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漂亮的K系列旗舰,因为REDMI非常聪明地让K90系列与小米17 系列在设计美学的核心思路上达成了统一,这在之前几代REDMI K系列旗舰上虽然也隐隐有体现,但如今这一代显露得非常彻底。直白地说,各位可以把REDMI K90 Pro Max理解为“没有背后那块副屏”的小米17 Pro Max,非常贴切。
一年前我们聊K80系列的时候甚至两年前我们聊K70系列的时候,就说过REDMI这种“对自己一年比一年狠”的堆料玩法,符合其品牌精神,但也的确“招人恨”——友商竞品恨它不留余地,用户玩家“恨”它逼得自己非要当“等等党”。但无论哪种认知角度,处于REDMI本身,是一种“很凡的褒扬”,也是年年扮演“破局者”的原始基因。于是,今日REDMI K90系列如约而至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自然,还那么“招人恨”,也那么“对自己狠”,更那么“坚定破局”。
![]()
值得注意的是,当小米17系列被细分到“单拧出小米17 Pro系列”的那一刻,我们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按照惯例,每年紧随小米数字旗舰登场的REDMI K系列旗舰,不仅会以同样的骁龙年度旗舰平台为底气,更会从各个维度为当季小米数字旗舰进行“筑底”和“差异化夯实”。这个举措是全方位的。所以今年小米17系列有了“Pro Max”这样的后缀,REDMI K系列旗舰也一定会有。果然,REDMI K90 Pro Max来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REDMI K90系列这次虽然比往年多了一款“Pro Max”版,但整个套系并没有变成三款机型,因为预想中的“K90 Pro”并没有出现,而是保持为小尺寸的K90和顶配的K90 Pro Max两款的阵容。
当然,与之前K80系列一样,这次K90系列最让人侧面的竞争力依旧是在保持REDMI K系列一贯的性能堆料前提下,继续强调影像方面的重大升级,甚至对于REDMI K90 Pro Max这样的顶配机型,这次在音质配置方面也有非常独到的配置提升,简单来说就是“性能旗舰开始真真正正玩‘光影与天籁’了”(这也是请陈奕迅来代言的原因)。这个趋势,从K60系列尤其是K70系列就开始能被感知了,但要说爆发,还是得从K80系列和如今K90系列身上去呈现。
![]()
至于“性能爆表”这件对REDMI理所当然的事情,K90系列可以谦虚地说一句“谈资不多”。这种谦虚当然隐隐中又是一番“傲娇”。这“傲娇”里,“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和各种为了释放其极限性能的“木桶配置”,的确成了最自然和最不需要费笔墨的东西。当然了,按照REDMI K系列的惯例,标准版的K90当然还是搭载的骁龙8至尊版这种上一代旗舰,但同样非常有同档竞争力。
的确,每年REDMI都善于观察市场需求和自我调控,越来越溜,越来越狠,比小米也不遑多让。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能有随势而动的智慧,细想如今的REDMI,也算谓之坦然。除了处理器平台的“宽支撑”策略,其他方面REDMI也给K90系列(尤其是K90 Pro Max)尽量做到不留短板,除了这几年的“狂暴引擎、超大RAM、高分高帧稳玩大作、光影猎人影像方案、金属中框”等要素,“音质大跃升”这次也有了新解。所谓“国民性能旗舰的发展标杆与自我跃升”,在这一代REDMI K系列旗舰上被体现得很透彻。
![]()
![]()
REDMI K90 Pro Max价格
![]()
REDMI K90价格
编者按:当年,卢伟冰说“旗舰还得看REDMI”,这话的意思有三层:第一层,是堆料不遗余力,至少在看得见的地方REDMI从来都很舍得;第二层,开篇说了,REDMI狠起来谁的面子都不给,包括自家“米大哥”;第三层意思,其实是REDMI的一个理想,那就是有朝一日把“性价比”进化成“质价比”,再由此进阶成“精价比”。这也是我们主题里提到的持续践行“国民性能旗舰的发展标杆与自我跃升”的本意。
