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极致的星空,和想要抬头看天的人……

0
分享至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极致的星空,和想要抬头看天的人……》的报道。

  浩瀚星空,无垠宇宙。

  漫步其下,蓝色星球上总有人想一探宇宙奥秘。无论是跋涉万里寻觅世界级天文台址,还是为了拍摄星星“飞越全球”,或是监测日益拥挤的太空以防止卫星“堵车”,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追着心中最美的星星。

邓李才:“最能爬山”的天文学家找到世界级天文台址

  柴达木盆地西北角,阿尔金山脚下,沿着215国道穿越戈壁来到冷湖石油工业遗址保护区,成片的断壁残垣映入眼帘。

  而就在不远处的赛什腾山上,一个个银白色的天文圆顶密集排列——这里,正悄然成为亚洲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谁也想不到,冷湖这座曾因石油资源枯竭而被遗忘的小镇,竟会与星空结缘。而这背后的故事,要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说起。

  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一台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就是他们探索宇宙的“眼睛”。然而在1989年,邓李才远赴意大利求学时却深刻感受到,中国天文学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在欧洲,望远镜不仅口径更大,操作技术手段也更加发达。

  尽管当时互联网技术尚不发达,但邓李才的一位意大利同学已能在欧洲远程控制位于智利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邓李才不由想起自己早前在国内的经历:有一次观测结束后突遇天气变化,望远镜圆顶需紧急关闭,但由于设备老旧,大家只能合力手摇天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合上”。

  国外的学习经历让邓李才意识到,中国天文学要走向国际前沿,必须拥有先进的大型望远镜设备和观测技术。

  建设大科学装置,选址是重要前提。2017年,邓李才为自己负责的“恒星观测网络计划”光学望远镜进行搬迁选址。这台望远镜原本放置在青海德令哈市,但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亮的灯光让望远镜观测受到严重影响。

  就在邓李才为安置望远镜发愁时,一位地方干部也在谋划所在地区的未来。2015年,田才让调任青海冷湖,负责建设工作。当时的冷湖,人口持续流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但在一番考察之后,田才让注意到了冷湖纯净的星空。

  经过朋友介绍,田才让找到了邓李才的办公室。当时,路过车辆扬起的尘土会对望远镜观测造成影响。见面之前,邓李才刚给观测站附近的固沙植物浇完水。田才让看着身穿带泥点的工作服、满是尘土的徒步鞋的邓李才,心里直打鼓:“这真的是国家天文台的专家吗?不会是找错人了吧?”

  尽管如此,田才让还是开门见山:“冷湖的星空条件很好,我们想请你去考察能否建天文台。”

  有了之前德令哈的经历,邓李才不太客气:“我们把望远镜放在冷湖,你们能做到长期保护吗?”

  田才让立即做了一番“功课”。“他一个星期后就拿着红头文件来了。”邓李才说,看到地方政府保护暗夜星空、支持天文观测发展的承诺,他被打动了。

  天文观测对环境要求十分严苛,一流天文台址往往需要符合云量小、空气干燥、大气稀薄、视宁度好等条件。根据历史选址资料,邓李才初步判断,冷湖基础条件不错,唯一让人担心的是风沙。这里究竟是否适合建望远镜?得先找到不受风沙影响的地方。

  邓李才用遥感数据筛了一遍,最终锁定赛什腾山。“它从戈壁中拔地而起,相对高差大,能避开底层沙尘,也是冷湖附近仅有的一座高山。”他说。

  2017年10月,邓李才带着团队第一次抵达山脚下。

  那是个晴朗的夜晚,他没靠专业设备,只用手机就拍到了银河拱门。在智利、美国夏威夷、西班牙加那利群岛,邓李才曾见过多个世界顶级台址的星空。而站在赛什腾山下的那一刻,他心跳加快了,“从感官上说,冷湖的星空不输给它们。”

