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
有订单无利润,2025年的餐饮市场再次迎来分化:一端是价格战的泥潭,另一端则是一批餐企坚守品质,想新办法控成本、开新路。
“今年新增外卖订单中,七成来自15元以下区间”。近日,餐饮产业大会上披露一组数据,再次验证外卖大战是虚假繁荣,绝大多数订单都是低价单。连锁品牌获得更多补贴和流量倾斜,中小商家大多沦为大战的炮灰。
然而,另一面,仍有小店不受影响:串小白烧烤门店排起长队,田小狗的饭店仍是一位难求。这些店往往开了很久,但不是因为开得久才能不倒,而是因为它们坚持品质和创,才能开得久。在低价内卷之外,一场围绕供给侧的破局已在发生。
正如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所言,真正的性价比不靠同行内卷,而需依靠结构性成本优势与全方位经营提升。
01■
2025年,餐饮行业发生了什么?
2025年的餐饮业,可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不少老板陷入“有单子没利润”的困境,另一边,却仍有一些品牌凭借独特优势,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
餐饮堂食客单价下跌,已经拖累了餐饮收入大盘。数据显示,餐饮行业的年收入在2019年以前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开始出现波动,近两年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但是餐饮行业的客单价从2023年开始明显下滑,至今接近十年前水平。
堂食不景气,和顾客追求性价比、方便快捷等不无关联。但很多小店的主要收入仍旧是堂食,也只有堂食能够带动更多线下消费。
所以近几年,国家动辄发放消费券,鼓励消费者走出家门。大众点评等也每年都在发美食榜单,帮食客挖掘附近的宝藏小店。
今年春节消费火热,餐饮业缓慢进入价格修复阶段,但二季度席卷全国的外卖大战,又阻断了这一进程。
奶茶、咖啡店看似火爆,商家却根本没赚到钱。更糟的是,低价的后遗症已经蔓延到堂食——顾客觉得什么都该便宜,餐馆利润被越压越薄。
一位开了十年川菜馆的老板很无奈:“以前堂食人均80块能保本,现在客人用完15块的团购券还想再打折,店里客流少了一小半,利润直接腰斩。”
这波冲击带来了三个最头疼的问题:
第一、堂食客人变少了。补贴最猛时,商场里一半的堂食店中午空荡荡,人都去点外卖了。现在补贴停了,大家却已经习惯了低价,不愿意为堂食付合理的价钱了。 第二、小店成片倒闭。一家早餐店老板算过账:补贴时一份亏本卖的豆浆油条还能走量,补贴一停,老顾客也跑了,每天赚的钱连房租都付不起。 第三、资金链快断了。一家轻食店之前靠补贴流水很高,就多招人、多进货;现在流水骤减,每天睁眼就在亏钱,现金流眼看就要撑不下去。
总而言之,餐饮业已经彻底进入了“僧多粥少”的存量竞争时代。过去靠开新店就能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在不是比“谁活得长”,而是比“谁先活下来”。而现在活下来的关键,也不再是“拼谁更便宜”,而是“拼谁更有效率”。
02■
价格战潮水退去,
餐饮商家如何成功破局?
