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2439
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转自:智谷趋势Trend
ID:yuanfangguanchaju
作者:耳东几
曾经,“学计算机,进大厂,拿高薪”,是无数家庭坚信的铁律。
可是近几年,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智联招聘报告显示,过去三年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从8192元降至7639元,薪资排名也从第二到跌出前十。类似的变化,也出现在软件工程专业。
![]()
甚至在河北省公布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差的专业名单中,软件工程赫然在列——该专业的初次去向落实率、失业率、待业率总体处在全省落后水平。
![]()
更令人警醒的是,不少大学也开始调整学科布局。
据软科统计,在2024年,大连海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接连撤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的硕士、博士学位点,近五年来全国累计撤销26个软件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这一数字,高居全国各类学科之首。
在社会更加重视理工科的当下,计算机这个曾被视为“宇宙尽头”的黄金专业,为什么出现前所未有的退潮?计算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土木工程?
01
过热的计算机专业
你知道,去年中国有多少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吗?
前瞻经济学人给出了一个数据——近70万,而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79万,相当于每16个毕业生中,就有一名是计算机类专业出身。
根据阳光高考网站数据,截至2025年10月13日,全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院校数量已经达到995所,数量第一,遥遥领先。软件工程专业院校数量则为661所,数量同样惊人。
全国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开设院校,数量超过了900所。
更关键的是,2024年,计算机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在扩大。全国计算机类专业招生计划共计43.5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超4万人。
但问题在于,这波扩招的主力并非985、211,而是大量的“其他高校”。易度排名显示,“其他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数庞大,扩招幅度也高达13.04%。
![]()
这意味着什么?
大量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偏弱的地方院校,反而更热衷于招收、扩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典型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太原理工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2024年实际录取数为1871人,几乎占了总招生的四分之一。而2022年、2023年的实际录取人数都不超1600人。
值得注意的是,太原理工大学虽然是211,但因为地处山西,存在感较低,甚至被部分网友调侃为“末流211”。在经费方面,太原理工2024年的预算为29.27亿,远远低于其他211高校,2023年预算甚至只有18.39亿元,还低于同省的山西大学(19.56亿元)。
其他高校的情况也类似:
河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师范大学,属于非师范专业的软件工程在去年招生人数达到了1980人,师生比高达200:1;
山西的中北大学,其软件工程专业今年招生1600人;
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共计划招生1830人;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热衷于计算机专业扩招,当然是有原因的。
答案很现实,一是收入,二是需求。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费普遍较高,能够增加高校的收入。像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一年学费为1.6万,是其他专业的3倍多,属于独一档。
![]()
图说:太原理工大学收费标准
又如郑州轻工业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一年学费为1.2万,也不便宜。
对很多经费紧张的地方高校而言,这是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而家长和学生奔着“热门专业”,也愿意买单。
问题是,这些批量生产的“基础程序员”,一年一年地毕业后,会发生什么?
可想而知,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02
供需错配如何解决?
有人用一句话形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非常形象——上限无顶,下限无底。
根据麦可思研究,2023届中有三成以上的计算机毕业生无法“学以致用”,其中,22%的人是因为能力达不到相关岗位要求,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工科专业平均水平(13%)。
对于很多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困境甚至不是如何跟顶尖高校的学生竞争,而是:
怎样才能把专业课的知识看懂。
要知道,计算机行业变化日新月异,相关战略领域需要的是能力极强,技术过硬的一批人。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以编程语言、算法设计为主,课程内容更新周期长达3-5年,远远落后于技术迭代的速度。
在这种“时差”下,毕业生如果无法满足新兴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恐怕就业也会遇到困难。
![]()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高峰已过,各大平台逐步进入存量阶段。加上AI飞速发展,编码助手几乎成为标配,低代码、无代码工具不断成熟,传统软件开发岗位首当其冲。
大洋彼岸的微软,今年五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6000人,预计人工智能代码占比将从20%提高到30%。
供给端汹涌澎湃,需求端却逐渐萎缩,问题就在眼前。
03
计算机专业迈入“严控规模”阶段
正因如此,近几年,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始出手调控了。
2023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通知,其中要求专业布点数超过全省本科高校数50%的本科专业不再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四个计算机类专业赫然在列,占了四分之一。
2024年,河南省公布控制限制新增本科专业目录清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在省内均超40个布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布点数达48个,是全省最多布点的专业之一。
黑龙江同样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软件工程列入过剩本科专业预警清单,不支持增设的原因是布点过多。
在高职层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也出现在福建、吉林、山西、山东教育厅发文明确“限制增设”名单中。
种种迹象,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计算机专业已经迈入“严控规模”阶段。
![]()
当年的“基建狂魔”成就了土木工程的辉煌,但今天土木工程却成为“提桶跑路”的代名词。如今的计算机,会不会走上相似的道路?
回到当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新的技术浪潮仍在酝酿,未来未必没有机会。选择专业的本质,或许只是当个敲门砖。结合个人志趣特长,进入一个有前途的行业,远比学什么具体的专业更重要。
文章来源:智谷趋势Trend(ID:yuanfangguanchaju)(作者 | 耳东几)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新 书 推 荐
![]()
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存量时代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和创新方法,为国内其他兄弟城市的更新提供了不少先行经验和有益启示。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创作编辑、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更新:上海的实践与创新》一书,就是集众多更新实践、理论探索和创新成果的一部作品。本书不同于偏重介绍更新项目设计思路以及方案的套路,而是从经济、产业、城市、社会、企业、人文、消费和市民的多维度,分析阐述怎样的城市更新才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市民所喜欢的;怎样的投入产出才是可持续的。总之,城市更新不仅要有主管部门、规划师和设计师参与,更是企业的主战场,并涉及全体市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它既要有社会价值,也要有经济价值,更要有市民的获得感和项目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本书的基本理念和切入点。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观察、了解城市的新视角、新渠道和新方法,也希望能为从事城市更新的同行、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些源于实践的理论思考、方法创新和案例借鉴。
为方便阅读,成书采用正16开尺寸,空心脊的装帧方式,四色全彩印刷。内文用纸优良,且空心脊的装帧方式使书可以摊平,利于跨页图的阅读;封面则采用优美的艺术纸。全书虽厚,但由于用纸考究,重量很轻,便于携带。书的整体设计简洁大气,是一本精致易读的好书。
书名:《城市更新:上海的实践与创新》
定价:168.00元
书号:ISBN 978-7-5765-1676-0
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欢迎订购
联系人:孙老师13611942688
秦老师 15921998880
座机:021-64676547
READ MORE
“孤独经济”破局指南:从情绪深渊到万亿蓝海的红利导航
10-23
从美国银发经济创新模式,看上海市场的机遇在哪里?
10-22
经营越惨他们越富!这五大“拾垃圾”行业的暴富密码
10-2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