  赛什腾,蒙古语意为黑色不长草的山,山峰陡峭、碎石遍布,最高处海拔超4500米。此前从未有人为天文观测登顶此山。

  邓李才和田才让拿着地形图、拄着登山杖,沿着山脊和沟壑向上爬。一边探路,一边用喷漆做标记。

  “山上根本没有路,有一次我在攀爬中脚下突然踩空,幸亏马上用手抓住岩壁,控制住了身体。”邓李才说,团队中的年轻人杨帆体重较大,爬山时格外吃力,每次上山会带一瓶可乐,“登顶后喝可乐,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当时,邓李才了解到,国家考虑建设一台超大口径光学望远镜项目,但备选台址的条件都不理想。“如果我们不快点拿出冷湖的选址数据,可能就要错过这个机遇。”

  缺氧、头痛、体力透支……回忆当初爬山的日子,邓李才从未想过放弃:“比起上世纪欧美人在智利安第斯山脉骑着毛驴选址,我们开着越野车,后来甚至用上了直升机,已经幸福多了。”

  2018年,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邓李才团队用直升机吊装选址设备。其中最关键的是一台视宁度测量仪,要在山顶完成基建和配套设备建设。当天晚上,邓李才下山准备第二天的运输任务,杨帆主动选择留下:“设备调试好了,我先测一夜看看。”

  看到屏幕中不断跳出的数据,杨帆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杨帆跑出帐篷到处找信号,终于拨通了邓李才的手机:“数据大超预期,视宁度0.79角秒,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邓李才(左三)和团队在冷湖赛什腾山进行选址工作。(受访者供图)

  邓李才握着手机,一时在原地呆住了——这里,就是一直寻寻觅觅的地方!

  2021年,邓李才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冷湖赛什腾山光学天文台址勘选结果,正式确认冷湖赛什腾山为国际顶级光学天文台址。国内天文学界为之一振——一直以来,全球最好的光学天文台址都集中在西半球,如今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一流台址。

  鸭舌帽、徒步鞋,外加一件冲锋衣,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快走也不喘气——初次见到邓李才,你很难相信他已年过花甲。受家人影响,他高中接触冬泳,在意大利留学时常去登山徒步,现在爱打羽毛球。

  2009年开始,因工作需要,邓李才频繁往返高原。一次体检中,他发现自己的血压明显升高。“医生说这可能和频繁进出高海拔地区有关,建议服药控制。”他回忆道。

  半年过去,他依靠药物维持血压稳定,也在思考更根本的解决方式:能不能通过增强自身机能来适应这样的工作方式?他开始制定严格的锻炼计划:坚持跑步、健走,加强心肺功能,同时控制体重。一段时间后,他逐渐减少药量,最终成功停药。

  如今邓李才仍坚持锻炼、控制饮食。“没有好的体能基础,冷湖选址可能还真做不下来。”他说。

  冷湖选址的成功,锻炼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选址团队。邓李才坦言,自己到了这个岁数,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更大突破越来越难,但还能为其他人铺路。

  大型天文台的选址是一项耗时漫长的系统工程,若让处于科研黄金期的年轻学者全力投入,可能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正因如此,邓李才觉得,像自己这样的过来人多承担一些基础性、支撑性的工作,既是一种责任,也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

  如今,在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望远镜或已投入观测,或正加速建设,这里逐渐成为亚洲最大光学天文观测基地。邓李才最喜欢傍晚时分站在山上,看望远镜圆顶依次打开,望向深空。

  天文学从来都不遥远。它只需要一片极致的暗夜星空,和一群想要抬头看天的人。

王凯翔:“星空选中了我,让我替它发出一点点光”

  5个月前,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险峰间,一架直升机在强风中不停摇摆。机舱内,王凯翔有些紧张,脑海里闪过的念头却是:“我还有不少科研成果没发表呢。”

  几天后,在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勃朗峰的登山滑雪中,他在登顶下撤时又经历了一次意外滑坠。“如果不是当时有结组,那我大概率将坠下千米深的山谷……”

  当天傍晚,他背着滑雪板疲惫不堪地走在森林里,转身望去,滑行过的破碎冰川和远处夕阳余晖中的小镇美得不可言喻。极致的险和极致的美在此刻交织,这种矛盾统一的体验,让他痴迷不已。

