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讯2025年9月,香港高等法院一纸判决将天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瑞集团”)与港股上市企业中国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水泥”,HK00691)的两起关键诉讼合并审理。与此同时,山水水泥披露的《证券变动月报表》显示其股本结构保持稳定。这两大信号,标志着这家历经十年动荡的老牌水泥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期。
这一平静的背后,是地方国资的深度介入。今年5月,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产发”)正式入驻董事会,深度参与公司治理。此前,公司董事会主要由央企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与亚洲水泥(中国)控股公司(以下简称“亚洲水泥”)派驻的董事组成。随着济南产发这一地方国资背景的董事加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形成了多方国资协同参与的新格局。这一转变,标志着山水水泥的控制权之争,已从过去的民企混战,进入了由多方国资协同主导的新阶段。
10月22日,山水水泥公布三季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89.46亿元同比减少约20亿元,不过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只增加500万元亏损。
![]()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十年股权战争:从民企混战到国资入主
要理解这场漫长的控制权之争,需从公司的股权架构源头说起。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中国首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水泥企业,主要以水泥和熟料生产为主,同时涵盖商混、管道、塑编、重工等业务。
而矛盾的真正起点,在于职工持股平台——中国山水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投资”)。职工股东通过山水投资,实际持有上市公司相当比例股份。这一关键股权,成为了日后所有纷争的焦点。
这场股权争斗起源于2013年,时任董事长张才奎提出股份回购方案,要求包括3938名职工及7名高管在内的所有非个人股东退股,最终仅保留其本人为唯一股东,而回购股份的方式是用上市公司分红款收购其股份,兑付分三期进行,每期十年且折扣为80%不等,此举引发职工强烈反对。
后张才奎在2014年引入了中国建材作为第二大股东,这一举动使得山水投资的持股比例被稀释至25.09%,跌破了30%的控股权安全线,为后续的控制权争夺埋下了伏笔。
2015年,战局突变,天瑞集团在二级市场斥资60多亿港元收购山水水泥28.16%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此时山水水泥的股权架构变为,天瑞集团占28.16%、山水投资占25.09%、亚洲水泥占20.90%、中国建材占16.67%,还有9.18%公众股。同年12月,天瑞集团代表入驻董事会,宓敬田出任山水水泥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才奎父子在激烈冲突后出局。
![]()
(2015年山水水泥的股权架构)
然而,控制权的和平过渡只是表象。2016年至2017年间,山水水泥董事会提出的增发方案遭多方反对,天瑞集团与山水水泥管理层的矛盾公开化。2017年4月,天瑞集团强行接管总部引发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其办公室副主任等人获刑,天瑞集团也逐渐失去控制权。
实际上,在公司内斗之际,不少高管和职工希望能将持有的股权变现,后来他们找到了河南汝州商人陈宏庆。于是,陈宏庆自2015年起着手收购山水水泥职工股东所持股份。但他并未直接与两千多名职工股东逐一交易,而是以购股代表名义统一收购职工股份,以实现职工“股份变现、落袋为安”。这一举措也为日后股权争议埋下了隐患。
2017年9月,济南市属国企济南产发也开始收购山水投资的职工股,与陈宏庆形成直接竞争。这一局面引发了“一股两卖”的法律纠纷,而两地法院的冲突判决更使得山水投资相关股权的归属陷入僵局。
2018年5月,中国建材和亚洲水泥趁股权争议之机,联合重组山水水泥董事会,但天瑞集团仍是重要的财务股东。也正因如此,其实际控制人李留法自2018年9月起在海外和香港提起诉讼,要求对山水水泥进行清盘,试图再夺回公司控制权。
2025年5月,济南产发派驻董事侯建国被增选为山水水泥执行董事,标志着地方国资正式完成对山水水泥的入主。
经营面初现转机:减亏超五成,现金流改善显著
随着国资入主带来治理结构的稳定,山水水泥的经营层面开始显现触底反弹的积极信号。
根据历年财报显示,山水水泥的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214.89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181.16亿元,同比减少15.7%,到2024年进一步降至145.1亿元,同比下降19.9%。但转折点在于,2024年归母净亏损大幅收窄至约1.41亿元,相较于2023年高达8.84亿元的巨额亏损,减亏幅度超过84%。这一关键财务指标的剧烈变化,主要得益于公司实施的成本及费用控制措施,营业毛利有所上升,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营业务的实际亏损面被有效控制。
进入2025年后,亏损持续收窄的趋势得到延续。据2025年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54亿元,同比下滑15.4%,归母净利润-2.5亿元,同比大幅减亏52.84%。减亏的核心在于“价”和“本”的积极变化:水泥销售均价提升至265.4元/吨,同比增长7%,熟料均价232.0元/吨,同比增长13.1%;煤炭采购成本大幅下降18.9% 至709.9元/吨,带动单位熟料煤耗成本下降22.5%。得益于此,山水水泥上半年毛利率提升至14.3%,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
更积极的信号来自于现金流。稳定的管理层使公司得以专注于营运资金管理: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从2023年的4.24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5.38亿元,并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激增221.8%,达到6.75亿元。现金流的持续改善,也说明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公司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等方式,保持了相对健康的“造血”能力,是经营层面企稳向好的最有力证明。
债务压力未消,行业低谷中的战略布局
尽管在法律、治理和经营层面都出现了积极变化,山水水泥的债务压力依然严峻。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借款为50.15亿元,其中77.2%(约38.69亿元)为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同期银行结余及现金为20.58亿元,虽能覆盖部分短期债务,但净流动负债高达15.46亿元,短期偿债压力依然存在。
实际上,山水水泥的业绩表现,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水泥行业的整体困境。2025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8.15亿吨,同比下降4.3%。行业呈现出“需求弱、价格跌、效益分化”的特征。尤其在二季度,水泥价格加速下跌,多地价格再次跌破成本线。
面对行业困境,山水水泥提出了“练内功、做加法、做减法、做乘法”的战略方向,包括通过错峰生产、稳价复价守住现金流,处置亏损企业和低效产能,以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如今,济南产发入驻董事会后,与央企、民企、外企等各方资本形成了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为山水水泥带来了难得的稳定期。然而,巨额短期债务、未决的重大诉讼以及行业持续的需求疲软,仍然其前进道路上的多重障碍。这场持续十年的股权之争能否真正画上句号,企业的转型之路能否走通,仍需时间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