第一条和第二条,自“K50宇宙”开始已经渐渐成了,第三条的目标的确也在加速布局——“精价比”,即精致、精细、精彩的合体,再配上一个大众认可的价格,这价格并不是用“划算”来取悦,而是要让人觉得“值得”。REDMI的这个策略,实际上是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筑底、接应、保护侧翼、稳固基本盘。搞清楚这个问题,理解今天包括K90 Pro Max在内的K90系列(包括前代K80系列和K70系列)的事无巨细、不遗余力,就容易多了。
实际上,在价格实惠的搭载骁龙8至尊版平台的K90筑底下,K90系列的整个出货量是有保障的。而在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平台配合D2独显芯片且各方面配置堪称满血的K90 Pro Max的压阵下,REDMI的K系列旗舰这次也前所未有地有了“高端的味道”,或者说,让热血的年轻人们也能更具象地体会什么叫“高端手机”且不会付出太大的花费。
不过,和去年K80系列全系标配6.67英寸2K直屏不同,K90系列还是选择了1.5K的方案,且进行了大小屏的区分。
老规矩,“冠军版”依旧存在。按照官方的话说,历经三代积淀,REDMI再度携手兰博基尼汽车SQUADRA CORSE打造了REDMI K90Pro Max 冠军版。这款全新的跨界之作秉承了REDMI对产品性能和出色体验的不懈探索与追求,除了满配的运存,还有各种定制周边。
整体来看,REDMI K90系列机型的区别还是集中在处理器平台和影像平台上,这也是REDMI的K系列旗舰一贯的产品力分配方式。当然,REDMI的定价策略也让它成为现在受众覆盖面极广的骁龙旗舰。
01
把声音折叠进口袋,让心跳有了外放
REDMI这次玩起天籁了
在一篇手机专题里首先聊音频的话题,鲜见。而对于REDMI来说,这次在K系列旗舰上玩起天籁,也鲜见。两个鲜见遇到一起,一切就很合理了。
之前,这种把音频配置玩出花的操作,在小米的几款机型上见过。现在,让我们换个思路,当行业把“好声音”悄悄划掉,REDMI选择把音量键往右推到尽头,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这次,K90 Pro Max与BOSE联手,用一年、百人、全链路,把一套“真·2.1”立体声塞进7mm级别的机身,写下手机声学久违的浪漫。说得再直白一点,各位应该非常鲜见一台手机在机身背面安置一个“低音炮”吧?REDMI这次就是这么做的,在K90 Pro Max的机身背面(准确说是在DECO区域,镜头组右侧)安置了一颗真正的低音外放单元。下面,详细聊。
![]()
两颗1115F超线性扬声器对称栖居上下边框,像两座微型灯塔,先为声音搭好“左右坐标”;真正让胸腔共振的,是背部那枚2016双音圈低音炮——双音圈让振膜的有效振动面积偷偷长大,厚度反而削薄15%,响度一举抬升78%。60-200 Hz那段被手机常年遗忘的“胸腔频段”终于回归,鼓点落下,裤管会跟着轻轻颤动,低频量感是普通手机的2-3倍,第一次让人意识到“移动低频”不是悖论。
![]()
三颗扬声器只是硬件的入场券,REDMI与BOSE把“2·1”写进算法,才让它成为真声道。左、右、低音三条独立声道被重新渲染,各自走向对应的单元;分频点、心理声学模型、感知计算层层叠加,声场不再是一团模糊的能量,而是可定位、可游走、可呼吸的立体空间。
BOSE还把自家试听室的“金耳朵”搬进手机,留下“BOSE经典”与“BOSE均衡”两种签名:前者让低频下潜到手机前所未有的深度,鼓皮弹性、人声磁性一并奉上;后者把频响曲线熨得平滑如水,适合长时间聆听,久听不累。
![]()
担心音量一转味道就失真?K90 Pro Max做了3档15级分级调音,小音量也能听见饱满低频;多段瞬态塑形把鼓槌的起落、歌手的换气逐一雕出棱角。音乐、长视频、短视频、游戏四大场景各自拥有专属声纹——长视频声场被轻轻推开,辽阔感扑面;短视频与导航让对白先声夺人;游戏模式把脚步、枪声、技能低音同时加厚,戴不戴耳机,都能先听为先。
![]()