  但对王凯翔而言,比群山更高远的召唤来自星空。

  夜幕垂落,星光闪烁。头顶是遥远的光点,也是他自少年时代起便深深着迷的宇宙。

  2009年7月22日,一场罕见的日全食掠过长江流域,那时还在上初中的王凯翔,和上万人一起聚集在浙江绍兴的广场上,目睹了“太阳被月亮吞没”的震撼瞬间。

  “光迅速暗下去,月球阴影快速地压过来,全场惊呼尖叫……”他举起手中的卡片相机,拍下了人生第一张天文影像。尽管粗糙,却真实记录了他与宇宙奇观的第一次正式“相遇”。

  “那种超越现实的体验,会长久地在心中泛起波澜。”

  从那以后,他主动阅读天文书籍、尝试观测天象,本科阶段起深入接触严谨的天体物理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多彩的星空摄影世界。他说,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而拍摄星星,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科学的延伸”。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项爱好会在许多年后,变成支撑他走过科研低谷的力量。


  这是澳大利亚十二使徒岩上空的星河。(受访者供图)

  博士阶段,王凯翔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主攻星系演化研究。他形容自己做科研就如同“福尔摩斯探案”,或像是“宇宙考古”——

  “我们看到的星光,可能是上百亿年前发出的,我的工作就是解码这些光里的信息,拼凑出星系演化的故事。”

  可科研之路并非坦途。研究的关键期,新冠疫情袭来,导师的线下指导中断了3年,他成了学术路上的“孤勇者”。

  面对延迟毕业的压力、外界的质疑,他找到了独特的解压方式——进山滑雪、拍摄星空。

  “极限运动给了我内心的支点,让我知道即使科研遇到挫折,我还能做个快乐的滑雪教练。而星空摄影训练了我的观察力,让我在复杂数据中更快捕捉关键信息。”这些看似与科研无关的爱好,最终都成了支撑他前行的力量。


  这是王凯翔参加2023年UTMB环勃朗峰越野赛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2023年,在西雅图举办的美国天文学会(AAS)新闻发布会前,王凯翔把自己关在酒店房间里哭了一场。“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终于能把研究多年的成果拿出来,那种紧张又珍视的心情,就像要把藏了很久的宝贝展示给全世界看。”

  2023年,他以独立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期刊发表论文,首次系统揭示超致密矮星系由普通矮星系演化而成的完整机制。一位业内专家专门发来邮件:“不知道有没有人告诉过你,你文章里的那幅图,真的很cool(酷)。”

  王凯翔总说,天文学研究常要“靠天吃饭”,这份不确定性恰好与星空摄影奇妙契合。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观测,是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那里的凯克望远镜是全球最顶尖的设备之一,我们好不容易申请到3个夜晚进行观测。”

  可当他跨越太平洋抵达夏威夷,连续多日的暴风雪天气却让观测计划全部泡汤。原定要和哥伦比亚中学生连线直播观测实况,最后只能换成讲报告分享。

  “但我大概是第一个在那座天文台上滑雪的中国研究者。”王凯翔笑着说,“没观测成功,却收获了别样的体验。”

  类似的“意外”,也发生在星空摄影的途中。他曾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等待英仙座流星雨,却遇上从撒哈拉沙漠袭来的沙尘,整片天空灰黄模糊,几乎无法拍摄。那晚,他把相机架在一旁自动拍摄,铺了垫子躺在半山腰,安静地看着朦胧的天幕。

  “那次没拍到出彩的作品,但那个夜晚依然属于我。在星空下,我的想象力是不受束缚的。那是一种极致的自由。”

  正是这些“不成功”“没拍到”,让他渐渐懂得“等待”的意义——科研没有绝对的成功或失败,摄影也不必有“必须出片”的压力,顺应自然节奏,反而能收获惊喜。

  2024年5月,剧烈的太阳风暴来袭,通过空间天气预报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王凯翔提前锁定北京以北的金山岭—蟠龙山长城一带,认为可能出现极光。地磁暴开始的当晚,他与同伴驱车前往,经历一晚的风雨和沙尘,为了寻找晴空区,在寒风中等待了几个小时。

  当弥散的红色光柱出现在长城背后的天际时,他忍不住落下眼泪。“那是第一次有人在北京境内的长城上拍到极光。我们记录下了画面,仿佛参与了一场创造历史的事件。”

