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楔子
前几天,举世瞩目的物理学泰斗、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京辞世,享年103岁。
就在人们哀悼这位科学巨人的同时,他的夫人翁帆女士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的过往,被不少建筑类自媒体争相报道。
对于翁帆女士在建筑学术领域的成绩,我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倒是可以趁着这波热度,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下:除了杨振宁“遗孀”之外,清华大学建筑系还出了哪些“有名的女建筑师”?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她”力量!
![]()
02
翁帆
既然提到了翁帆,那我们就看看翁帆女士的求学经历和在建筑学术领域的成绩吧。
1. 本科阶段
翁帆就读于汕头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化专业,大学期间因英语能力突出,于1995年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及其夫人杜致礼的接待向导。
2. 硕士阶段
翁帆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学专业, 硕士论文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2004年硕士毕业后,与杨振宁频繁通信并建立深厚感情,同年12月登记结婚。
3. 博士阶段
翁帆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聚焦西方建筑史,尤其关注18-19世纪英国建筑师约翰·索恩的作品,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如《索恩式穹顶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之探讨》(《建筑史》2019)
![]()
2019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清华首位女性建筑历史学博士,其论文被评价为“填补了国内对索恩建筑研究的空白”!
翁帆女士取得的学术成绩 不仅源于个人努力,也与杨振宁的学术资源与精神引导密不可分。
![]()
03
林徽因
提到清华大学女建筑师,永远绕不开的名字就是“ 林徽因”。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她和 梁思成、徐志摩的“花边”,但不知道她还是 清华大学营建系(现建筑系)的创立者之一。
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是林长民的大女儿 。 林徽因的祖父是 林孝恂 , 进士 出身,历官 浙江金华 、 孝丰 等地。族叔 林觉民 是民主的先驱。父亲 林长民 是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
她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之一、诗人、作家,清华大学建筑系首批教授,首位获得建筑领域国际认可的中国女性学者。
1920年随父林长民考察欧洲,受西方建筑艺术启蒙。
1924年赴美留学,以独特视角打破学科壁垒,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主修美术并系统性研修建筑课程,成为该校首位完成完整建筑教育的亚洲女性,后于耶鲁大学钻研舞台美术设计。
![]()
1928年与梁思成成婚后,夫妇二人系统考察欧洲古典建筑,开创中西建筑比较研究范式 。1937年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勘察,在山西五台山发现唐代木构佛光寺大殿,颠覆日本学者“中国无唐代木构”论断 。
1946年与梁思成共同创立清华大学营建系(现建筑系)。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核心成员,主持国徽主体设计,创新性将传统纹样融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
1951年发起景泰蓝非遗技艺现代化改造,挽救濒危传统工艺 。
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首届理事,主编《建筑学报》,次年与梁思成提出“建筑意”理论,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奠定中国建筑史研究框架。
1955年病逝,终年51岁。
![]()
04
王炜钰
提到了林徽因,不得不提一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炜钰,她的表姐就是 林徽因。
王炜钰
1924年10月5日,王炜钰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大学数学教授。
她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45年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随院系调整进入清华大学,任教51年。
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代表中国建筑师参加在波兰召开的世界建筑师代表大会,并赴南斯拉夫和法国访问。1999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代表大会,并在相关论坛发言。
2009年两会结束后,人民大会堂常委会会议厅经过王炜钰重新设计,于当年8月竣工。
![]()
整个大厅由20根雕有金色祥云图案的朱红漆金石柱撑起一片富丽堂皇的天花藻井,“金色大厅”要把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和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
2021年4月12日,王炜钰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虽然王炜钰是林徽因的表妹,但是对于这个表姐似乎并不感冒。在记者采访时,她提到:
“我很不希望把我和林徽音联系起来,怕别人说利用林徽音的关系或者名气。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也是因为新中国给了我很多机遇,时代让我得到了很多别人羡慕的机会,以及锻炼的机会。其实我一直都怀抱着感恩的思想。我也承认我确实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是我也并不自豪,因为我明白我只不过机遇更好。”
![]()
05
张锦秋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张锦秋院士,她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
张锦秋
1936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毕业于高等学府的建筑系,张锦秋从小随父母奔波于各个桥梁、公路的施工现场。