于是,午夜地铁里,鼓点仍像心脏一样清晰;露营草地上,它用22.5W反向供电点亮氛围灯,再用背部低音炮让银河有了BGM。REDMI用三颗扬声器、一条完整声学链、两种BOSE味道,把“手机外放只是听个响”的旧剧本撕得粉碎——原来,真正的好声音,可以被折叠进口袋,也可以随时被展开,让一座城市、一片荒野、一段心跳,都有了外放的权利。
02
双芯合璧,算力登顶
又见性能为立身之本的底层逻辑
的确,这几年的成长,REDMI不仅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完善的“价值体系”(包括产品风格和品质),更构成了属于自己的用户文化。一切都不空谈,先干了再说。何况,作为卢伟冰晋级小米集团总裁的首套代表性作品,之前REDMI K60系列和K70系列的意义,在产品实力本身,也不单单在产品实力本身。而有了K60系列到K80系列在过去三年打好的一片江山,REDMI肯定希望K90系列继续保持这份“豪放和勇敢”。尤其是,这次的K90 Pro Max。
![]()
如果把2025 年安卓阵营的性能竞赛比作一场马拉松,K90 Pro Max 在起跑枪响之前就已经把终点线提前拽到了自己脚下。原因很简单:它一次性塞进了两颗“年度最强”——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与REDMI 自研AI独显芯片D2,一芯管“通用算力”,一芯专“图形视效”,两颗芯片之间不是简单的“主副”关系,而是一场深度耦合的协奏。
先看骁龙8至尊版。3nm制程只是入场券,真正的杀招是第三代Oryon CPU的“双超大核”设计:两颗4.6GHz的巨核共享12MB L2,另外六颗3.6GHz大核再分12MB L2,总计24 MB的片上缓存直接把内存墙往后推了半步。官方给到的CPU性能涨幅30% 看似克制,但落到真实场景里,它意味着《崩坏:星穹铁道》在972P+60帧Vulkan模式下,即使面对“遐蝶龙喷”这种粒子量爆炸的必掉帧场景,也能把最低帧一把拽回55fps以上——过去这是游戏手机才敢奢望的“稳态红线”。
![]()
GPU部分,Adreno桌面级架构把独立图形缓存直接加大50%,AI算力顺势飙到100 TOPs。数字听起来枯燥,可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这就是“压枪手指不用重新适应”的确定性。
真正让对手追起来吃灰的,是那颗常被忽视的AI独显芯片D2。12nm工艺只是“外衣”,硬件级AI超分才是灵魂。REDMI把PC级8K超分预训练模型直接固化进芯片,利用独立AI模块在渲染管线里“横插一刀”,把游戏原始分辨率拉伸到1.5×~2×的同时,边缘锯齿却被反向抹平。
独显芯片D2的另一手绝活是动态插帧。与行业通用的“盲插”不同,它能直接读取游戏底层运动矢量,配合自研算法把60fps插到120fps甚至144fps,而且角色高速位移或镜头大角度甩动时,画面破损像素低于0.1%。对于动作游戏爱好者,这相当于把“搓招窗口”硬生生放宽了8ms,手感从“黏滞”直接跃迁到“丝滑”。
内存与闪存层面,LPDDR5X+UFS 4.1的黄金组合早已是旗舰标配,但REDMI在固件层把带宽调度颗粒度细化到512Byte,相当于给“数据高速公路”增设了可变道潮汐车道。AndroBench顺序读写4300/3200 MB/s只能算“基操”,真正令人惊喜的是4K随机写入950 MB/s——大量小文件写入场景的时延被压到80ms以内,几乎追平iPhone的NVMe表现。
![]()
REDMI K90 Pro Max的安兔兔V11实测成绩
![]()
REDMI K90 Pro Max的GeekBench 6实测成绩
![]()
REDMI K90 Pro Max的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成绩
![]()
REDMI K90 Pro Max的Steel Nomad Light光追性能成绩
![]()
REDMI K90 Pro Max的Solar Bay Extreme实测成绩
