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关庙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精细化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其中,吴台社区立足实际,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等举措,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成为全镇为民服务的典型样板。
破“无业”之困:撂荒之地“变身”产业大棚,激活居民增收新引擎
“咱们社区以前啥产业都没有,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闲着,守着一亩三分地也挣不了几个钱。”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书记回忆起几年前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无奈。彼时的吴台社区,因缺乏特色产业,居民收入渠道单一,闲置多年的荒废场地杂草乱石更是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不仅浪费资源,还影响社区环境。
![]()
“不能让土地闲着,更不能让居民愁着!”为摆脱产业空白的困境,社区干部们决定从盘活闲置资源入手。他们先是带着“问题”走遍了社区的每个角落,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五组一片可最大化利用的场地,这里常年堆满乱石,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不仅影响村容,还存在安全隐患。
“要把荒地变宝地,首先得听群众的意见!”社区干部们挨家挨户走访,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详细说明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新建产业大棚的想法。起初,不少居民心存疑虑:“填土建大棚要花不少钱,万一赔了怎么办?”“咱们没种过经济作物,就算建好了大棚,后续怎么运营?”
![]()
面对居民的担忧,社区干部没有退缩。他们一方面联系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勘察,根据气候条件特点和当地土质情况,确定了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瓜果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积极对接上级相关部门,争取到专项资金用于场地填土、平整和大棚搭建。为了降低居民风险,社区还牵头建立了“合作社+居民”的运营模式,由社区统一管理大棚,居民既可入股分红,也可就近在大棚务工,形成以种植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增收的发展模式。
![]()
“填土的时候,社区干部带头忙前忙后,居民们看在眼里,也主动加入进来。”居民张大姐说,那段时间,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忙,有的清理垃圾,有的平整土地,原本冷清的废弃场地变得热火朝天。经过四个多月的奋战,10座标准化大棚拔地而起,昔日的“脏乱差”之地,摇身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产业基地”。
![]()
如今,走进吴台社区的产业大棚,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以前在外面打工,自从社区新建大棚,我决定尝试一年,今年蔬菜长势还不错,总体收益还不错,主要是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正在采摘黄瓜的居民吴大哥笑着说。今年社区搭建大棚主要是为了盘活土地,令人没想有到的是种植的各类蔬菜长势不错。一株株蔬菜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在我的精心照顾下,喜获丰收,让我也有信心继续搞下去,真正让“荒地变宝地,让居民得实惠”。
解“出行”之难:从“阻碍路”到“连心路”,修好群众脚下的“幸福路”
说起多年形成的“堰塞湖隐患治理”,居民周大妈至今仍记忆犹新。2021年9月6日,关庙镇吴台村因持续强降雨,导致辖区寺岭沟水库下游吴台村二组排洪管堵塞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到下游及周边住户。为了及时排险,在水利专家和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经过昼夜施工,成功排空堰塞湖积水,并实现抢险“零伤亡”。
![]()
“路不好走,不仅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制约社区的发展。”社区干部们深知,修好这条路,不仅是改善出行条件,更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此,社区把堰塞湖治理、道路改造和排水系统升级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争取项目支持。
“刚开始争取项目的时候,难度不小,因为涉及资金、规划等多个方面。”社区支书说,为了尽快推进项目,他带着厚厚的材料,一次次跑相关部门,详细说明道路问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改造后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终于争取到了“吴台社区堰塞湖治理”项目。
![]()
项目开工后,社区干部们更是全程“盯守”在施工现场。从排水管道的铺设深度,到路面硬化的水泥标号,再到施工进度的把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修建道路0.071公里,路基宽度26m,路面宽度12m;排水管道必须埋得深一点,涵洞大一点,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内涝问题”。王书记每天都会到工地巡查,遇到问题及时和施工方沟通解决。
施工期间,难免会影响居民的出行。为了减少不便,社区提前发布通知,告知居民施工时间和绕行路线,并组织社区干部在施工现场引导交通。“虽然施工期间出门绕点路,但想到以后能走平坦的路,大家都很支持。”居民徐大哥说。
![]()
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一条长0.071公里的平坦水泥路呈现在居民面前,配套的排水系统也同步建成。“现在下雨再也不用担心积水了,担惊受怕了,如今路面平平整整的,推着婴儿车散步都很方便。”周大妈高兴地说。
社区还计划在道路边上专门设置停车位,安装交通警示牌,并给这条路起个温暖的名字“连心路”。“这条路不仅连通了社区的各个角落,更连起了社区和群众的心。还准备在另一侧建一个小广场,让居民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地。”王书记高兴地说。
亮“民心”之灯:一盏盏路灯,照亮居民夜间出行的“安全路”
![]()
“以前晚上出门,到处黑漆漆的,只能靠手机手电筒照明,尤其是冬天,天又黑得早,老人和孩子出门特别不安全。”居民王阿姨的话,道出了此前社区居民夜间出行的困扰。由于社区资金紧张,多年来,除了主干道有几盏路灯外,其他一些街巷一直处于“无照明”状态,夜间出行安全成了居民的“心头忧”。
“群众的‘忧心事’,就是我们的‘心头事’。就算资金再紧张,也要想办法给居民装上路灯!”在社区干部会议上,王书记的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为了筹集路灯,支书多方奔走:一方面向上级部门申请“民生实事”专项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向帮扶单位申请支持。通过多方协调与积极筹备,购置了90余盏新型节能路灯。
![]()
在路灯安装过程中,社区干部们再次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居民的出行习惯和各小组街巷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路灯的安装点位。“这条巷子里老人多,路灯要装得密一点;那边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灯光要亮一点。”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社区干部对群众的用心。
![]()
当一盏盏路灯亮起时,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围在路灯下,脸上满是惊喜和感动。“亮了!亮了!以后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怕黑了!”孩子们在路灯下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路灯下聊天纳凉,原本冷清的夜晚变得热闹起来。截至目前,社区已在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实现了“全社区道路照明全覆盖”。
“现在晚上出门,路灯亮堂堂的,心里也踏实。”居民王阿姨说,每天晚上,她都会和老伴沿着“连心路”散步,看着沿街的路灯和家家户户亮起的灯光,感觉心里特别温暖。
从产业大棚的建成投产,到“连心路”的平坦畅通,再到一盏盏路灯的点亮,吴台社区的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社区干部的“走心”付出,更离不开居民的支持与参与。如今的吴台社区,不仅解决了“无产业、出行难、照明差”的问题,还带动了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居民精神面貌的提升,社区新的便民服务大厅改造升级到新广场的建设,废弃的墙角画上了文明宣传画,居民们的笑容多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办实事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常抓不懈。”王书记表示,下一步,社区将继续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方面扩大产业大棚的规模,引进更多优质品种,新建冷藏库,确保农副产品的新鲜,更好地带动更多居民增收;另一方面,对社区的小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增设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让居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会一直干下去,让社区变得越来越好,让群众的笑容越来越甜。”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关庙镇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用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在建设“商贸重镇、孝义关庙”崭新局面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