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苗基地外景。
![]()
付志鹏在采摘豆苗。
![]()
成熟的乐都彩椒。牛玉娇 摄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这片静卧于河谷中的腹地,平均海拔2000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的特殊高原气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千亩温室大棚。一颗色泽鲜亮、饱满厚实的彩椒,从温室大棚被采摘下来踏上跨越千山万水的旅程,最终出现在俄罗斯莫斯科的超市货架上。
2023年,海东乐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通公司)带着这颗小小的彩椒,实现了高原冷凉蔬菜出口欧洲零的突破,到如今,青海冷凉蔬菜的“朋友圈”已从俄罗斯拓展至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从高原大棚到世界餐桌,青海高原冷凉蔬菜实现破冰之旅,成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一个闪亮符号,其背后是一场依托气候优势的“绿色征途”。
破冰出圈——
乐都蔬菜跨越山海
浓浓秋意中,乐都区农田遍地生金。而此时,洪水镇姜湾村乐都高原绿色蔬菜育苗基地的“出口明星”——彩椒,也迎来难得的农歇。海东乐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海燕喜上眉梢——“我们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的海外仓用起来了,最近发了两车胡萝卜、两车土豆,效果还不错。”
2017年,有着经济学科班底子,在广州国企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胡海燕回到家乡创业。回乡后,她便一心想在农业领域扎根,并将投资目光放在了乐都区蔬菜产业。2023年,胡海燕在乐都区农业部门的带领下前往山东寿光学习,这一学,便打开了她拓展国际市场的视野。胡海燕回忆:“当时寿光的蔬菜已经出口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相比之下,我们青海不是更有区位、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吗?”
学成归来,胡海燕便立刻与山东的企业搭建联系,从山东引进彩椒苗开始试种。虽然在8个温室大棚、10个塑料拱棚中试种,但仅8个温室大棚小试成功。好在通过山东公司的牵线搭桥,80吨彩椒依然成功走出“国门”,“走上”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人的餐桌。这让“乐”字号蔬菜在外贸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更让青海冷凉蔬菜实现了向欧洲国家出口的零的突破。
这次尝试犹如拿到一块通往“成功”的敲门砖。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胡海燕在政府部门指导下成立出口贸易公司、办理蔬菜出口资质,通过省、市、区农业和商务部门的牵线搭桥参加展会,前往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开辟市场。
2024年在莫斯科的菜市场,胡海燕遇到了第一个客商,第一次独立完成100吨彩椒的出口,为青海冷凉蔬菜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主动权,闯出了“新天地”。
如今,为了让出口这条路走得更顺畅、更主动,乐通公司在乐都区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仓配一体支撑”的外贸服务体系。
通过线上外贸采购平台,为在中亚地区中国餐馆、企业食堂、大宗食材采购商等提供双语线上采购窗口。线下则在哈萨克斯坦第三大城市奇姆肯特、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设立农产品海外仓。
海外仓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青海农产品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不仅解决了语言障碍,规范了采购流程,也进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胡海燕说:“这意味着我们的损耗会降低,还能掌握市场主动权,出口多元化农副产品。今年除了出口彩椒,还出口了省内各地的马铃薯、西红柿、大蒜等,今年截至10月初出口额达到935万元。”
冷凉育珍——
青海臻品享誉四方
彩椒等农产品顺利出口的背后,是过硬的产品品质作支撑。青海高原无公害、超净区的地理优势,高海拔强紫外线的“杀虫屏障”,洁净的土壤水资源环境,让乐都彩椒颗颗饱满、颜色鲜亮、肉质细嫩,在中亚地区深受欢迎。
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的菜商艾尔肯已与乐通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通过远程视频,他言辞恳切地表达着对青海冷凉蔬菜的肯定。他说:“青藏高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产的蔬菜非常美味和高品质,希望有机会能去那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我会继续加强和乐通公司的合作,让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惠及哈萨克斯坦人民。”
作为青海省重要的蔬菜供应地,乐都区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约8000公顷,蔬菜产量预计达34万吨,供应量在海东市占比近一半,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以上,近年来,气候资源吸引了无数种植冷凉蔬菜的客商。
9月下旬,在乐都区高店镇大峡村的地头上,青海福口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志鹏正仔细查看豌豆苗长势,如今,翠绿鲜嫩的豌豆苗已成“北上广”地区市场上的“抢手货”。
2019年,有着丰富蔬菜市场销售经验和种植技能的付志鹏,在全国范围内搜罗“种植冬天热销蔬菜的最佳区域”,最终选择留在青海。他说:“叶菜在外地很有市场,但夏季全国生产区域有限,青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光照也强,生态环境也好,蔬菜品质不错。”