上周参加了美团组织的餐饮行业大会,和几位相熟的老板聊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现在光靠打折已经没用了,得琢磨点实实在在的经营方法。
![]()
这次大会我也想通了一些问题,总结了三个我们小老板应该重视的信号:
1、趋势一:拼好饭和卫星店,是通过供给创新来降成本
告别价格战,关键是要让一份定价合理的餐,既能卖得动,还能赚到钱。这背后考验的,是餐饮人“重新算账”的能力。
连云港一家叫“八分钟快餐”的老板老仲,在经历了开店12年来少有的订单下滑后,试着在“拼好饭”上线了一款9.9元套餐。结果,这家老店不仅活了过来,拼好饭的订单还撑起了他每天出餐量的一半。
他靠的不是硬降价,而是“靠量大来压低成本”。像南城香在拼好饭上线的麻婆豆腐,通过把采购规模扩大到原来的三四倍,拿到了更稳定的低价好食材,既保住了品质,又压低了成本。
数据显示,90%入驻拼好饭的商家销量增长超三成。单量上去、效率提高,平均成本能降两成以上。
另一种思路,是换个更轻的方式开店。
醉得意尝试了一种“卫星店”模式:投入15万左右,在不临街的低租金位置开一家60平米小店,不做堂食、专做外卖。借助平台的AI选址,这样的店每天稳定产出四五百单,回本很快。
老乡鸡走得更远,他们把外卖当成一个独立的“效率工厂”来运营——把卫星店藏在写字楼里,不接待顾客,只专注出餐,一天能做1000到1500单。这样的店,坪效比大店高56%,回本周期还缩短了一半以上。
这些实践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低价不等于亏钱。只要把规模做上去、把模式做轻、把效率做高,实惠的价格和稳定的利润,是能同时实现的。
2、趋势二:烟火小店,迎来了一个好时代
预制菜的讨论越来越热,反而让一口“锅气”、一份“现炒”成了稀罕物,也成了我们小店的机会。
消费者现在到底想要什么?街边现烤的串小白烧烤能排起长队,巷子里的“土菜”小馆田小狗饭店能一位难求,2025年“必吃榜”上,近八成都是这种烟火气十足的小店。
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大家追求的,是那口看得见的新鲜和热乎气。
平台怎么帮我们?这次大会透露,大众点评将推出“市井烟火榜”,专门帮有特色的小店找客人。
一旦上榜,就能获得专属流量,不上榜小店也能自主上线“现制现炒”标签,让顾客吃得更放心,解决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线上的扶持也更实在了。从动机上看,外卖大战是由新平台抢占市场份额引起的,因为是一种逐利性的补贴,所以资源常向大品牌倾斜,以获得更高的流量回报。
而价格战之前,平台一直发放的“商家助力金”,不断迭代的简化营销等举措,则主要是为了维持健康的行业生态,为我们小店减负,让我们能把好味道送到更远的地方。
已经有一些小店获益了,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在成都,新疆姑娘贝丽和丈夫借了50万开烤串店,起步时线下客流不稳。在平台业务经理帮助下,她尝试做外卖。从一天只有10单起步,慢慢优化,订单一路涨到日均100多单,光线上每月就稳定增收3万元以上,一年内还清了所有外债。
中秋期间,贝丽还收到了平台发的节日助力金,她打算“一部分给员工发福利,另一部分,给来吃饭的骑手们打折、提供免费茶饮”。
在南京,开了三十多年的“夏记早点”入选“大众点评必吃榜”时,老板夏清平很是惊讶。他原本以为,“这种榜单都是要花钱做推广才能上的,没想到我们这种从不做线上营销的小店,也能被看见。”
![]()
而他家早点摊成功的秘诀,说来也简单,不过是父母两代人三十多年来的默默坚守——每天凌晨现磨豆浆、手工揉面炸油条。
这份朴素的坚持,不应被流量和补贴淹没,而应该由平台发掘和放大,变成小店最珍贵的“信用资产”。
正如夏老板的经历所示,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正在转变:那些曾经“隐形”的好味道,正凭借其真实的“烟火气”与“好口碑”,获得前所未有的免费曝光。
3、趋势三:明厨亮灶,正在成为餐饮老板的新招牌
迈入2025年,“预制菜”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倒逼餐饮行业回归透明。有调查显示,如今超过65%的消费者点外卖时,会担心“这菜是从哪来的”“后厨干不干净”。
“明厨亮灶”虽好,但对很多小店来说,改造要钱、要技术,门槛不低。
面对这一难题,美团近期追加5亿元专项补贴,推动“透明后厨”成为餐饮新标配——商家可自愿报名开通后厨直播,或上传清晰的门头、店内环境和后厨实景图,符合条件的就能获得补贴支持。
![]()
武汉“红油牛肉包”饭店的刘女士,将“明厨亮灶”直播做成了小店的活招牌。她每天坚持现卤牛肉、手揉老面,在平台补贴支持下,她不仅开通了后厨直播,还自主开发小程序,实时展示从磨豆浆到包子出笼的全过程。
“我们要让顾客看到,自己对待食物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她说。这份“透明经营”已成为她家包子的核心竞争力,复购率提升了15%,客单价也涨了8%。
平台也在用产品功能为“放心消费”铺路。例如,上线“堂食店”标签、新增“现制现炒”说明栏,让消费者点单时一目了然,减少因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食品安全顾虑。
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万商家主动在店铺里亮出“三图”——门头、店内、后厨。随着5亿元补贴逐步落地,预计今年这个数字将突破百万。
在安全与透明成为刚需的今天,谁能率先打开后厨那扇“看不见的门”,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真正赢得顾客的信任——和他们的订单。
03■
最后一问:
AI时代餐饮老板能干什么?