身为系列中大哥的K90 Pro Max,我们对它的实测成绩非常满意(16GB+1TB版本)。安兔兔V11跑分基本上能到400万,在目前我们已经实测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机型里,属于前三名的存在。而GeekBench 6的单核3714分,多核11561分,这与官方测试数据差不多,也非常不错。
作为媒体,我们习惯用“跑分”与“实测”交叉验证,但 K90 Pro Max给出的答案却出奇一致:无论冷启动30款应用保活率、还是3小时重度游戏温控曲线,它都做到了“实验室数据”与“用户体感”的零折损。双芯不是噱头,而是一种“把PC级算力塞进手机”的务实思路——当别家还在思考“如何压住3nm发热”时,REDMI已经用独显芯片D2把一部分图形负载卸载到独立芯片,让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专注通用计算,从而把功耗天花板再抬高10%。
![]()
毕竟,手机性能的上限,往往不取决于芯片,而取决于“热量能不能及时离开机身”。K90 Pro Max这次把散热堆到了REDMI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一块6700平方毫米的双阶凸台冰封循环冷泵,像微型水冷板一样横亘在主板与电池之间,却薄如蝉翼,几乎不侵占电池空间。它的核心创新是“双阶凸台+双环路”结构——凸台区紧贴SoC与D2两颗高热芯片,形成第一级相变腔;外围环路再把热量水平导向中框上半部,规避了传统“热管”只能单向搬运的尴尬。
为了把导热瓶颈再往下压,REDMI给冷泵注入6W高性能导热凝胶,导热系数飙升至200 W/m·K,对比上代导热膏直接翻倍;同时在中框内侧贴上一层10级高定向石墨,面内导热系数2000 W/m·K,热量一旦离开冷泵,就像被“高铁”接走,沿着石墨层迅速分散到机身顶部与背部非握持区。更细节的是14颗NTC温度传感器的“多点布阵”。它们分布在SoC、电池、中框、摄像头、充电IC五大区域,数据实时回传给HyperOS 3的温控模型,系统每40ms做一次壳温预测,提前200ms把可能的“热点”推送给狂暴引擎。换句话说,手机还没发烫,频率和电压就已经被悄悄下调,我们只会感觉帧率稳了,却几乎察觉不到性能降档。
一句话总结:在2025年的安卓战场,K90 Pro Max的算力配置不是“领先半步”,而是“先造了一条更宽的跑道,再重新定义终点”。当对手们还在对标420万跑分的时候,它已经把“画质、帧率、功耗”的不可能三角揉成了可随意调节的“单选按钮”。对于消费者,这意味着一部手机的生命周期被主动拉长——今天它是高刷电竞神器,三年后依旧能靠AI超分把新游戏画面“无损”推到更高分辨率。算力冗余,才是真正的“战未来”。
03
从“看见”到“看见更好”
屏幕技术与医工级护眼双重进阶
“坚持选择更好的屏幕”,这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REDMI这些年的一种坚持,而这种坚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如今,REDMI(包括整个小米体系)则在这个坚持上,越来越多地加入我们中国化的选择。
一块好屏幕的第一使命是“看得清”,第二使命是“看得久”。K90 Pro Max或者说K90系列把这两件事一次性做到了年度安卓阵营的“参考级”。以K90 Pro Max为例,6.9英寸“新国屏”率先把OLED拖进“无损像素”时代,再用一整套医工融合方案把护眼从“营销话术”变成“临床实证”,让“刷手机”第一次有了可持续的健康注解。
![]()
先说像素。OLED自发光的优势早已无需赘述,但Pentile、类钻排等“借像素”方案始终让文字边缘带一点毛刺,彩边也如影随形。K90 Pro Max直接搬来小米17 Pro Max 同款的“超级像素”技术,即R∶G∶B=1∶1∶1的真·RGB 排列,每个像素自带完整红绿蓝三色子像素,无需向邻居“借光”。
为了让这种LCD时代的“无损排列”在OLED上落地,小米联合产业链第一次把20μm超薄FMM金属遮罩塞进产线,并把PDL子像素间隔压缩到肉眼不可见的级别,子像素密度瞬间冲到938.9万。点亮屏幕的一瞬间,图标边缘的锐度像被PS加了0.5像素锐化,却毫无白边;文字放大800%依旧顺滑,“小黄鸭”和“类钻排”从此成为历史名词。我们把显微镜对准微信聊天界面,笔画拐角没有任何紫边,这是OLED诞生以来第一次做到“像素级”无损。
