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一新生小陈,怎么也想不到,感染艾滋病毒的那一次,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性行为。对方是他在社交软件上认识的男生,干净、阳光,还说自己“很健康”。但短短三个月后,小陈被确诊感染HIV。
“我真的只做过一次,他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在镜头前,小陈哽咽着说。这个19岁的大男孩,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更多人: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也不是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
“就这一次”,为何中招?
不少年轻人和小陈一样,以为“对方看起来健康”“年纪轻”“没症状”,就等于没有危险。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艾滋病毒感染者在初期往往没有任何不适,甚至可以长达数年都无症状,但此时的他们依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报告现存活的HIV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超过115万人。15~24岁青年学生群体的新增感染比例逐年上升,成为近年来防控的重点人群。
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主要有三种:
![]()
性传播:占比超过90%,其中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更高。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等。
母婴传播:指感染HIV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传染给婴儿。
这也意味着,只要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可能感染。不论对象看起来多健康,也不能凭外表判断是否携带病毒。
“他没说他有病”,能怪对方吗?
在法律层面,如果HIV感染者明知自己患病却隐瞒病情、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确实涉嫌违法。但在现实中,很多感染者自己也未曾检测过,不知晓病情。
更大的问题是,部分年轻人性教育缺失、风险意识淡薄,对HIV传播和防护知识严重不足。
“没做过什么就不会得病”“对方干净就没事”这样的想法,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危险。
感染HIV=绝症?还能活多久?
许多人一听“艾滋病”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绝症”“活不了几年”。但这其实是过时的看法。
![]()
目前,我国已全面推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只要及早发现、按时服药,大多数感染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寿命几乎与常人无异。
根据《国家艾滋病防治指南》,只要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感染者的传染性也会显著降低,甚至可以实现“治疗=预防”。
但前提是:必须早发现、早治疗。越早确诊,治疗效果越好。
如何预防?牢记这3个字:检、套、药
预防艾滋,其实并不复杂,只要记住三个关键词:
一、“检”——定期检测
国家提倡高风险人群(如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性行为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目前各大医院、疾控中心、公益机构都可提供免费检测,甚至可以匿名。
二、“套”——坚持使用安全套
无论性别、性取向,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
别觉得“偶尔一次不要紧”,病毒不讲次数,只讲时机。
三、“药”——暴露前后预防用药(PrEP与PEP)
PrEP(暴露前预防)适用于长期高风险人群,每日服药可有效预防感染;
PEP(暴露后预防)适用于突发情况(如安全套破裂),需在72小时内服药,越早越好。
以上药物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或滥用。
“我不是坏人,只是不懂”
小陈说:“很多人觉得感染艾滋的都是‘乱来’的人,但我不是。我只是太年轻,不懂怎么保护自己。”
这句话,说出了无数感染者的心声。艾滋病不是“道德病”,而是传染病。它不分性别、职业、取向,也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就放过你。
真正的防护,不是侥幸与判断,而是知识与行动。
![]()
当我们还在假设“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时,它可能已经悄悄靠近。
请别再害怕谈“艾滋病”。了解它、正视它、预防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那一次的代价太高。希望你永远不会付出这样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