餐饮业是个古老的行业,靠的是口味和复购,很多门店凭借一招鲜,做成了百年老店。但在今天,餐饮业供过于求,门店“快进快出”。
光是口味好、服务好也未必生意好,只有各方面都达到基准线以上,又能有一两项超出预期的体验,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这对餐饮老板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只是一个厨子,还要是一个产品经理,得把门店当成一家公司来经营。
老板要懂产品、懂财务,还要及时跟上潮流,不断想办法提高门店经营效率,从而节省成本尝试更多新模式和解法。
大品牌追求的是让千万人买单一次,而小店生存的根基,是让同一个人回头千次。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烟火小店,究竟怎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答案是,不要眼红短期的流量,而是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当下的经营效率上来。
在许多这样的店里,老板常常身兼数职——既是厨师,也是收银,还是采购。他们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面对复杂的平台规则和层出不穷的营销活动,常常算账算到深夜,最后却发现:忙活一场,可能是“亏本赚吆喝”。
这些看似难解的题,如今正迎来新的解法。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有限,但聚合了无数商家、面向海量消费者的平台,却可以更早地发现行业变化和成功经验,并将其转化成新的规则或功能,鼓励更多餐饮商家使用,提高行业整体的效率。
近日,美团首次对外展示了三款专为餐饮商家打造的AI工具,目标正是帮助广大中小商户“减负增效”。例如:
“袋鼠参谋”——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选址顾问,能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推荐优质铺位,目前选址准确率已达87%,让“开店第一步”更稳当; “智能掌柜”——已为超18.6万门店开通AI接待功能,自动应答顾客咨询、处理预订,帮老板省下大量沟通时间,更专注于菜品与服务。
这些工具并不遥远,它们正逐步落地,成为不少成长型小店背后的“数字合伙人”。它们不替代人情与锅气,而是把复杂留给系统,把简单还给老板。比起烧钱补贴,这种方便商家经营的举措,更长期也更难得。
毕竟,对小店来说,最好的经营不是算赢每一场活动,而是让每一位推门进来的熟客,都能安心地说一句:“老样子,照旧。”
小结:
站在2025年的路口,餐饮人越来越清楚一件事:继续拼低价,路只会越走越窄。真正能走下去的,是回归价值——把东西做好,把客人留住。
怎么实现?停止抱怨、着眼长期,挖掘顾客真正的需求,借助平台资源优化成本结构,花更多时间创新供给,确保自己在超级性价比时代的竞争力。
正如美团外卖负责人薛冰所言:“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再烧一轮’,而是回归经营本质——让利润回来,让效率回来。”
当巷子深处的小馆锅气依旧蒸腾,当社区老客的一句“老样子”仍能被稳稳接住——我们就知道,餐饮真正的生命力,从未离开过那些看得见的诚意、与值得回味的体验。
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潮水退去,真正能留下的,永远是那些愿意转变思路、长期耕耘的人。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加微canyinju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