![]()
像素无损只是地基,发光材料决定上限。M10新一代发光体继续由小米×卢米蓝OLED联合实验室调制,红色发光效率冲到82.1 cd/A,比主流旗舰高出11.4%。配合基于 CIE2015 10° 的CMF2025新标准,屏幕在白点轨迹、色散分布上重新建模,覆盖100% P3广色域,10bit全链路色深让天空渐变从“15条色带”升级到“无段过渡”。
亮度方面,25%窗口激发 3500 nits,让“阳光屏”不再是一句口号。中午12点阳光下的户外,屏幕自动触发户外算法,动态色域补偿把对比度推高18%;回到室内,光线传感器0.3s内把亮度降到120 nits,色温同步下调300 K,眼睛无需重新适应,整个过程无感切换。
![]()
看得清之后,REDMI把“看得久”做成了系统级工程。小米青山护眼3.0首次把临床数据搬进体验报告:超级像素RGB排列让瞳孔调节频率下降19%,眼干燥症风险指标直接降低一档。全亮度DC调光继续缺席PWM,圆偏振光2.0把屏幕光线“打散”成自然光形态,叶黄素消耗更均匀,长时间阅读PDF不再出现“眼窝发酸”。节律护眼2.0会跟随用户作息曲线动态调节蓝光,夜间23点之后蓝光权重自动下调42%,但肤色却不会因为过度去蓝而蜡黄——卢米蓝材料在460nm处做了窄峰切削,只削有害波段,保留画面层次。
![]()
极暗场景下,K90 Pro Max的屏幕亮度最低可到1nit,SVM<1.5的极低频闪指标拿到莱茵无频闪、硬件级低蓝光、节律友好三重认证,外加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视觉健康友好度S++。
![]()
外在防护同样拉满。龙晶玻璃把跌落高度提升到1.8m,湿手触控2.0让屏幕在5%盐水+洗手液泡沫的双重摧残下依旧精准识别滑动;3D超声波指纹支持“滑动录入”,手指一次推过即可完成模板采集,无需反复按压,暗光解锁速度0.18 s,比光学方案快近一倍。
作为媒体,我们乐于见到“参数党”与“体验派”终于能在同一块屏幕上握手言和:无损像素给了显微镜爱好者无可挑剔的底气,医工级护眼让每天6小时的重度用户也能安心熬夜赶稿。K90 Pro Max的显示系统证明了一件事——当产业链愿意坐下来啃20μm遮罩这种“硬骨头”,OLED也能拥有LCD的纯粹,而当临床数据成为调光算法的输入项,“护眼”就不再是滤镜级的遮羞布。这块屏幕,让“看得清”与“看得久”第一次不再互为代价,而是并肩前行。
04
能量如潮
继续从“电力拉满”到“电力大满贯”
之前,REDMI K70系列在电池组件方面进行了一次取舍,综合考虑之下,取消了无线充电模块,让整机更加符合REDMI用户群体的侧重需求。按照REDMI的说法,之前K60系列是要在2023年实现无线充电大众化普及的任务,现在K70系列则从务实的角度重新理解自身的产品竞争定位,都没有错。后来,思路又回到另一种平衡上:K80继续超大电池配置,K80 Pro则让无线充电回归。
从市场反应看来,这个思路是对的。所以,REDMI决定让K90系列继续:高配有无线充电,标准版则取消。
![]()
首先,这次REDMI把“续航”写进了K90 Pro Max的灵魂。这块7560mAh的小米金沙江电池,是REDMI史上最大容量,却也是身段最玲珑的一次自我超越。REDMI的工程师用球形硅碳重新雕刻负极,硅含量一举拉高到16%,材料孔隙率与电导率同步跃升;4.53V高压正极携手能量槽3.0,把能量密度推上881Wh/L的巅峰——数字背后,是同样厚度机身里多出的整整1560 mAh,体积反而比上一代更小,像把一条大江折叠进信封。
![]()
这个结果的背后,是REDMI的匠心独具,其局部SIP+Cpack的极致封装给了这份能量最后的尊严:电芯顶封被轻轻弯折,保护板竖立安家,每一毫米都被重新谈判,空间利用率被压榨到近乎偏执。于是,大电池不再等于“砖头”,握在手里,只剩踏实与轻盈的悖论。
![]()
而回血的速度,被REDMI写成另一首抒情诗。100W有线快充、50W无线快充,双双在线;22.5W的有线/无线反向充电,则让K90 Pro Max在关键时刻化身“移动电站”。更动人的是兼容性——100W PPS、PD3.0 PPS协议被一并收入囊中,第三方充电头也能一键唤醒满血功率,告别“原厂焦虑”。