  在王凯翔眼中,星空摄影是一种与宇宙对话的方式。而这种“对话感”,与科研中发现新天体的体验如出一辙。

  一次分析观测数据时,他偶然瞥见一个从未被记载过的天体,忍不住在心里默念:“嘿,亿万光年外的小家伙,这是第一次有地球人注意到你吧?”那种雀跃,就像解开了一道藏了很久的谜题,是任何荣誉都替代不了的体验。

  “每当这时总会觉得,不是我主动选择记录星空,而是星空选中了我,让我替它发出一点点光。”

  凝视宇宙,给他带来了什么?

  “它让我变得更简单。”王凯翔说,“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下,人类的烦恼渺小得不值一提。万物终将消失,反而让人更珍惜当下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一朵花,一块岩石,一条冰川,一片海洋,大到整个地球、太阳,都不是永远存在的。”

  “如果大家都能多看看星空,或许会发现,世界其实没那么复杂,而探索与热爱,永远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他说。

刘博洋:用热爱链接大众与星空

  刘博洋的天文梦始于童年,长大后这颗热爱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他是大学天文系里组织社团、带同龄人观星的组织者;是网络上花数小时查资料,第一时间解读重大天文发现的科普者;更是如今建起监测网,观察太空的“守护者”。

  从“一个人看星星”到“带一群人看星星”,再到守望太空,刘博洋把小众的天文领域,变成了大众能触摸、能听懂的浪漫。

  1990年,刘博洋出生在内蒙古。小时候,父母带他去北京参观多家博物馆,唯独天文馆让他流连忘返。父母托人购买的一台入门望远镜,为刘博洋打开了通往星空的第一扇窗。

  通过这台望远镜,刘博洋第一次清晰看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那些坑洼不平的阴影在他心中种下了对宇宙的好奇种子。

  2005年,刚上高中的刘博洋加入学校天文社,却没想到这个决定会改写他的人生轨迹。

  “那时候我对天文的了解,仅限于用家里望远镜看到的太阳和月亮。”刘博洋说,一次社团活动中,学长学姐组织大家去郊外观测,当20厘米口径望远镜对准银河时,他第一次看到“银河中如丝绒般的群星”,那种震撼让他记忆犹新。

  在社团成员介绍的天文论坛网站中,刘博洋常通宵浏览帖子恶补知识。仿佛新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他才知道原来全国有这么多天文爱好者,有人在拍深空,有人在手磨主镜,还有人会分享自己发现的小行星。这让他第一次觉得,天文不是一个人的事。

  高中毕业时,作为呼和浩特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的成员,刘博洋受邀去香港交流。在香港,天文爱好者当时正从胶片天文摄影转向数码摄影,他第一次上手口径达半米的天文望远镜。“大开眼界之后,我逐渐认为,天文知识的传承离不开平台和引路人。”刘博洋说。

  这种想法,在刘博洋进入北京大学天文系后转变为具体行动。作为北大青年天文学会成员,他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高校没有天文社团,就算有,也缺设备、缺指导,学生只能自己摸索。

  于是刘博洋牵头成立“北京高校天文社团联盟”,又发起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他觉得,天文是一个小众领域,他希望让同样喜欢天文的同龄人找到组织,就像当年学长带他看银河,他也想成为那个“递望远镜”的人。

  2012年,刘博洋成为了一名知乎答主,为网友科普天文知识。为了解答网友“脑洞大开”的问题,他经常花数小时查前沿英文资料,有时一篇文章要打磨一个月。天文领域有新发现时,他会第一时间呈现通俗易懂的解读。

  本科毕业后,怀揣对天文的热爱,刘博洋选择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深造,之后又转学前往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继续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刘博洋一度陷入迷茫,看着身边优秀的同龄人,他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走科研这条路。当时,他在知乎平台上有了10万粉丝,通过数篇“火出圈”的天文科普文章,在天文圈已经小有名气。


  2018年,刘博洋在参观默奇森射电天文台(MRO)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受访者供图)

  临近毕业,导师对刘博洋说,你可以不做科研,但如果不做科普,一定是科普界的一大损失。这句话点醒了他——为什么不结合自己的优势,为更多人解读宇宙的奥秘?

