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成为年内又一家寻求"A+H"双平台融资的老牌化工企业。这家始建于1968年的氯碱化工龙头,曾以烧碱、环氧丙烷等传统产品称霸市场,如今却陷入"传统业务萎缩、新兴业务亏损、债务高企"的三重困境——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从12.03亿元骤降至2.17亿元,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仅8.4%,净负债率突破90%警戒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净负债率已飙升至90.8%,流动比率仅0.8,短期偿债压力如泰山压顶。这场传统化工巨头向新能源的突围战,正面临业务结构失衡、债务风险积聚、治理机制滞后等多重考验。
传统业务断崖式收缩,新兴业务难扛盈利大旗
滨化股份的转型困境,首先体现在主营业务结构的剧烈震荡中。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氯碱化学品收入从80.73亿元骤降至30.85亿元,占比从90.8%锐减至41.9%,三年复合变化率-8.9%。作为公司传统"现金牛"的氯碱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24.2%一路滑落至2024年的14.7%,核心产品环氧丙烷价格从2022年8889元/吨跌至2024年6623元/吨,跌幅达25.5%,直接导致该板块盈利能力腰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寄予厚望的碳三碳四业务虽以667.2%的三年复合增长率成为营收主力——2025年上半年收入34.87亿元,占比47.4%——但其毛利率仅6.4%,显著低于氯碱化学品历史高位水平,更远低于行业平均12%的水平。这种"增量不增利"的悖论,暴露出滨化股份在碳三碳四产业链上的技术短板与成本控制缺陷。以PDH(丙烷脱氢)装置为例,该装置2024年因原料价格波动与工艺缺陷,导致环氧丙烷(氯醇法)毛利率跌至-17.1%,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战略新兴业务——湿电子化学品的转型成效。该业务2022年收入0.54亿元,占比0.6%,到2025年上半年仅剩0.27亿元收入,占比0.4%,三年复合变化率-8.3%,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作为被视为"未来增长点"的电子级氢氟酸等高端产品,其收入规模不增反降,暴露出滨化股份在高端化学品领域的技术积累不足与市场开拓乏力。"新业务未立、老业务已衰"的断层状态,导致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恶化——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从26.5%暴跌至6.4%,累计降幅达75.8%;净利率从13.5%滑落至1.8%,降幅高达86.7%。
这种转型阵痛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73.54亿元,同比增长61.36%,但净利润仅1.36亿元,同比增长15.32%,增收不增利特征显著。更值得警惕的是,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328万元,同比下降112.6%,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持续恶化。"虚胖式增长"背后,是公司对政府补助与资产处置收益的过度依赖——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仅4.86亿元,较2022年的13.77亿元下滑64.7%,2025年上半年虽回升至13.12亿元,但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主营业务现金流压力未获根本缓解。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治理短板制约转型动能
在主营业务盈利萎缩的同时,滨化股份的债务压力却呈几何级数增长。净负债率从2022年的41.9%持续攀升至2025年6月末的90.8%,较行业平均58.3%高出32.5个百分点;流动比率仅0.8,速动比率0.5,流动资产50.37亿元不足以覆盖流动负债72.69亿元,形成22.32亿元流动负债净额。更严峻的是,短期借款48.89亿元与货币资金13.33亿元形成35.56亿元流动性缺口,存在显著短期偿债风险。
"高负债、低盈利"的恶性循环,源于公司激进的资本扩张策略。2022-2024年,公司累计资本开支达55.93亿元,是同期净利润4.46亿元的12.5倍,主要用于北海基地PDH及PO/MTBE项目建设。这种"烧钱式扩张"直接推高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36.8%升至2025年6月的53.0%,债务规模快速膨胀。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盈利改善,反而因项目投产后的低效运营,加剧了资产减值风险——2024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0.32亿元,固定资产减值8297万元,资产质量持续恶化。
在治理层面,滨化股份的转型困境同样与治理结构缺陷密切相关。自2020年7月3日原10余位创业元老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后,公司一直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股权相对分散。若完成港股发行,各股东股份将被进一步稀释,控制权稳定性风险加剧。更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激励不足问题——执行董事于江2024年薪酬仅87.6万元,较同行业可比公司董事长平均薪酬150万元低41.6%;首期员工持股计划仅覆盖2%员工,且行权条件宽松(2024年营收增速不低于5%),远低于行业平均10%-15%的行权门槛,未能有效绑定核心团队与公司长期利益。
治理短板在业务层面体现为转型动力不足。四位执行董事平均年龄54岁,均长期从事传统化工业务管理,缺乏湿电子化学品等新兴业务运营经验。在化工行业向高端化、精细化转型的背景下,管理层知识结构与战略视野可能制约公司转型进程。
更为严峻的是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风险。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22%,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10.2%,主要依赖聚醚行业龙头企业,订单稳定性受下游行业周期影响显著。供应商端风险更为突出,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飙升至49%,其中LPG供应商占比39.1%,原材料采购高度依赖进口,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影响成本控制。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客户与供应商重叠情况——2024年向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企业采购额达34.6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9.9%,此类交易定价机制未充分披露,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或输送利益的潜在风险。
滨化股份的H股冲刺既是寻求资本突围的无奈之举,也是检验其转型成效的关键战役。从传统氯碱业务的断崖式收缩,到新兴业务盈利能力的持续低迷;从净负债率突破90%的债务压力,到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激励的深层短板——这家老牌化工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