她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1954至1966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历史和理论”,师从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莫宗江教授。
自1966年2月起,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自1987年起任总建筑师。
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 中国工程院 首批院士。1997年,获中国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
2000年,获得梁思成建筑奖,同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10月20日,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该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
张锦秋的建筑设计思想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
她设计的西安国家版本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世界一流博物馆。(如下图)
![]()
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西安的热门景点大唐芙蓉园,也出自张锦秋之手。
![]()
张锦秋说,当初建设大唐芙蓉园,就是为老百姓建的,园子里有供市民使用的广场大院、临水平台等室外活动场所。可以说,她是开创了“新唐风”的建筑风格。
![]()
06
郭黛姮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郭黛姮,她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
当今中国建筑史领域最为杰出的学者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现任北京圆明园研究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郭黛姮
1936年10月1日生于北京,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分配至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室,从事古代建筑和园林研究。
1962年当年她成为了梁思成先生的助教兼科研助手,成为《营造法式》研究课题组成员。
![]()
上世纪八十年代,郭黛姮开始进入古建筑修复领域,1991年开始主持杭州六和塔修缮,2006年主持嵩山古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
![]()
作为一名对圆明园研究最深入的建筑师和守护者,郭黛姮反对全面复建圆明园。从2009年开始,郭黛姮团队开始了圆明园的数字化研究。
![]()
在圆明园建园310周年之际,郭黛姮团队 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还研发了“虚拟现实”的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游客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穿越”至康乾,如身临其境般游览圆明园。
![]()
2020年,“重返·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开展,带来数字文物加沉浸式多媒体时空舱的全新形式,营造具有极高艺术观赏性和感染力的体验式空间,在历史的碎片中开启梦境与现实的交错。
在郭黛姮的见证下,那些即将没入历史尘埃的古建筑重新绽放芳华,守护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与乡愁。
![]()
07
唐玉恩
唐玉恩,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1981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长期担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现为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长期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继承发展。
她主持设计了上海图书馆(获全国优秀工程金奖)、绍兴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并参与了外滩和平饭店、四行仓库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
![]()
唐玉恩强调历史建筑保护需秉持“尊重历史”“真实性”“整体性”原则,主张分类分级保护与科学利用。
她主编了《旅馆建筑设计》《 共同的遗产 》等学术著作,为建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
08
徐甜甜
徐甜甜,1975年出生于福建省, 1992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得城市设计硕士学位。
毕业后,曾就职于波士顿Leers Weinzapfel Associates事务所和荷兰鹿特丹库哈斯的事务所 。2004年,回到中国创立DnA设计与建筑事务所。
2006年获得WA中国建筑奖。2008年获得纽约建筑联盟的青年建筑师奖。2019年被授予Moira Gemmill新锐建筑奖。
2020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院士称号。2025年3月,荣获2025年沃尔夫建筑奖。
徐甜甜 在建筑领域的最大贡献是通过创新设计理念与实践推动了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 乡村振兴 与 传统建筑活化 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她提出的“ 建筑针灸 ”理念,通过修缮改造传统民居而非拆除重建,既保留了村落历史肌理,又赋予建筑新功能。例如,她在 浙江松阳 改造的 平田村农耕馆 ,将闲置老屋变为村庄历史展示与村民活动中心,成功激活了乡村文化与经济。
![]()
其设计项目显著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在松阳、 缙云 等地实施的 岩宕改造 、 石门廊桥 、 豆腐工坊 等项目,不仅保留了本土建筑特色,还通过文旅融合带动了农耕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
09
结束语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几位知名女建筑师之外,还有 高亦兰、 黄汇、沈三陵等女性建筑师也都声名在外,他们都是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其实在建筑设计领域,女性建筑师的比例并不算少,虽然未必有以上提到名字的这些位有成就,但她们也为中国的建筑行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巾帼不让须眉, “她”力量在中国建筑行业不断上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