  刘博洋渐渐发现,相比做科研,自己更擅长把复杂知识讲明白,而在国内,专业的天文科普作者恰恰是稀缺的。而随着自媒体平台快速发展,当时一些鼓吹外星人、“UFO崇拜”等邪说的伪科学大行其道。

  2019年,刘博洋发现一个传播力甚强的邪说团体,打着“外星文明”的旗号,诱导人相信“自己是外星人”,甚至有家长联系他说自己的孩子在接触这个邪说后精神异常,被迫休学2年治疗。

  “我一开始也想过,这种‘怪力乱神’值得花时间回应吗?”

  可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心理创伤,刘博洋觉得这种邪说需要专业科普来进行对抗。

  那段时间,他翻遍了这类团体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的资料,梳理出他们编造故事的套路,又结合专业知识,逐一反驳“飞碟学”“宇宙人类”等概念,文章发表后很快得到广泛传播。

  不久后,一些伪科学账号因“担心被追究”,悄悄改了名,停止了运营。刘博洋说:“那时候我才明白,科普不只是讲知识,还能‘救人’,这种价值,比发一篇科研论文更让我有成就感。”

  做科普久了,刘博洋慢慢有了困惑:光靠自己查资料、写文章、拍视频,总觉得离“真正的天文一线”有点远。他直言,完全靠求学期间积累的知识做科普,时间长了难免“江郎才尽”。

  也是这份顾虑,让他最近把职业重心转向了创业。不是放弃科普,而是想离科研和科技产业更近一些。“借时代东风,通过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力量提升自己,以后再科普,才能有更多的一手信息。”刘博洋说。而他找到的新方向,恰好是“从仰望星空到守护太空”。

  现在我们抬头看星空,除了星星,还会看到不少“会动的光点”,这些大多是人造卫星,而且数量正快速增长。

  “以前的星空是‘静态’的,星星在哪几乎不变。现在不一样了,天上多了好多人造卫星,以后会更多。”刘博洋说,就像马路上的车多了会堵车,天上的卫星多了也一样,所以人类要想持续利用太空,就得知道每颗卫星在哪儿,有没有和其他卫星碰撞的风险。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得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这正是他创业项目的核心目标。

  2022年,刘博洋成功记录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全部12种构型,为中国航天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2023年,有了知乎“灯塔计划”的100万元支持,刘博洋团队把这套跟踪空间站的技术发展成布局全国的监测网,给太空装了一套“监控系统”。

  刘博洋给这套系统起了个接地气的内部代号——“天罗地网”。通俗地说,就是在不同地方建观测点,盯着天上的卫星和各种“太空目标”,记录它们的位置、轨迹,并连成一张监测网。

  这张网刚建成没多久,就实实在在帮了个大忙。2024年,某卫星发射异常出现紧急状态后,刘博洋团队接到要求投入支援,在发射后仅5小时便获取了卫星与火箭上面级已完成分离的影像,协助任务方以更高时效判定卫星状态,为后续救援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而这一切,还是离不开刘博洋做科普的初心——现在团队拍的卫星分离画面、算的轨道数据,都是最鲜活的科普素材;以后大家再听到“太空‘堵’卫星怎么办”“怎么防小行星撞地球”,不再只能面对抽象的文字,而是能看到他们呈现的解决方案。

  在刘博洋眼中,自己或许不是一个出色的天文学家,却是最愿意和大众一同领略星空的人,而自主开展技术研发,用影像直观呈现自己实现某个科学目标的过程,是在“大航天时代”做科普不可或缺的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张近东家族,资产真要清零了

张近东家族,资产真要清零了

大猫财经Pro
2025-11-19 17:51:07
浙江16岁小将陈妤颉夺女子200米冠军,成为本届全运会双冠王

浙江16岁小将陈妤颉夺女子200米冠军,成为本届全运会双冠王

懂球帝
2025-11-19 20:44:03
刘景扬母亲透露:她没有教练没人看好她 她这一冠是广东计划外金牌

刘景扬母亲透露:她没有教练没人看好她 她这一冠是广东计划外金牌

劲爆体坛
2025-11-19 23:18:42
中国一邮轮放弃日本靠岸,取消乘客下船

中国一邮轮放弃日本靠岸,取消乘客下船

极目新闻
2025-11-19 17:58:05
俄罗斯警告高市早苗

俄罗斯警告高市早苗

极目新闻
2025-11-19 17:31:43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称其介入导致离婚,暧昧聊天记录曝光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称其介入导致离婚,暧昧聊天记录曝光

