余万元,购买了“五证不全”的楼盘;51套“安置房”购置五年却始终空置,直至被法院查封;一群等待回家的回迁户和一群被欠薪的农民工,在资金空转与司法博弈中,共同陷入了僵局。这是一条从决策起始就偏离航线的资金流向图,它绕开了监管,绑架了民生,最终撞上了司法的墙壁。
![]()
违规的决策
故事的开端,是一笔看似正当的财政支出。
2019年12月19日,乌兰浩特市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下称“征收局”)与红山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多份《商品房认购协议书》,以16,930,671.00元的总价,购入红山龙1号二期3号、4号楼的51套房产。在账面上,这笔钱的用途是“购置回迁房屋”,旨在为未来的回迁安置提供房源。
然而,这个决策从落地之初就埋下了两颗“地雷”:
1. 程序地雷: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而当时,红山龙二期项目并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属于典型的“无证房产”。征收局的购买行为,直接踏入了法律禁区。
2. 资金地雷:《乌兰浩特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明确规定,征收补偿费用需“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将千万级的资金支付给一个不合规的项目,已然构成了资金使用的“第一重偏离”。
疑问在此浮现:一个明知不合规的交易,为何能通过层层审批顺利拨付?是业务不精,还是有意为之?
沉淀的资金与“储而不用”的房源
资金拨付后,并未如预期般转化为有效的安置资源,而是陷入了长达六年的“沉睡”。
2022年征收局完成了51套房的网签,但产权始终滞留于开发商名下,未办理房本,也从未分配给任何回迁户。与此同时,红山龙项目涉及198户回迁户中,部分群众正因为安置房短缺而长期无法回迁。
一边是焦急等待的民众,一边是空空如也的“储备房”。“储而不用”的局面,让这笔资金的用途变得极为可疑。在这里,资金的流向发生了“第二重偏离”:从“保障民生”的活水,变成了“沉淀闲置”的死水。这不正是内蒙古自治区“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中要求清理的“长期闲置资金”吗?
司法判决与行政异议的碰撞
资金的沉睡,被另一群维权者的呼声打破。
自2019年起,该楼盘的施工方林州中天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中天公司”)承建该楼盘,并与开发商约定以房抵顶工程款。在开发商屡次违约后,经法院调解和判决,中天公司最终胜诉。乌兰浩特市法院于2023年作出判决,将包括上述51套房在内的138套房屋,用于抵偿开发商拖欠的3261万元工程款,其中明确包含939万元农民工工资。
当法院开始执行判决时,沉睡的资金与房源被瞬间激活——征收局以“中心购置的回迁房屋房源”为由,向法院提出了执行异议,要求停止对这51套房屋的执行。
此时,资金的“第三重偏离”出现:它瞬间从闲置资产变成了阻挠司法、对抗农民工优先债权的“盾牌”。
![]()
“保障”之名下的利益疑云
征收局的主张,在法律与事实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类似判例,案外人主张排除执行,必须证明其权利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而征收局自身在购买无证房产时即存在过错,其权利主张难以成立。其真正的动机,或许藏在其向法院提交的另一份文件《于乌兰浩特市人民法院委托调查令的答复》中。
该文件显示,开发商曾将97份《城市房屋拆迁产权调换协议书》交予征收局备案。这看似在证明回迁户的存在,实则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这97份协议是开发商与回迁户“自行签订”的。这意味着,征收局并未直接与回迁户发生法律关系,其购买行为更像是在为开发商与回迁户之间一个既成的、可能也存在问题的安置方案进行“事后买单”。
疑云再度升起:征收局动用巨额财政资金,究竟是在履行法定的征收安置职责,还是在用公共财政为开发商的历史遗留问题填坑?这1600余万元到底保障了谁的利益?
被套牢的民生与悬空的监管
如今,整个事件陷入了一个无解的闭环——
司法被阻:法院的生效判决因一纸行政异议而难以执行。
民工无助:939万农民工工资被卡在程序里,血汗钱遥遥无期。
回迁无望:51套房源被冻结在司法程序中,回迁安置的希望更加渺茫。
监管悬空:2023年的审计报告虽提及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却未直接点破此案;这笔巨款从违规流出、长期闲置到阻碍司法,整个链条上的监管几乎全部失灵。
一条偏离的航线
从乌兰浩特市征收局拨出第一笔款开始,这1600余万元财政资金的航线就已然偏离。它绕开了法律的红线,脱离了监管的视线,最终在“保障”的名义下,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空转”。它没有保住交楼,却保下了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它没有化解社会矛盾,反而将回迁户、农民工、施工方和司法系统一同拖入了矛盾的漩涡。
如今,破局的关键在于回答一个最初始的问题:当年,是谁、又为何批准了这笔指向不明、漏洞百出的交易?只有追根溯源,切断这条异常的资金流向,才能解开套在民生与司法之上的沉重枷锁。
本网将持续关注此事进展。
(本文基于司法判决、政府公开文件及当事人陈述撰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