澎湃P3+澎湃G2两颗自研芯片像一对默契的指挥家:一条通路为系统稳定供电,另一条通路专注充电,并依照机身温度、负载实时调速。边游戏边充电,手掌只感到温温的安心,不见滚烫的焦躁。REDMI用技术把“久用不烫”写成了用户体验的注脚,也让7560mAh的澎湃能量,真正可以日复一日地被“无感”使用,而非小心翼翼地被供着。
![]()
至于标准版K90,7100mAh的电池也非常充沛,别忘了K90可是一台小屏机型。当然,如前文所述,K90取消了无线充电,但100W的有线快充还是很给力。
如此看来,续航不再是REDMI参数表上的冰冷数字,而是深夜归途最后20%电量的从容,是露营夜里为同伴手机递过去的22.5W温暖,是晨起洗漱的十分钟里悄然回满50%的轻盈。REDMI K90 Pro Max用一块电池,把“告别焦虑”写成了日常里最动人的情诗。
05
以天际为框,以赛道为魂
REDMI的质感之美
我们说K90 Pro Max与小米17 Pro Max的风格很像,只是没有背屏。但实际上,一切并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K90 Pro Max是把“旗舰质感”第一次写进REDMI的姓氏。点亮屏幕,6.9英寸直屏用1.5 mm三边与1.68 mm下巴把视野推到近乎“无边”的临界点,大R角像温润的卵石,握进掌心便悄悄贴合。
![]()
6系航天级铝合金中框四曲包裹,7.99mm的厚度让“大屏”与“轻薄”第一次握手言和;IP68和IP69级防水防尘给这份纤细加上硬汉注脚,对称式天线断缝则在信号与颜值之间找到黄金支点——一眼望去,只剩干净利落的线条在呼吸。
![]()
翻到背部,三种性格被同时释放:经典黑、流金日、丹宁色各自成章。黑与白版本用玻纤与铝合金DECO叠出冷静秩序,Sound by BOSE的丝印低调却自带声浪;科技丹宁则把牛仔裤的随性写进手机背壳,配方里掺进改性有机硅丝印油墨,500g压力下5000次摩擦仍不褪色,耐磨循环直接拉到最大80万次,污渍只需一擦,岁月留不下痕迹。人因工程调校的软弹涂层让指尖滑过像掠过温润的卵石——“耐造”与“好摸”从此不再二选一。
![]()
当设计渴望再快一点,REDMI把赛道搬进掌心。前文提到,历经三代合作,K90 Pro Max冠军版携手兰博基尼汽车SQUADRA CORSE,以SC63混合动力原型车为蓝本,把“极速”刻进每一寸纹理。Alpi白底色上,凌厉纹路以微米级精度复刻真车涂装,Y型腰线从相机DECO一路贯穿至机身底部,像风洞划过的气流;盾牌标识低调悬于赛道视觉中心,一抬手,仿佛能听见V12的咆哮。
![]()
冠军版的灵魂不止于外观——包装盒、保护壳、充电器、卡针、主题壁纸被一并注入赛道基因,连开盒瞬间的纸页掀起角度都经过重新设计,只为让“拆封”成为一场小型发车仪式。
![]()
于是,Pro Max版用7.9mm的纤薄与IP68+IP69的硬核,把日常质感推向极致;冠军版则用兰博基尼的刀锋线条,把速度美学压进零点几毫米级别的涂装厚度。REDMI第一次让“性能”与“颜值”在同一部手机里双向奔赴——一面是静水深流的精致,一面是赛道炸裂的脉搏。握在手中,你只需决定:今天,要优雅地走进地铁,还是油门到底,让掌心先抵达终点?
06
把光写成故事,把远拉近心里
REDMI K90 Pro Max演绎史上最强K系列
是的,这是REDMI第一次让“影像”成为姓氏。K90 Pro Max把主摄、长焦、算法、玩法一次性推到史上最高水位,只为让每一次快门,都像在生活里写故事。
![]()
之前我们聊K60系列的时候说,K60Pro后置5000万像素超清三摄影像系统,配合小米影像大脑2.0系统级架构优化,主打快、稳、狠的快照体验。随后,K70系列尤其是K70 Pro则强调“超动态快拍乐趣”,顾名思义,在“快拍体验”上比前代有着明确的升级。再然后,在“快拍体验”这件事上,K80系列又有新的想法,尤其是REDMI K80 Pro,它在光学硬件、算法调校和使用体验三方面,为我们带来全方位升级。所以,作为REDMI第一款“Pro Max”后缀的机型,K90 Pro Max又怎么会比前代差呢?