不止在乐都,付志鹏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种植了66.66余公顷红菜苔、豌豆苗,通过自有产销链条发往“北上广”及港澳等地,通过不同标准的分拣打包,豌豆苗身价飙升。五六年时间的积淀,让付志鹏尝到了冷凉蔬菜高附加值带来的“甜头”,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菜老板”,卷起了青海冷凉蔬菜的种植风。
面对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青海省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3333公顷左右,产量保持在158万吨以上,全省蔬菜龙头企业从2020年的10家增至12家,专业合作社从1230家扩至1500家,种植大户从1900家增至2300家。
此外,通过大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成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成立高原冷凉蔬菜出口海关工作服务站、制定覆盖高原冷凉蔬菜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等举措,青海高原冷凉蔬菜产业正迎来“高光时刻”,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科技赋能——
高原蔬菜勇拓新途
如果说青海冷凉蔬菜自带“绿色基因”,那么,为推动高原的“冷资源”转化为富民“热动力”,还需要为这个“生态标签”持续赋能,释放更大潜力。
常言道:“苗好三成收”,苗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蔬菜的品质,一棵好苗不仅带来好收成,还能带来好口碑。
金秋时节,洪水镇姜湾村的乐都高原绿色蔬菜育苗基地温室内,白菜、茄子、辣椒等菜苗种类繁多、郁郁葱葱,育苗基地犹如“工厂”,源源不断地向乐都区乡村及省外输送优质好苗。
乐都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罗忠娟告诉记者,传统农户自育苗会出现出苗率低、苗情弱等难题。2023年,高原冷凉蔬菜育苗中心建成后,引入自动化播种机、智能温控系统、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实现蔬菜种苗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不仅提升了蔬菜种植的标准化与集约化水平,还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
寿乐镇薛青村种植户王荣种了育苗中心提供的辣椒苗后不由感慨:“辣椒种苗补贴一株一毛,不仅节省了成本,技术员还会送苗上门,种出的辣椒品质也不错。”
近年来,针对蔬菜产业品种杂乱、更新速度慢的问题,青海省像乐都区育苗基地这样的标准化基地还有很多,通过自主培育高原特色蔬菜品种,不仅能提升品种自主选育能力,创新变革种植模式,蔬菜生产机械化率显著提高,为蔬菜产业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除了源头育苗,一项项高科技也在为高原冷凉蔬菜装上“智慧引擎”。
在洪水镇姜湾村40公顷水肥一体标准化露地香菜种植基地内,记者见到了正在铺设水管的村民李振恩。
在同伴的协助下,今年67岁的李振恩一手抱着几只长约1.5米的喷淋管,一手将喷淋管插入土壤,几分钟过去,喷淋管在田地里整齐地排成一列。李振恩说,自从有了水肥一体化系统,他们不仅有了“家门口”的工作,地里的香菜、菠菜长势也很喜人。
他笑着说:“以前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还浪费肥料,这个系统精准滴灌,菜长得比以前好了,土壤也不板结,优点很多。”
如今,乐都洪水镇、高庙镇、达拉乡、瞿昙镇、雨润镇、高店镇、芦花乡等11个乡镇已建设蔬菜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高产高效基地666.66公顷,实现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增产20%以上。目前,第三茬香菜已完成种植,累计产量达1200吨,产值240万元。
科技不仅让产量实现新的增长,更能推动品质迈向新高度,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科技力量正让高原冷凉蔬菜焕发别样生机。
一颗颗彩椒和冷凉蔬菜,从高原沃野出发,从一株幼苗到一方蓬勃发展的产业,从田间走到餐桌,从高原迈向世界都市,承载着新农人的梦想、地域资源的禀赋和现代科技的赋能,成功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映照出了青海高原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然而未来,还会有更多“乐都彩椒”般的“青”字号明星,从这片绿色生金的土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记者手记】这是一股来自高原的“冷凉鲜风”
一颗小小的彩椒,从育苗到成长,从投入市场到走出国门,只是青海蔬菜产业发展蓬勃向上的一个投影。从很多年前享誉省内的“乐都紫皮蒜”,到如今“旅行”至俄罗斯、中亚的“乐都彩椒”,这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也是千万农人在这一历程中用勤劳勇敢书写的生动实践。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乐都人守着宝地却难展笑颜的过去,也看到了敢想敢干的乐都人改变这片土地的新的可能。曾经,受交通、物流等因素限制,乐都蔬菜外销困难,基本只能满足省内市场需求。而如今,乐都蔬菜凭借卓越的品质、全新的贸易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国外市场上的“香饽饽”,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来自青藏高原的天然美味。
乐都区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厚积薄发的产业基础,更有着善待农业,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心和使命。高原的“冷”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它恰到好处的“凉”,孕育出的新鲜蔬菜,正带着满满的“鲜”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来源:青海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