萌神木木
2025-11-19 17:09:01
微信群里转发一篇文章,两人被跨省传唤;最新情况:均不予处罚

微信群里转发一篇文章,两人被跨省传唤;最新情况:均不予处罚

大风新闻
2025-11-19 13:01:32
预算1.76亿的办公楼“未批先建”,市民质疑应罚10%,为啥只罚50万?律师说法

预算1.76亿的办公楼“未批先建”,市民质疑应罚10%,为啥只罚50万?律师说法

大风新闻
2025-11-19 16:31:04
喻恩泰和妻子婚内双出轨,聊天记录不堪入目,妻子约P喜欢大的

喻恩泰和妻子婚内双出轨,聊天记录不堪入目,妻子约P喜欢大的

社会酱
2025-11-19 17:42:35
继高市早苗叫嚣之后,日本武官再放狂言,扬言优先击沉福建舰

继高市早苗叫嚣之后,日本武官再放狂言,扬言优先击沉福建舰

知鉴明史
2025-11-18 23:19:39
吴艳妮哭成泪人!颁奖典礼掩面痛哭,三届全运会无缘金牌

吴艳妮哭成泪人!颁奖典礼掩面痛哭,三届全运会无缘金牌

奥拜尔
2025-11-19 22:57:40
第一个力挺中国的战友出现!只要日本敢出兵,立马使出一大绝招

第一个力挺中国的战友出现!只要日本敢出兵,立马使出一大绝招

南宫一二
2025-11-19 10:43:00
不是玄学!明日十月一寒衣节,最旺自己的4件事,别忘了告诉家人

不是玄学!明日十月一寒衣节,最旺自己的4件事,别忘了告诉家人

阿龙美食记
2025-11-19 01:16:03
中美贸易战掀桌子了!11月19日,今日传出的三大消息已全面发酵!

中美贸易战掀桌子了!11月19日,今日传出的三大消息已全面发酵!

李博世财经
2025-11-19 10:17:03
江苏科技大学被骗惨了:高中生成头牌教授,还想参评院士

江苏科技大学被骗惨了:高中生成头牌教授,还想参评院士

上峰视点
2025-11-19 11:04:22
人口不到16万的库拉索首进世界杯!

人口不到16万的库拉索首进世界杯!

扬子晚报
2025-11-19 17:47:44
10个月违法赚近9000万,最终被罚1.77亿!涉事人疑是DeepSeek创始人旗下公司核心员工

10个月违法赚近9000万,最终被罚1.77亿!涉事人疑是DeepSeek创始人旗下公司核心员工

可达鸭面面观
2025-11-19 08:59:19
中日谈判完毕,日本官员灰溜溜离场,高市危机升级!美国撤导弹!

中日谈判完毕,日本官员灰溜溜离场,高市危机升级!美国撤导弹!

时时有聊
2025-11-18 21:01:34
日本片突然叫停,切香肠战术来了

日本片突然叫停,切香肠战术来了

贩财局
2025-11-17 17:20:34
15号模特广东冠军后续:一身赘肉是何来头?最新回应:会给交代!

15号模特广东冠军后续:一身赘肉是何来头?最新回应:会给交代!

阿纂看事
2025-11-19 09:07:36
2025-11-20 02:15:00
新浪财经 incentive-icons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
1434835文章数 457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

财经要闻

重磅!中金公司拟收购东兴与信达证券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时尚
游戏
家居
数码
军事航空

辛芷蕾的炸裂10分钟,让人大受震撼

我的小众XP,在“玩法正确”面前一无是处?

家居要闻

水岸美学 书香人文生活

数码要闻

猫头鹰黑化版散热器风扇来袭

军事要闻

量大管饱 中国军网在海外发布备战视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