![]()
REDMI给K90 Pro Max准备了5000万像素光影猎人950主摄,1/1.31英寸超大底与13.5 EV高动态范围并肩站立,F/1.6大光圈比上一代多舀走24%的进光量。小米17系列同款的TG+6P镜组,让MgF₂、LSC、ALD、PVD、SWC五重镀膜逐片叠加,超低反射率像给镜片戴上墨镜,逆光、霓虹、日出日落这些“鬼影高发区”被驯服得温柔干净,高光不过爆,暗部不欠曝,画面澄澈得像被晨风洗过。
色彩是影像的灵魂,REDMI把旗舰同款多层AI色彩神经网络直接下放:语义分割先认出画面里是人、是猫、是天空;场景识别再告诉算法“这是落日,那是霓虹”;内容优化最后给每一帧肤色、每一抹晚霞单独调色。逆光人像的肤色依旧红润白皙,五官纹理细腻到睫毛根根分明,发丝级抠图配合渐进虚化,光斑形状、亮度层次逼近单反大光圈实拍,一张随手拍,也能裁出杂志封面。
![]()
走到远处,K90 Pro Max依旧不慌。同档位唯一的5000万像素光学潜望长焦,5倍原生光变、等效115 mm焦距,10倍无损变焦依旧清晰,20倍AI超级变焦触发算法引擎,细节被重新雕刻。五倍镜下,楼宇层层递进,城市像被折叠的纸雕;十倍镜里,月亮与远山被拉到眼前,前景的人像与背景的皓月同框,也能拥有震撼的压缩感。超级月亮模式藏在20倍里,对准夜空,AI自动识别月面,一轮完美月球无需三脚架就能收入相册。长焦抓拍算法让飞奔的宠物、掠过的飞机、驶来的火车在5倍或10倍下稳稳定格,远与近,动与静,一按快门,全都安静。
![]()
拍得好,更要玩得野。K90系列首发AI一键智能成片:导入素材,多模态感知先“读”画面,再自动剪辑、配乐、上字幕,AI甚至为视频量身定做一段原创BGM,零门槛也能输出电影级Vlog。相册里暗藏的“人像超清增强”会针对常拍人物进行大模型训练,长焦倍数拉高导致解析力下降?AI把细节一颗一颗补回来;夜景面部噪点凶猛?算法降噪同时保留肤色质感,越拍越懂你。
![]()
超级小爱与相册编辑深度打通,打开大图,一句“把天空换成晚霞”就能即刻生成;标准、打卡、经典、胶片四类水印支持相机直出,边框、背景、标签都能自定义,节假日还有限定彩蛋,动态照片3.0把分辨率提升到2K,回放时长延长到3秒,DXG高动态全程在线,正片、负片、魔法抠图、AI形象、表情替换……REDMI把暗房搬进口袋,让每一次创作,从按下快门到分享朋友圈,都只剩愉悦,没有门槛。
![]()
于是,影像不再是一串参数,而是傍晚5倍镜里突然长大的月亮,是逆光下依然通透的笑脸,是AI为你写好的背景音乐,也是一句口令就能换上的晚霞天空。REDMI K90 Pro Max用一颗主摄、一枚潜望、一整套旗舰算法,把“记录”升级为“创作”,让每一拍,都成为把光写成诗、把远拉近心里的温柔瞬间。
07
把世界装进信号栏
把速度写进指尖
外表的7.9mm可以谈美学,内在的0.01dBm则是一场与物理极限的拉锯。K90 Pro Max搭载小米星辰通信系统,自研澎湃T1+芯片把漫游频段一次扩到7个新国家,总数突破20个,5G信号像自带护照,落地即联网;关机却不断线——电量不低于5%时,关机定位可持续48小时悄悄上传,即便只剩最后一格血,也能在24小时内向附近协议手机发出“我还活着”的坐标。丢手机的焦虑,被一颗芯片翻译成“随时能被找到”的安心。
数据通道同样被拓宽到车道级。REDMI给K90 Pro Max准备了USB 3.2 Gen1,带宽飙至5 Gbps,一部长片大小的素材,洗漱之间就能拖进电脑;外接4K显示器、SSD、声卡,手机瞬间化身工作站。触感也迎来微米级进化——0815X轴闭环线性马达,短促、清脆、跟手,每一次返回都像指尖敲在钢琴高键,游戏开枪的间隙,你能“听见”马达的沉默回应。
![]()
磁吸生态第一次被写进REDMI字典。内置霍尔元件自动识别磁吸保护壳,贴上即匹配无线充电参数,0.2秒完成握手,告别“对不准、充不上”的尴尬;拿掉壳,系统又悄悄回到公有协议,像一位礼貌的管家——在席时周全,离席时不扰。
显然,K90 Pro Max用一颗信号芯片、一根5 Gbps数据线、一枚闭环马达、一套磁吸协议,把“全面领先”翻译成日常细节:出国落地不再换卡,关机仍能定位回家,传文件不再泡咖啡,开枪、打字、滑屏都有钢琴般的回弹,磁吸充电随手一贴即合。参数表上的一行行小字,最终都化作一个感觉——世界很大,但它在掌心始终在线;节奏很快,而我们永远比快更快一步。
EF点评:
一句话总结:REDMI K90 Pro Max的确很强,而标准版的K90也的确很全面。实际上,这次标准版的K90可以被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K系列的Pro版”,而传统意义上“K系列的标准版”则下放到Turbo系列了,我们后续在聊新一代Turbo系列的时候,各位可以有直观的感受。
![]()
REDMI K90 Pro Max特点一览
![]()
REDMI K90特点一览
有些事就是这么奇妙,由于“大哥”小米17系列这次不仅非常大方地“把整支牙膏都挤完了”,也因为“超长时间独占骁龙旗舰”而实现了口碑销量双丰收(恰如去年此时的小米15系列),所以大众从一开始就等着看REDMI K90系列的表演——一贯擅长打造“国民性能旗舰”的REDMI对于质价比这件事谙熟于心,很多人倒是不担心REDMI的功力,只等看这次REDMI怎么“背刺”小米——别误会,按照往年的惯例,这还是一种又褒义又凡的期待。毕竟从K40系列开始,REDMI每次都把小米的当季旗舰“搞得很难受”,而雷军总是满含笑意看着REDMI的伙计们“狠起来连大哥都不放过”,非常享受。
![]()
也许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好饭不怕迟”的傲娇,“给2025年压轴”的说法虽然从时间上讲还早了点,但“压轴的范儿”必须拿捏。和K80系列甚至K70系列一样,REDMI这次继续给K90系列营造了一种“稳若泰山”的姿态。它们依旧有着足够的产品受众宽度,不仅“款款都狠”,而且“年年更狠”,甚至这次在摄影方面配置上都在与传统竞品拉开距离。当然,“Pro Max”的顶级后缀,也实实在在地镇住场子,“破局者”的气质显露无遗。毕竟竞品们都没想到小米系会连着出两款这种不讲武德的玩意儿。
应该说,与去年K80系列一样,对于K90系列(尤其是K90 Pro Max)这套为2026年而定义的国民性能旗舰作品,REDMI明确地表示出“有信心不会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机会”的意思。了解REDMI的人都知道,其“吹过的牛”这些年都实现了。所以,在倾向于2000元~4000元价格区间又对“水桶机”有必然需求的消费者,对REDMI的信任度必然高。
定价方面,REDMI对K90系列还是保持了一贯的方式,在2000元~4000元的传统优势区间拿出了明确的诚意和足够的“火力密度”。当然,这本来也是REDMI的立身之道,在前面所说的战略步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时,求稳是对的。况且,K90 Pro Max这种综合素质明显优于竞品的怪兽,定价的确很有诚意。
诚意足,态度也谦恭。要知道,世上最难的事往往就是“坚持”,“国民性能旗舰”或者“性能梦想机”之于REDMI K90系列而言,不过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表象,真正的内涵还是着眼在REDMI品牌对于年轻人真实需求的理解,从品牌部门到技术部门,这种设身处地的态度,是造就REDMI至今都极具“个性之美”“诚意之美”的根本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